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模式”彰显以生为本的历史教学
2014-09-02徐亦斌
徐亦斌
历史是僵死过去的,学生是鲜活现代的。要让后者对前者有兴趣,必须在历史教学中,尝试多层次、多角度、多手段的“多元模式”,让历史变得鲜活生动起来,让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落实到课堂中。
融入时尚元素,让枯燥分析生动化
易中天讲历史之所以生动,受到听众喜爱,与他善用时尚元素分不开。流行语、网络语言、新潮词汇富有时代气息,生动形象,易为学生接受和喜爱。
比如,在讲历史人物曹操时,曹操在学生心中的印象多是反面的,太多的阴险,太多的狡诈。但是,历史对曹操的评价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还是著名的文学家。为便于学生理解,在讲课时,我融入了很多口语、流行语、时尚语言,从另外一个角度诠释了曹操这个历史人物:把讨曹“檄文”说成“声讨书”变书面语为口语;把文人陈琳说成“笔杆子”,通俗易懂;把两军交战说成“PK”,以及“hold不住”用语等无不透露出诙谐幽默,学生心领神会地发出微笑。其实,把久远的历史事件融入时尚元素,融通古今,这就让整个历史教育教学“活”起来。
增设互动环节,让课堂气氛活跃化
把课堂变成教师的独角戏效果并不理想,引领学生独立思考,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克服思维定势,让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辩论、角色扮演等互动环节,效果好得多。
例如,学生在“岳飞班师回朝该不该”的问题上,正方学生阐述岳飞在大敌当前顾全大局,避免了内战引起的外患,牺牲个人,保全国家,是他精忠报国的一贯体现;反方则指出岳飞是报国不是报君,一个昏庸的君主只能阻碍国家进步、历史的发展,如取而代之,将得到人民的拥护,顺应历史潮流。在“鸦片战争的失败是否可以避免”的辩赛中,正反方列举史实,一方认为能避免,一方则认为不能,争论得很激烈。从一堂堂小小的辩赛中,我们惊喜地发现,不仅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现口才和思辨能力,而且从分析事件、人物,阐述观点到思想升华,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精讲,总结,引导,提示重点和难点,教学效果就提高了很多。
多媒体辅助,让教学内容形象化
由于时间久远,很多历史事件通过文字叙述是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如果在历史教学中能适当将历史史实用画面、多媒体方式再现,教学效果会好很多。
红军长征是历史课堂必须讲解的内容,从历史课程的内容安排看,主要向学生介绍的是长征的起始时间,长征经过的地点以及长征的伟大意义。如果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能大胆引入相关的电影或者电视剧精彩片段,让学生观看,学生就会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深刻体悟。特别是看到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很多同志为了救助落队的同志,自己或陷入泥潭,或跌入山谷等画面时,学生深深地被震憾了,课上完了,学生还沉浸在当时的情境中。
当然,对某些带戏说成分过重偏离客观史实的历史电视剧,就不适用于课堂了。
引入多向思维,将历史知识拓展化
“尽信书不如无书”,完全按照书本上的陈规或者是所谓的标准答案,就谈不上创新了。学历史不能照抄历史,而是要活学活用。例如,在北宋、南宋都面对着抗金的问题,但南北宋抗金过程中人民施展的作用有何不同?通过这样的求异思维的培养,学生很快就能发现:因为军民的压力,宋钦宗被迫任命李纲捍卫东京;河北、山东等地人民组织义军纷纷抗金;各地救兵前往东京求援;大学生陈东上书要求恢复李纲职务时,有几万人响应等。这也让学生认识到,同样面临的是抗金问题,为什么北宋持续的时间比南宋长,人民的作用是巨大的。
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说过:妨碍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学生已经进行了多年的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固有的知识经常进行总结和更新,突破旧有知识和观念的束缚。例如:在讲授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时,可先告诉学生结果:明朝中后期在江南稀疏地泛起了资本主义萌芽,然后引导学生去找原因。为此,我设计出下列题目:资本主义萌芽泛起于何时何地?怎么知道江南地区泛起了资本主义萌芽?为什么会泛起在江南地区而不在江北或其它地区呢;哪些史实可以证实江南商品经济有了发展呢?这样,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思索,寻找答案,不仅印象深刻,而且以后答题也知道从何处作答。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多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做到历史教学要实现历史教育为现实生活服务的目标,让学生在多元化的教学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作者单位:广东蕉岭县蓝坊中学)
责任编辑 萧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