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初探

2014-09-02毛丽丽

甘肃教育 2014年13期
关键词:教学目标分层数学教学

毛丽丽

〔关键词〕 数学教学;分层;学生;教学目标;

练习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3—0107—01

“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由于学生家庭条件、智力因素、知识储备以及兴趣爱好等各方面不尽相同,因此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学习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分层教学谈几点认识。

一、学生分层

要搞好分层教学,就要对一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全面摸底、观察,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状况以及他们的优、缺点,再结合学习成绩和其他各个方面综合分析评价,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类分组。笔者综合各种因素,先将自己所带班级的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三类,再进一步将其细化分为若干小组,5、6个人一个学习小组,将各个组员编成1~6号,指定一些学生结成一对一的“师生”组合,让优等生担任组长,中等生担任骨干,把“学困生”誉为进步生,以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同时让各组之间展开学习竞争,组长对组长,骨干对骨干,进步生对进步生。在板演、提问等活动中可以抽签让两个组进行比赛,不同基础的学生根据其完成情况给予不同的加分奖励,以此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集体意识及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具有诱发、导向、调控、激励等功能,是支配教学的主线,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一节课中教师不可能针对每个学生各个实施教学,但如果统一制订教学目标,又很难适应全体学生。因此,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至关重要。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学习目标。

例如,在教“用合并同类项法解方程”时,笔者制订了如下目标:让“学困生”在掌握最基本的合并同类项方法的基础上会解简单的方程,如5x+2x=10;中等生除了学会“学困生”所掌握的内容外,还要会解有一定难度的方程,如;优等生在熟练掌握解方程的方法的基础上,能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的层次目标既体现了新课标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又体现了对优等生的较高要求。围绕这样的弹性目标进行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获得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三、训练分层

及时、恰当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但训练不当,又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设置不同的练习,使得每个学生都能通过练习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在设置练习时,教师要坚持“低起点,小坡度,促提高”的原则。笔者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将练习分为必做题、基本题和选做题三类。必做题由“学困生”完成,基本题由中等生完成,选做题只要求优等生完成。

比如,教学完“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后,笔者将直接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且二次项系数为1的题目选为必做题;将二次项系数能开尽方或稍作变形就能运用公式法的题目选为基本题;将需要运用多种方法或多步分解的题目选为选做题。当然达标检测及评价的要求也不相同,一般优等生要求80分以上,中等生要求60分以上,“学困生”要求40或50分以上,逐渐“消灭”30分以下的成绩。

总之,科学合理的分层教学必定能极大地推动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观察学生所在层次,并及时进行调整。同时要善于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不搞“一刀切”,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实践证明,通过分层教学,学生能逐渐摆脱畏难情绪,树立学习自信,提高学习积极性,形成学习兴趣,这样教学效率自然也就提升了。

编辑:谢颖丽endprint

〔关键词〕 数学教学;分层;学生;教学目标;

练习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3—0107—01

“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由于学生家庭条件、智力因素、知识储备以及兴趣爱好等各方面不尽相同,因此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学习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分层教学谈几点认识。

一、学生分层

要搞好分层教学,就要对一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全面摸底、观察,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状况以及他们的优、缺点,再结合学习成绩和其他各个方面综合分析评价,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类分组。笔者综合各种因素,先将自己所带班级的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三类,再进一步将其细化分为若干小组,5、6个人一个学习小组,将各个组员编成1~6号,指定一些学生结成一对一的“师生”组合,让优等生担任组长,中等生担任骨干,把“学困生”誉为进步生,以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同时让各组之间展开学习竞争,组长对组长,骨干对骨干,进步生对进步生。在板演、提问等活动中可以抽签让两个组进行比赛,不同基础的学生根据其完成情况给予不同的加分奖励,以此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集体意识及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具有诱发、导向、调控、激励等功能,是支配教学的主线,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一节课中教师不可能针对每个学生各个实施教学,但如果统一制订教学目标,又很难适应全体学生。因此,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至关重要。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学习目标。

