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2014-09-02苏杰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3期
关键词:中国化毛泽东马克思主义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研究的热点,它不仅是国内学术视域中的重要范畴,同时也是国外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外学术界关于这些问题的观点对深化国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有诸多裨益。本文试从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历史进程、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特点和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现实意义三方面作粗浅分析。了解国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进程,掌握其发展规律,有助于拓宽理论视野,加强不同理论思维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并对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历史进程;特点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126-0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化、民族化、本土化的一大亮点。国外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这一开放的、不断创新的理论,一经被先进的中国人所掌握,就产生了巨大的物质力量,形成了波澜壮阔的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国历史和文化结合起来,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多年来,我国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四个主要领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目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不仅是国内哲学社会科学界研究的热点,在国外也有研究。我们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深入,不能没有学术研究的世界眼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有与时俱进、与世界学术交流,才可能推出更加科学的优秀成果。下面试对国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情况作粗浅分析。

一、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历史进程

(一)国外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研究

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在国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成果中占主要地位,而且是综合性、全方位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关于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总体评价;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研究,涉及基本思想、基本纲领、革命道路、基本经验、理论意义的研究。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统一战线理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和经验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研究主要包括: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探索中的理论成果及曲折前进、毛泽东的外交思想。还有对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论十大关系》等多部名著的研究;党的其他领导人的研究等。总之,虽然研究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国外对毛泽东的研究是严肃的,以研究思想理论、政策策略为主。研究成果中有学术专著,特别是编辑毛泽东文选、文集、注释文本等方面成果显著。

(二)关于邓小平理论的研究

国外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最初是带有偏见,而后逐渐客观。其中,邓小平的经济思想成为研究的主体内容,这也是国外邓小平研究最具有争议的部分,集中表现为当代中国到底是姓资姓社的长期争论。主要的研究内容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民主法治与政治体制改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一国两制”、外交、党建等重要思想、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贡献等。总之,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范围较广,但还没有以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进行研究。对文本的编辑和分析方面做得不如毛泽东思想。有些高质量的论文集,但高水平的研究专著不是太多。研究内容比较分散,缺乏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的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

(三)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

国外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研究,虽然时间比较短,鲜有专门的研究著述,但成果数量不少。成果形式有报道、时评、研究论文等。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背景、目的、实质、主要内容、影响等。侧重研究与现实有关的问题,如三农、执政、宪政、环保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信息网络化和中外学术交流不断扩大,使得查找一手资料途径便利许多。因此,与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研究相比,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的起点比较高,研究方法多样化。

(四)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研究

各国学者对科学发展观的研究,总体是积极的、正面的肯定,对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研究呈现了新的研究特点。他们研究涉及的内容主要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理论渊源和实践、内涵和实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思想渊源、实质、前景和影响以及和谐世界理论等,其中主要是对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问题的研究。总之,国外学者的研究视角不同,结论比较分散。一方面,在对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研究中,西方学者普遍突破了以往习惯将党的思想理论与中共领导人紧密相连、重视“权力斗争论”的研究范式,没有从领袖个人角度分析中共提出创新理论的目的所在,而是多结合大的时代背景,从中国国内外现实需要分析其必然性,从而得出中共理论创新是应对复杂社会变化的明智之举的结论。另一方面,对其思想来源的分析明显不足,对与马克思主义有关联的理论分析不紧密,对和谐社会的理论性分析较为欠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部世界对科学发展观这一思想体系整体的认识深度。

二、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特点

由于各国有着不同的历史条件,由于个人所处的环境和知识背景不同,因而会呈现出不同的研究重点和风格,但是各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也呈现出一些总体性的特点。

(一)重视中共领导人的研究

近年来对历史人物的研究数量攀升,除了学者们关注的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以外,一些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历史人物也被纳入了研究视野,如李大钊、陈独秀、周恩来、刘少奇等人也被纳入其中。其中,关于毛泽东及其思想的评析数十年持续不断,新闻报道、传记、专著、著述文集各种形式,成果丰富。尽管学术观点、流派和范式不同,但都是被放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分析的。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在争议中不断调整变化,以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为最高峰,但比较多的是从经济的角度考量其历史作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分析,主要是对巩固执政党地位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分析比较多。

