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卫生微生物学》教材“二次开发”之探讨

2014-09-02郭莲仙孙铭薇赵祖国梁一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3期
关键词:课程优化教材

郭莲仙+孙铭薇+赵祖国+梁一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现在广泛使用的201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卫生微生物学》(第五版)教材,从教学内容对课程教学的优化、教材的“二次开发”进行了探讨,对提高该门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实用型高等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卫生微生物学;课程优化;教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094-02

卫生微生物学主要研究微生物与其所在的外环境(如水、空气、土壤、食品等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和策略消除其危害等规律,并研究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生产、生活、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卫生保健和可持续发展服务[1]。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同时带来各种危机和污染,使得环境中新的或死灰复燃的致病因子不断涌现,每年都有新的疫情新的病种被报道。因此,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对防范和控制环境中微生物污染刻不容缓。卫生检验的工作重点也从传统的化学污染物逐步向生物性污染的方向转变。因此,《卫生微生物学》已成为公共卫生、预防医学和卫生检验专业本科教育教学的基本且重要的课程。为学生今后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与监测、进出口商品检验和检疫、环境安全与保护、生态平衡与防护、生物医学与生物产业等方面的工作奠定必要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国内有关《卫生微生物学》的教材较少,以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的张朝武教授主编的《卫生微生物学》[1]最为经典。该教材系统安排合理,脉络清晰,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合理的知识体系。笔者在多年的《卫生微生物学》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我的思考,并结合当前我国卫生微生物发展的趋势,总结了一些教学经验,并对如何进行《卫生微生物学》教材“二次开发”以顺应形势,培养合格的卫生微生物检验人才进行了初步探讨。现将有关建议归纳如下。

一、调整部分内容的顺序

1.卫生指示微生物。第五版《空气理化检验》[1]教材中,多次讲到指示微生物:第三章卫生微生物学研究和检测方法第三节卫生指示微生物中,详细介绍了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粪链球菌、产气荚膜梭菌这几类常用的指示微生物和其他指示微生物;第七章水微生物第三节水微生物的检测与卫生标准中,又用了较大篇幅介绍了这些指示微生物;在某些其他章节中,也都提到指示微生物。为了方便学生理解不同生境环境中指示微生物的差异,同时避免重复教学,因此,笔者在讲授三章第三节卫生指示微生物时,同时将水(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粪链球菌、产气荚膜梭菌)、空气(菌落总数、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土壤(菌落总数、大肠菌群、产气荚膜梭菌)、食品(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化妆品(菌落总数、霉菌和酵母菌、粪大肠菌群、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其他生境中相应的指示微生物对比讲解。并让学生根据指示微生物的选择原则与标准,思考为什么不同生境特征中所选择的卫生指示微生物也相应不同。通过如此对比教学,可让学生更能掌握卫生指示微生物的内容,并能更加灵活地理解不同生境特征的指示微生物选择标准,使他们能主动地针对不断变化的环境的生境特征选择合适的指示微生物,以适应现今社会的需要。

2.常见病原微生物。第五版《空气理化检验》教材中,每一类生境特征中都会列出该生境的常见病原菌:第七章水微生物第四节水中常见病原体中重点介绍了沙门菌属、志贺菌属、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空肠弯曲菌等细菌,而这些细菌又在第十章食品微生物第四节中重点讲述。除此之外,教材不同章节中也多次讲到金黄色葡萄球菌(第十、十三、十四章中)、肉毒梭菌。为了避免重复教学,笔者在上第七到第十七章,不同生境中的微生物之前,先选择常见的几类细菌:大肠埃希菌、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蜡装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肉毒梭菌等,从形态、细胞结构、革兰氏分类、生化特征、及致病因素、抗逆性等多方面重点讲授。让学生先对这些常见病原菌的各类特性有本质的认识,然后再结合不同的生境理解学习,可主动地凝练出检测及防控对相应生境中的病原菌的方法。

3.常见消毒技术及消毒检测方法。第五版《卫生微生物学》教材中,多次讲到消毒与灭菌:第四章消毒与灭菌第三节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与保证中,详细介绍了微生物学检测法、指示物检测物(化学指示物,生物指示物)、程序监测法等监测方法。第十四章医院环境微生物第三节中又详细地介绍了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干热灭菌效果监测、紫外线消毒效果监测。为了方便学生掌握不同消毒与灭菌方法的适用对象,以及相对应的监测方法,笔者在讲授第四章消毒与灭菌时,同时将水、空气、食品、医院环境等其他生境相应的消毒与灭菌方法与灭菌效果监测方法对比讲授。让学生真正掌握消毒与灭菌及其监测方法,使他们今后能主动地选择合适的灭菌与消毒及其监测方法。

二、增加部分内容

补充新的微生物检测方法。纵观当代微生物的发展趋势,一方面,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微生物检测的一次大革命,微生物的研究尺度从细胞、酶学水平向分子水平和后基因水平发展,另一方面,环境污染物呈多元化趋势,复合污染局面越来越险峻,只检测某种单一的微生物已经越来越难以解决环境微生物污染的问题。传统微生物检测方法,主要以琼脂培养法为前提,对微生物进行计数和鉴定,进一步从个体、菌落水平观察和分析(包括形态、生化反应、代谢、酶活性测定、血清学分型和耐药谱等),这些方法难培养、耗时长,且耗费大量人力财力。而现代的微生物分析法则是以分子生物学、生物标记等为基础,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所受的人为因素影响更小,检测所得的结果更为准确,各项测定指标更为全面和详细,所获得的信息更为丰富。《卫生微生物学》教材第三章第二节卫生微生物研究和检测的方法中,有关现代微生物检测技术只简单介绍了聚合酶链反应、核算杂交、G+C含量测定、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原理,内容相对比较薄弱。笔者在教学中,结合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又补充介绍了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微生物鉴定自动化方法等前沿的微生物分析方法。

三、小结

卫生微生物学是近年来发展的一门新兴学科,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微生物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和消除其危害的对策,所涉及范围十分广泛。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人类所处外环境的不断变化都对卫生微生物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展示了新的研究内容,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与实践相结合,适当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卫生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以便培养适应新环境下的卫生防疫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朝武.卫生微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吴倩,李磊,王慧娟,王克波,敖淑清,王心如.浅析我国卫生微生物的发展趋势及检验人才的培养[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05).

基金项目:本文受东莞市科技计划项目资助,项目名称:青藏高原冬虫夏草脂肪酸及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深入研究,项目编号:2011108102022。

作者简介:郭莲仙(1984-),女,湖北宜昌人,博士,广东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检验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卫生检验相关科研与教学。

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程优化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维修工艺与设备课程的优化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