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社团活动与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研究综述
2014-09-02王银爱
摘要:当前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研究多着眼于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的探讨,而关于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发展的研究对于推进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系统探讨目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和学生社团活动的研究现状,并为探索社团活动推进高职院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职能的途径提出思路。
关键词: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传承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032-03
学生和教师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其中,学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传承和创新最为活跃的群体。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离不开学生充满活力的创造,学生们通过参与各种学校组织和自我组织的活动,丰富着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在众多的学生活动和校园组织中,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按照自我的兴趣聚集在一起,共同发展兴趣爱好的地方,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完善的有力平台。探讨高校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的发挥,社团活动是一个值得研究者们深入分析的切入点。因此,本文将对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社团活动的开展两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的探讨,并为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的发挥提供理论上的引导和支撑。
一、核心概念
(一)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并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如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有所规范的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学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如诗社、棋牌俱乐部、书社、文学社等社团活动。其中,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般意义上,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主要包含四个部分:一是物质文化,即校园文化的物化形态,主要包括校园内外显的各种建筑物、雕塑牌匾等硬件设施。二是精神文化,指全体教职员工、学生普遍认同,并乐于接受的学校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主要包括办学理念、校训、校歌、校风、教风、学风、考风等。三是制度文化,指学校建立、师生共同遵守的各项规章、制度、纪律、规定,以及通过制度的及时、有效贯彻与执行而形成的一种具有人文性与亲和力的文化氛围,主要包括校纪校规、组织制度、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等。四是行为文化,是在教育系统中长期形成的,能够通过教师与学生为主体的文化活动而展示出来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物质文化是外显文化要素的集成和表象;精神文化是无形的内在力量集聚,可以产生巨大的牵引力和感染力;制度文化是保障学校与外界、学校内部各项活动正常运行的科学机制;行为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价值追求的外在表现形式,是通过教育教学管理活动和学生活动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形态[1]。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高职教育是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体,这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也需包含着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这两方面的特性。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高等教育属性和职业属性,可具体地做如下分析:
首先,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应具有其作为高等教育的属性,即高职院校文化的属性也首先是大学文化,它必须要遵循大学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植根于大学文化而长久积淀,在传承、借鉴、延续中方能逐步形成具有高职院校特点的自有文化,而不是在大学文化之外另起炉灶。这种吸收和内化要体现在高职院校的办学治校理念、师资队伍建设上,渗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反映在制度建设体系上,融入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和全方位,唯有如此,高职教育才能在高等教育的基础上,创新性地不断完善自己的文化体系,增加自身文化的厚度和高度。离开了高等教育的根本,高职教育就会退回为中职教育,或是高等教育的简单的翻版,抑或是个拼盘。
其次,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有赖于经济社会发展中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互相依存的密切关系决定了学校与企业在文化上的感染与融通。作为理论上的高端,高职院校的文化必然也理应代表行业、企业的优秀文化。从这个角度讲,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不能将大学文化简单地进行“拷贝”,要在传承高等教育文化的同时,吸收和借鉴行业、企业的优秀文化,兼高等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为一体,融合校企文化而发展形成高职教育文化。没有高等教育文化的基础,高职教育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了行业、企业的文化背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就会失去创新力和生命力,丢掉任何一方,高职院校都会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此外,教育即育人,高职院校文化还需发挥其育人属性。作为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高技能专门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其本质属性同样是育人,只是它所给予学生的不仅是大学传统意义上的专业理论与知识,更要有相关职业所要求的职业素养、岗位技术和能力。高职院校的育人,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合高校与企业文化,把高等教育培养社会人的共有价值观与企业在发展中积淀形成的独特价值观融为一体,形成高职院校的自有文化。通过教师的文化自觉,教育引导学生在掌握自我生存与发展的岗位技能和本领的同时,还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里的文化既有理论的,也有实践的;既有社会普适的,也有行业(企业)独有的;既有社会人应有的,也有企业工作者应具备的,而这时的高职教育也就形成了自有的文化体系。
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是: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核心,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方面着手,以优美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浓厚的学术氛围、科学的人文精神,形成催人奋进、学以致用的学校精神和科学、民主、实用的价值理念,导向正确的舆论环境,使学校文化形态、师生心态内外和谐,办学实力、学校活力、动手能力、文明魅力刚柔相济,促进高职院校学校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2]。
2.校园文化传承和创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高等教育的责任,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也同样肩负着这一历史使命。囿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发展时间短的现状,目前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文化积淀较为薄弱,内涵也不够深刻,尚未形成与高等职业教育相应的文化体系。要履行文化使命,高职院校当务之急是解决好自身的文化建设问题。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上,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便需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探索途径和方法。“文化创新”是指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文化因子,被引入原有的文化系统并取得效益的过程。高等学校的文化创新就本质而言,是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一种文化互动,是对高校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办学机制乃至办学成效的文化学诠释和反思。它立足于大学文化的现在而指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将来,是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生态。一般情况下,文化创新的前提是文化积淀,尤其在我国,高职院校作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形态历史较短,许多文化因子还处于形成的阶段,谈文化创新似乎为时尚早。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由于这种新的高等教育形态的存在,同一时间甚至较为超前地思考它的文化创新,或许更具有文化研究的价值和实践探索的意义。