例如,在教“用合并同类项法解方程”时,笔者制订了如下目标:让“学困生”在掌握最基本的合并同类项方法的基础上会解简单的方程,如5x+2x=10;中等生除了学会“学困生”所掌握的内容外,还要会解有一定难度的方程,如;优等生在熟练掌握解方程的方法的基础上,能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的层次目标既体现了新课标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又体现了对优等生的较高要求。围绕这样的弹性目标进行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获得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三、训练分层

及时、恰当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但训练不当,又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设置不同的练习,使得每个学生都能通过练习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在设置练习时,教师要坚持“低起点,小坡度,促提高”的原则。笔者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将练习分为必做题、基本题和选做题三类。必做题由“学困生”完成,基本题由中等生完成,选做题只要求优等生完成。

比如,教学完“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后,笔者将直接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且二次项系数为1的题目选为必做题;将二次项系数能开尽方或稍作变形就能运用公式法的题目选为基本题;将需要运用多种方法或多步分解的题目选为选做题。当然达标检测及评价的要求也不相同,一般优等生要求80分以上,中等生要求60分以上,“学困生”要求40或50分以上,逐渐“消灭”30分以下的成绩。

总之,科学合理的分层教学必定能极大地推动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观察学生所在层次,并及时进行调整。同时要善于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不搞“一刀切”,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实践证明,通过分层教学,学生能逐渐摆脱畏难情绪,树立学习自信,提高学习积极性,形成学习兴趣,这样教学效率自然也就提升了。

编辑:谢颖丽endprint

〔关键词〕 数学教学;分层;学生;教学目标;

练习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3—0107—01

“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由于学生家庭条件、智力因素、知识储备以及兴趣爱好等各方面不尽相同,因此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学习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分层教学谈几点认识。

一、学生分层

要搞好分层教学,就要对一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全面摸底、观察,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状况以及他们的优、缺点,再结合学习成绩和其他各个方面综合分析评价,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类分组。笔者综合各种因素,先将自己所带班级的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三类,再进一步将其细化分为若干小组,5、6个人一个学习小组,将各个组员编成1~6号,指定一些学生结成一对一的“师生”组合,让优等生担任组长,中等生担任骨干,把“学困生”誉为进步生,以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同时让各组之间展开学习竞争,组长对组长,骨干对骨干,进步生对进步生。在板演、提问等活动中可以抽签让两个组进行比赛,不同基础的学生根据其完成情况给予不同的加分奖励,以此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集体意识及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具有诱发、导向、调控、激励等功能,是支配教学的主线,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一节课中教师不可能针对每个学生各个实施教学,但如果统一制订教学目标,又很难适应全体学生。因此,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至关重要。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学习目标。

例如,在教“用合并同类项法解方程”时,笔者制订了如下目标:让“学困生”在掌握最基本的合并同类项方法的基础上会解简单的方程,如5x+2x=10;中等生除了学会“学困生”所掌握的内容外,还要会解有一定难度的方程,如;优等生在熟练掌握解方程的方法的基础上,能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的层次目标既体现了新课标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又体现了对优等生的较高要求。围绕这样的弹性目标进行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获得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三、训练分层

及时、恰当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但训练不当,又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设置不同的练习,使得每个学生都能通过练习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在设置练习时,教师要坚持“低起点,小坡度,促提高”的原则。笔者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将练习分为必做题、基本题和选做题三类。必做题由“学困生”完成,基本题由中等生完成,选做题只要求优等生完成。

比如,教学完“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后,笔者将直接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且二次项系数为1的题目选为必做题;将二次项系数能开尽方或稍作变形就能运用公式法的题目选为基本题;将需要运用多种方法或多步分解的题目选为选做题。当然达标检测及评价的要求也不相同,一般优等生要求80分以上,中等生要求60分以上,“学困生”要求40或50分以上,逐渐“消灭”30分以下的成绩。

总之,科学合理的分层教学必定能极大地推动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观察学生所在层次,并及时进行调整。同时要善于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不搞“一刀切”,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实践证明,通过分层教学,学生能逐渐摆脱畏难情绪,树立学习自信,提高学习积极性,形成学习兴趣,这样教学效率自然也就提升了。

编辑:谢颖丽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目标分层数学教学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雨林的分层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