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批判性思维引导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和谐发展

2014-09-02单磊苏娟

考试周刊 2014年53期
关键词:科研工作批判性思维能力

单磊 苏娟

目前很多高校教师,包括笔者,都痛苦于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难以兼顾,除去时间和精力上的原因,二者之间更多的有一种“思维的鸿沟”无法逾越:教学强调严谨规范崇尚经典,科研强调创新求变追求变化,二者看上去似乎不可调和。这种思维上的不协调阻碍了教师职业的和谐发展,也影响了教师的工作幸福感。笔者希望找到一种“思维”层面的共同点将大学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和谐统一起来,而“批判性”思维是个不错的角度。

一、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为决定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在认知方面往往具有如下能力:一是发现问题、收集信息、分析数据、评估证据的能力;二是鉴别事实与个人主张和逻辑判断之间差异的能力;三是能够发现普遍规律,并评价其逻辑严密程度的能力;四是正确、清晰地进行推理,并有效解释结论的能力。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在思维方面有很多特点,比如不草率、不盲从,对问题深思熟虑;保持好奇和质疑的态度;认识到自己偏见、歧视的存在,注意消服这些偏见对判断的影响;以开放的态度理性地看待各种观点,理解他人,愿意修正自己的观点。

二、批判性思维之于科研和教学

批判性思维原意是指“逻辑清晰严密的思考”,其意义包括思维过程中洞察、分析和评估的过程,以及综合、评估及重建等思想方法,也就是说批判性思维可以指导我们理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对科研工作来说,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反过来,批判性思维对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就不那么好理解。有人质疑:专家教授费劲劳神写进教材的经典理论就是拿来批判的吗?这恰恰可能是部分人痛苦的根源——科研工作中不得不质疑、再质疑,教学工作中却照搬再照搬,长此以往,离人格分裂不远了。

但不要忘记,大学教师不同于中学教师,应更注重培养学生(包括本科生、研究生)的合作与交流、分析与归纳、抽象与概括能力,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觉性,分析、思考问题的精确性,以及对信息和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在这些能力里面,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一个重点和难点。但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使其具有较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学生的学术素养关系密切,是创新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

三、如何在教学中融入批判性思维

1.问题牵引课堂。

中国高等教育要补上的一课是教会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第一步,而“问”得如何,直接决定了批判性思维的效果。大家对“启发式教学”的理解一直存在误区,把教师当做是提问的主体,片面地认为教师需要用精心设计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相应的思考,这实际上是剥夺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权力,导致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过于依赖显式的问题而非问题的源头。

2.忘记标准答案。

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师理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思维环境,没有标准答案的课堂正是这样的热土,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讨学习,甚至可以作为组员加入。这样的教学,课堂主导权由学生和教师共同主掌,增加了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机会,知识的探究也经由学生间的深入互动得以细节化和系统化,最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构架更充分和完善。

3.來自实践,回到实践。

教师要有好的批判性思维,必须是一个勇于实践的先行者,即在科研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批判思维,而不仅是从理论到理论。这是由批判性思维的目标唯一确定的,即“决定信什么或做什么”。信什么是其他人的实践,或者是即将要实践的方案,即便对于只存在于思维中的抽象理论,也可归之于思维实践;做什么则是使用批判性思维的主体本身要进行或已经在进行的实践。然而,不同的实践所需要用到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各不相同。因此,作为能够有效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课堂,其要求实践内容紧扣“多样性”与“争议性”这两个中心。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探究能力反映了其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成效。具备优秀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学生,能够敏锐地洞察问题的症结所在,并且有能力提出卓有成效的解决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学校与教师应致力于为学生制造足够的展示与锻炼的机会。

总之,高校教师要尝试探索将自己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在“批判性思维”的角度找到其共同点,从而发现二者之间融合发展、和谐共赢的可能性。这有利于实施“科研反哺教学”等先进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我国教育中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普遍不足的状况,实现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猜你喜欢

科研工作批判性思维能力
运城学院召开2022年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大会
西安航空学院第二届科研工作会议召开
我校召开科研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