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二语习得过程中的语言输入研究
2014-09-02薛红勤
薛红勤
摘 要: 本文首先综述国外语言学家在语言输入与二语习得关系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对近年来国内外的观点进行具体评析,其次综述实证研究状况并具体分析这两种输入形式对二语习得的不同影响。
关键词: 语言输入 二语习得 研究综述
1.引言
语言输入一般指学习者看到、听到、接触到的语言或语言材料(何家宁,2002)。目前对于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输入的研究已从Corder的将输入作为一个理论话题的提出,后经过Krashen、Gass、Pica、Mclaughlin等人的研究,使得输入研究在二语习得中变得至关重要。Ellis(1994)明确指出所有与二语习得有关的理论都需要语言输入,肯定了语言输入对二语习得的不可或缺性,是影响二语习得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从理论知识的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进行论述,说明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语言输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国外关于输入的研究
关于语言输入的理论中影响最大、解释最全面、最令人关注、最具争议性的莫過于Krashen。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提出一套完整的第二语言习得模型,当时被称为“监察模型”(monitormode1)。1985年,这一模型被进一步补充,其重点开始转向“输入假说”(inputhypothesis)。Krashen认为,监察模型是以大量实证研究建立的,它全面解释了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并且为外语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依据。Krashen是第一位真正意义上把理论研究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的应用语言学家。Krashen的主要贡献之一是用他的理论向广大语言学教师展示了一种崭新的观点,指导了语言学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使语言学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持有更高的积极性。
随着人们对语言输入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在Krashen的输入理论的基础上,广大语言学教师不仅将语言输入理论运用于教学中,而且对输入理论进行了较深入详细的研究。1983年Schachter总结了前人在第二语言学习中语言输入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在Krashen(1982)的二语习得输入假说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二语言学习中的语言输入观:如果第二语言学习者有掌握第二语言的能力和动机,那么他(她)还需要足量的语言输入;较理想的语言输入有三个特点:简化,易于理解,量足。他认为大量的简化的易于理解的语言输入是学习者学得第二语言必不可少的条件。
关于输入频率对习得顺序的影响,Hatch等人对此均作过实证研究。1975年Hatch,Wagner-Gough发现语言输入中各种特殊疑问句的频率与其习得顺序具有正相关性,1976年Larsen-Freeman对二语习得语素习得顺序的比较和1980年Lightbown关于疑问词在操母语者与二语学习者言语中的出现频率的研究,都证明了输入频率与习得顺序有显著相关性。1974年Dulay、Burt对儿童习得英语中语素的习得顺序的研究,以及Bailey、Krashen等对成人二语习得的研究表明,基本语素的习得顺序是相似的,似乎并不是由输入决定的。
关于输入对习得速度的影响,各种实证研究结果各不相同。1982年Snow和Hoefnagel-Hohle通过研究美国儿童课堂的二语语言输入,发现输入与其学习成功毫无关系,认为课堂上可理解输入的数量对二语习得的速度没有影响。1979年Seliger研究成人语言习得时却发现交际量与考试成绩具有正相关性。1982年Fillmore通过对比了60名幼儿园学生的二语学习情况,发现在本族语儿童和二语习得者混合的班级中学习成功者比较多。因为他们得到教师和本族语儿童的双重输入,所以输入的质和量对习得速度有明显影响。
关于输入和纠错信息反馈的影响,国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实证研究。Lyster和Ranta在1979年通过研究了某小学法语课堂的教学计划和录音资料,将教师纠错和学生改错方法分别归类并分析两者关系,发现教师使用最多的复述、重复等纠错方法太委婉含蓄,难以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语言形式上,难以达到纠错的目的,而启发式纠错效果最佳。Carrel和Swain以二语成年学习者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结论相同。以上研究表明,在学生改错方法中设计适当任务并采用含蓄的纠错方法效果显著。
