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方式
2014-09-02钱梦缘
钱梦缘
在中等教育阶段,由应试教育为直接导向的来自教学内容、教学训练方法和教学评价标准的缺陷,构成了种种对个体发展的误导:学生学习质量以学得快、学得深为标准,相应的教学方式是模式化的强化训练,这种训练方式为追求快速接受知识、记忆知识、反馈知识而压抑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国际竞赛奖项的推崇与过度追求,并以获奖与否作为衡量教学质量和学习能力的标准。这种追求虚荣、缺乏求实的精神,直接影响中等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影响学生对学会思维的态度和积极性;以教学大纲为范围,以课本知识记忆为核心的考试,构成了对学生批判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抑制。学生信息接收量大,吸引量小,效率低,知识结构狭窄、封闭。教师如何把让学生“知道是什么”变为让学生“知道怎么办”?让学生掌握更重要和根本的本领——思维。这对于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可谓任重而道远。
1.改变师生关系
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严师出高徒”,“严格”是我国老师管理学生的突出特征。教师的强权威性和学生的强服从性,是我国教育中师生关系的突出特征。从教学实践中不能发现,老师权威的作用对教学效率的影响极为显著,在权威教学管理下进行强化式教学和强化式记忆的确有着显著效果。正是借助老师权威的震慑作用,学生才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达到老师提出的学习要求。在这种效率的背后,学生知识的高积累性和强吸收性是靠外在压力获得的。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难以形成民主精神、平等意识、自主意识,个体的身心发展也受到较大束缚。长此以往,学生受的教育越多,接受的限制越多,不敢进行自由思维,最终从不敢思变为不能思、不会思。
古人云:“使人畏之,不如使人服之;使人服之,不如使人信之;使人信之,不如使人乐之。”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优秀的教师要学会赏识学生、尊重学生、善待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充分、全面、多元、自由的发展,着眼于学生愉快、和谐的精神体验,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只有在主体间尊重、平等、鼓励、轻松等普遍的交往法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师生交往的特殊性,充满爱心地观察学生,捕捉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优点,不失时机地进行适当而诚挚的放大表扬,及时分析进步的原因,激励其不断前进,张扬个性,发展能力,让师生关系回归人与人的平等自由,才能丰富学生的精神,形成真正完整的教育。
2.活跃课堂气氛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一般先概括好知识要点,在黑板或PPT中展示,或印成讲义,便于预习或复习。结果是:测验学过的知识点或“死知识”时,学生的平均得分较高,如果测验未学过知识点或“活知识”,学生成绩就较低。为什么会这样?究其原因,莫过于学生学习过于被动,习惯于课堂上听、记、背,缺乏主动的说、想、辨,所学知识缺乏灵活性和泛用性,无法形成观点和深层的认知。教师“灌输式”教学似乎在单位时间内传授的知识量更大,教学信息量更大,老师更容易组织和控制教学进程和学生的课堂状态。代价却是剥夺了学生自己发表意见、发展思维、判断知识价值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打破传统的“独白式”教学,实现“对话式”教学。
历史上,互动的对话式教学不乏例子。从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其本意都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其自觉性和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对象是整个班级,老师必然不断致力于集中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在此基础上力求使讲解照顾到大多数学生,但事实上很难兼顾:要么学生无法完全理解教师的讲解而只能机械记忆,整个教室是“妾心古井水,誓不起波澜”,要么过于活泼和热闹,学生忙于参加各种小组活动,结果学生注意力分散了,学习之心就分散了。整个局面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纷纷乱。老师无法控制,更无法实现教学目标。课堂上要善于诱导学生,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勉励学生而不强行压制,开导学生而不全盘灌输,宽容学生而不放任自由,让学生的思维之线始终在自己的手中,让其高高飞起,却稳稳握在手中。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启发学生思维,需要有效提问。《学记》要求老师善问和善待问,善于提问的老师,要保证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解决问题;善于对待学生发问的老师,如学生问的问题是小问题则从小处回答,反之从大处回答,让学生从容领会,透彻理解。
3.拓展学习空间
我国中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存在崇尚理论、远离生活、缺乏实用性的倾向。各学科教学过于偏重理论,注重逻辑推理和纯理论探讨,忽视实际运用和需要。区别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我国教育很少甚至没有要求学生完整地“做”事,唯一完整、严格、一丝不苟要求的就是学生在课堂中熟记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的考试所需知识点。在追求快、难、多、高时,舍弃和牺牲学生的智慧增长和创造力发展所需的条件和基础。
杜威(John Dewey)的“做中學”理论,针对脱离儿童生活经验、纯知识灌输的美国传统教育,提出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的主张。“做”的过程是增长智慧的过程。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做中学就是通过让学生自己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仔细观察,学会动手操作,学会解决问题。做中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引导学生热爱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基础采取“帮助”“引导”“放手”三个层次的教学策略,对少数探究能力弱的学生采用帮助的方法,即把学生要探究的问题、设计思路、方法步骤等减小难度,帮助他们“上路”;对多数学生,重要的是“引导”,即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运用已有的经验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对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对少数优秀学生要“放手”,即提出问题后,教师提供可支持性的材料,让他们自己完成探究全过程。
在教学过程仍然以灌输为主要形式的半开放情况下,“为思维的发展而教”往往是海市蜃楼,看着很美,离得很远。只有在教师改变自身观念和策略的前提下,配以相应的政策、教材、课程改革,才能让教育更具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