APP下载

你老了,祖国年轻了

2014-09-03周勇

红岩春秋 2014年8期
关键词:领导集体校友邓小平

周勇

今年8月,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又到了一个追思和感恩的日子。

三年前的清明节,我写过一篇短文《追思与怀想》,我说“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们仍然活在我们的心里面,我们将永远活在他们的事业中!”这是我的真实感受。

如今,邓小平还活在我们这座城市里。邓小平与重庆的缘份起于1918年到重庆读书,那年他15岁,第二年离开重庆赴欧洲求学。邓小平第二次到重庆是1949年12月,那年他45岁,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政治委员和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1952年他奉调进京,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这是他第二次离开重庆,也是他迈向一生中更为辉煌的新起点——进入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40多年来,无论是在中央工作,还是回到重庆视察,他都情系重庆,心系重庆,关怀着重庆的人民,关注着重庆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他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更是高瞻远瞩,精心擘划,奋力把重庆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战略前沿——设立重庆直辖市成为邓小平同志的遗愿之一。

邓小平还活在我们这些校友中。邓小平当年就读的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就是今天的重庆市第29中学。从偏僻的广安牌坊村来到新兴的大重庆,邓小平真切地感受到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氛围。在这里,他学习了法语、数学和初步的科技知识,还和同学们一道参加了抵制日货的爱国斗争,经受了“五四”运动的洗礼。1920年9月,邓小平又从这里起程,前往上海,赴法国勤工俭学,最终成为一代伟人。因此,今天的第29中学就是邓小平踏上革命征途,走向成功的起点,他是我们的第一校友。这是我们重庆的骄傲,更是我们全体校友的荣幸。

邓小平还活在我们这些老三届同学中。这几天,央视正在播映《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再现了1977年邓小平推动恢复高考的历史性决策和面临的重重困难与压力,吸引着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目光。我是老三届中的一员。我是初68级,只读过一年初中,高考学历不够;我父亲在“文革”中被打成“阶级异己分子”“叛徒嫌疑”,政审不好过关;我3月份从部队退伍回来,工作无着,没有单位可开证明;我已26岁,年龄也不小了。这些都足以把我挡在考场之外。是邓小平否定了“血统论”,把政审标准简化为“本人表现好”;是邓小平取消了“应届高中生”限制,强调要特别关注老三届高中生、初中生,他们的基础最好;是邓小平否定了“单位推荐”,割断了束缚我们的种种羁绊;是邓小平说,有工作的可以带工资上学,免去了大龄考生的后顾之忧。正是这个伟大的决策,让我1979年3月一退伍就报上了名,回到母校复习了三个月就参加了高考。那年,四川省文科考生16万人,招生名额只有4000人,录取率2.5%,我有幸成为川大历史系79级的一员,跨入四川大学神圣的殿堂,并且还因为是从部队转业而带薪读书(从1979年起改称“国家助学金”)。正是这一步,为我打开了人生的新境界。也是这一步,让久旱的中国人民,第一次感受到公平与公正的力量。如今回想,如果没有邓小平,没有他的果敢与担当,等待我们的或许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看着荧屏上熟悉的身影,听着那亲切的乡音,还有那句歌词,真好,“你老了,祖国年轻了”,“我的人生和山河一起改变”!

猜你喜欢

领导集体校友邓小平
摭谈优秀班集体形成的有效途径
香港服装学院专场发布
校友资源开发管理智慧系统初探
“互联网+”校友资源开发探索思考
领导集体的凝聚力创造机构人事改革的和谐稳定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怕”回老家
党的几代领导集体执政思想之比较
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 勇做“五型”领导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