对于输入对习得作用的研究,近些年主要集中于预先调整和互动型调整这两种形式的输入上。实验证实广大学者都认为这两种形式都有利于语言发展,但哪种形式的作用更大,各个学者持有不同观点。Ellis和Heimbach经过研究发现互动型调整的输入对儿童无效,因为儿童不愿同教师协商。1994年Ellis将日本中学生分为三组进行实验,结果证实互动型调整输入的实验组远胜于预先调整组,表明互动式调整更有利于词汇习得。Loschky和Tanake通过研究发现在词汇理解方面互动型比预先调整型的作用更大,尤其在新单词的学习和记忆上。Tanake发现互动型更有益。Loschky发现两者没有明显区别。Macky的研究证实,积极参与师生意义协商的学习效果更佳,且预先调整式输入对学习者益处不大。
3.中国输入研究
我国许多学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吴丁娥1990,贾冠杰1997,徐海铭1998,邹为诚2000,王大伟1997、2002、2003,刘绍龙2002等)对Krashen的输入理论进行了研究。理论方面,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外语学习的输入模式,如王大伟(1997)提出的全输入模式,全输入模式包括自然输入和非自然输入,它对Krashen的输入假设进行了客观分析,认为语言输入既包括自然输入又包括非自然输入,非自然输入有助于提高语言能力。何家宁(2002)模式包括输入内容、来源、方式、媒质等,也有尝试将语言输入分类的,如张焕香关于反馈和非反馈输入的分类(2004)、丁国诚“泛输入和精输入”的分类(1993),也有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出发探讨输入理论的(詹朋朋,高翔,马志强等)。
其中要数蒋祖康对Krashen的语言输入理论的研究最深刻,并对Krashen的i+1的假说提出质疑。他认为,可理解的输入本身无法定义,到底怎样的语言输入量才能算足够呢?语言水平从i发展到也是无法验证的,因为i+1只是基于习得顺序的一种假设,语言习得顺序的确定在研究方法上是靠不住的(1999:58)。
在实际应用方面,目前国内主要集中在课堂环境中的输入研究,还没有在自然输入中实验成功的例子。1997年王大伟结合自然和非自然的综合型输入法提高了大学学生在英语六级通过率,说明了输入法在中国英语教学中的意义,且通过自身经历和教学实践明确强调了非自然输入的重要性和优越性,即以词汇、词组为输入核心,让学生背诵大量可理解的词汇、词组、句型提高语言能力。2001年吴朋通过将调整后的输入法运用于教学的一次小样本教学实验,进一步证明调整后输入对综合英语水平和写作水平的促进作用。通过这次教学实验印证了王大伟(1997)提出的观点。2003年董卫采用测试、回顾、报告的方法进行了“背诵式语言输入对非英语专业学习者词汇学习、翻译技能影响”的实证研究,证明背诵式输入对口语流利度、熟悉度和翻译能力非常有利,在词汇习得、语感培养上的作用更显著”。此外,课堂互动和教师话语这两种语言输入的重要形式,近年来逐渐成为我国应用语言学家的关注热点之一,在这方面出现了不少实证研究。如赵晓红和王银泉分别于1998年和1999年调查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师话语质和量的特点,2002年周星和周韵通过课堂录音和问卷分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中教师话语在话语量、提问方式、交互调整、反馈方式等方面的特点,上述研究都为在中国国情下的二语课堂语言输入和二语习得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用的案例和启示。2003年龚蝾进行了大学英语词汇多媒体教学中语言输入的优化调整的实证研究后指出,“交互式输入法”对语言基础较差或不善交流的学生提高不大,并假设,在班级小、学生水平较统一的理想条件下,教师可根据各班学生的实际语言情况进行相应的输入调整;对词汇量较少且学习自主性较差的班级可采用集中识词式的非自然输入;对于有一定词汇量并具备较强自学能力的班级可推行泛读、泛听的自然输入法;对词汇量较大的班级可采纳交互式输入。
2004年张焕香通过对各种语言输入的分类进行论述,指出在实际教学应用中,语言输入应分为反馈输入与非反馈输入,使语言学教师更了解和发现反馈输入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虽然近年来语言学学者对语言输入与二语习得的研究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相对国外来说起步比较晚,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还可以进一步拓展。
4.结语
尽管语言输入理论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但不难看出它对二语习得研究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本文简述了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的理论探索和实证性研究,分析比较了国内外研究的异同并指出了各自的不足。语言输入中业已存在的问题、尚未涉及的问题为今后的研究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资料对语言输入进行探索,已是时势所趋。
参考文献:
[1]王大伟.输入新论.外语界,1997(4).
[2]徐海铭.语言输入理论与外语学习.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8(4).
[3]张焕香.论语言输入的分类.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
[4]何家宁.外语教学中的输入问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2(3).
[5]陈蓓,吴延东.二语习得领二语习得领域的语言输入研究综述.内蒙古电大学,2007(5).
[6]徐勰.语言输入与第二语言習得研究综述.世纪桥,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