(二)研究方法呈现多元化格局

在研究方法上,国外学者采用最多的是比较研究法。他们比较的范围相当广泛,其比较范围不仅涉及中国马克思主义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而且涉及中国领导人的个性特点、领导风范、发展战略等。如沃马克、麦克莱伦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展示了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和毛泽东的理论重心的变革。国外学者还用数量分析法、个案分析法、实地考察法等方法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得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

(三)重视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

首先,重视原始资料的搜集。日本和欧美的研究人员不惜重金和人力搜集购买所有有关中国问题研究各个时期的第一手资料。其中,日本的竹内实和英国的施拉姆是典型的代表。竹内实耗费巨大精力,编辑了目前国外容量最大的中文版《毛泽东集》。之后,编辑原班人马于1983年12月至1986年3月出版了《毛泽东补集》10卷本。整套《毛泽东集》共20卷,是目前国外卷数最多、收文较全的毛泽东文献集。施拉姆则出版了《毛泽东同人民的谈话》,收录了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以后的毛泽东的文献。[2]这两部文集各有重点,因而在国际学术界有广泛影响。其次,在搜集材料的基础上,十分重视对原始材料的考证和编辑。俄罗斯和德国在对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件整理方面成绩显著。

endprint

(四)研究重心随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一般说来,国外学者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主要出于三种原因:为本国利益和战略服务;对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关心;借鉴中国经验,为所在国家的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这使国外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总是不断地追赶中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角色和重点随时代发展而不断转换,从来不把研究重心固定在某一个时期或某一个人的问题上。从学科研究方向看,近30年来,国外传统汉学研究已经从历史学、文学和语言学等人文学科,转向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和社会学等社会科学,后者成为这30多年间国外研究中国的热门学科。“毛以后中国改革的迅猛形势,也迫使学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追赶事物的发展,尽可能与该领域的研究保持同步,从另一方面说来,这种趋势也是受到现实政策的鼓励。”[3]这与国内某些学者终生只研究某一个人或某一个问题的做法颇为不同。

三、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现实意义

(一)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范围

在跨国界、跨学科、跨领域的学术研究已成为新趋势的背景下,扩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范围就成为时代的需要。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及其指导思想的关注和热议越来越多,需要我们不仅具有高度的政治警觉性,还要有更开放的学术环境,更宽泛的研究领域,以顺应新时代,研究新问题,推出新成果。

(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术研究日益规范

由于研究者的政治、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和研究范式的差异,国外的研究成果中,有对我们的研究起印证、补充和借鉴的有益成分,也有需要辩驳的错误观点。通过介绍其肯定的观点,批驳其中的谬误,可以减少其错误观点对我国民众的不良影响和冲击;同时,也应加强对我们研究成果的正面宣传,引导国际社会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而促进国际范围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深入。

(三)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内容

大力推进和深化我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理论研究,也需要客观地了解和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核心是解决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同时,也需要调整研究中的某些惯性思维方式。借鉴国外有益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对提升我国的研究水平和成果的科学性有积极意义。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外国人多是从世界史的视角看中国,在他们眼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与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潮流和动态是分不开的。而中国的学者,多是从我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概念、学科体系和政治指导作用展开研究,对外部的研究成果也习惯性地套用此理路。加之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的差异,中外学界在学术层面的观点交锋、研究范式的切磋等方面将不可避免地逐步扩大。但是,如果我们在研究中适度调整某些惯性思维和研究方式,选择更为宽泛的研究视角,无异于打开更多的研究之窗。主动地借鉴国外有益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对于深化国内的研究,提升研究质量和水平,增强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文晓明,杨建新.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特点及趋向[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6).

[2][美]哈里·哈丁.八十年代美国的当代中国研究[J].国外中共党史研究动态,1995,(2).

[3]杨静娴.国外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综述[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5).

[4]成龙.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探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11).

作者简介:苏杰(1988-),女,河北邢台人,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国化毛泽东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