endprint
3.社团活动。高职学生社团是高职院校大学生为了满足课余学习、生活、心理、文化、社会需要而自发筹备,并经学校有关部门批准成立的具有一定目标和活动规范的学生业余团体组织。学生社团活动是应高职教育教学和在校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而产生的,是高职大学生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一种有效形式。学生社团是学校文化的活动载体,学校文化的运作必须通过载体实现。高职学生社团活动是校园行为文化中最活跃、最富激情与个性特色的部分。没有学生社团活动,高职校园文化将失去个性;缺少学生社团活动的校园文化是一种不完整的校园文化。正是因为有了学生的社团活动,才使得高职校园充满朝气和活力,形成一道道流动的风景。
但由于高职教育的历史不长、特色不明显,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大多模仿其他普通高校或是对一些研究型大学学生社团的简单“克隆”,其目标不明确,社团活动的目的较模糊,社团发展方向缺少定位。由此形成了很不相称的两极:一方面,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热情普遍高涨;另一方面,高职社团活动本身滑向冷落,发展举步维艰。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校园文化内涵与建设方面: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以培养职业化、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其校园文化必须首先体现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同时奉行高职特色的精神要义[3][4]。多位学者[3][4][5]指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存在着特性缺失、制度文化缺失、文化创新缺失和对企业文化引入的缺失的问题。高职院校校园的建设应该将自身的职业性与大学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挖掘高职校园文化的职业性,发展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内涵,使校园文化具有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进而,学者们提出了构建职业特征高职院校文化的途径,具体如通过校企文化交融、制度文化建设以及文化创新意识的培养来实现[3];挖掘和传承院校历史传统,突出办学理念,积极培育和大力弘扬学院精神;优化校园环境文化,浓厚人才培养氛围;融入区域文化和工业文化,彰显职业教育文化特色;提高教师人文教育能力,增强教师人文自觉等[6]。
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创新。在明确了高职院校的文化内涵和作用之后,学者们纷纷讨论高职院校文化的创新途径。高校校园文化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具体化创新:创新校园环境文化、创新校园德育文化、创新校园学术文化、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和加速校园网络文化建设[7]。学者们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和案例研究,提出从理念创新和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探讨高职文化创新发展的路径:高职院校要从高等教育的层类视角来定位高职视阈下的大学精神,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属性以及技术文化的特征出发析取融合企业文化、社会文化的文化要素形成有高职特色的大学文化,从理念识别、制度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传播识别等五个方面构建完备的高职文化识别体系,站在品牌战略的新高度提升高职院校的文化品位和社会价值[8]。
2.高职学生社团活动管理。学生社团活动在高校文化建设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为多数学者所肯定[9],学生社团丰富了学校文化的内容,推动了学校优良学风的建设,促进了学校功能的有效实现,实现了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但学生社团在发展中亦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学生社团没有健全的制度体系;部分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缺少经常性;部分社团开展活动缺乏持续性;学生参加社团的盲目性较大;部分社团活动缺乏学术性和科研性;注重社团发展的多元化,忽视社团活动的特色;注重社团的规模和种类,忽视社团格局的合理分布;注重社团的校内活动,忽视社团的校外实践等等。学者们针对社团活动管理的现在问题,提出了若干解决措施:(1)发挥学校的领导作用。学校应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对于社团的申报和审批、组织管理、开展活动、创办刊物、经费管理及评估考核等作具体的规定,将社团活动纳入规范的操作体系;另一方面,学校有关部门要注意把社团的规范管理和尊重社团的自主性有机结合,遵循严格管理与放手搞活相结合的原则,既不能把社团管得太死,又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更多地采取鼓励、引导、激励等方式,成立专门的社团管理组织,促使社团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强化自身建设,提升活动层次,增强社团的凝聚力和吸引力。(2)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任务,除了教学和科研外,教师还需以其渊博的知识,指导和启发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活。(3)发挥学生会共青团的组织协调作用。高等学校学生会、共青团组织在大学生社团建设方面发挥着协调作用。一方面,做好学生社团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另一方面,及时对学生社团组织提出调整意见。(4)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自愿参加为主的原则,根据兴趣和专业学习需要做出选择,合理安排社团活动的时间。
3.学生社团与学校文化建设的关系。大学生社团活动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有其功能定位,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供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法则;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社会服务意识[10]。学者们进而提出了以大学生社团活动为载体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对策,健全社团规范性与自主性相结合的社团发展道路,发挥社团承载学校文化的积极作用。
三、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际应用价值
通过以上部分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社团活动等相关概念内涵的分析及国内外有关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活动的研究回顾,笔者认为,研究社团活动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职能的推进作用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理论价值: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研究社团活动对高职院校园文化的作用途径,将从理论方面对高校社团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引,丰富高校社团活动与校园文化之关系的理论。应用价值:一方面,高校承担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职能,学生作为高校的主体,理应在这一职能的发挥中承担主要角色。社团又是高校文化的载体,学校需要创造条件使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传承和创新校园优秀文化。另一方面,社团活动是高校学生除课堂学习之外,在校生活的重要部分,是学生提高学习和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丰富在校生活,不断地认识自己,完善自身人生观、价值观体系的重要空间。从这两个方面来看,研究高校社团活动采取何种措施推动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宗云.社团活动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定位及实施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1,(23):82-84.
[2]刘艳艳.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3]薛铭.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缺失谈校园文化构建[J].成人教育,2012,(2):34-35.
[4]胡象斌,石芬芳.大学精神视阈下的高职文化建设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0,(24):73-76.
[5]刘清香.高职院校精神文化的内涵与建设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2,(17):77-81.
[6]骆文炎,何瑶伟,冯旭芳.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路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6):81-82.
[7]饶艳萍,张扬.高校校园文化创新途径的思考[J].湘潮,2008,(4):65-66.
[8]胡类明,石芬芳.对高职文化创新发展的路径探索_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文化建设为例[J].职教论坛,2010,(15):4-8.
[9]施杨.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J].高等教育研究,2010,(8):102-103.
[10]李宗云.社团活动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定位及实施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1,(23):82-84.
作者简介:王银爱(1987-),女,福建晋江人,硕士,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助教,教学秘书,研究方向:思政教育、旅游文化研究。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