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研究回顾与思考
2014-09-02刘朋
刘朋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术界开启了“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研究热潮。学术界关于“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研究,主要围绕其目标定位、科学内涵、重大意义、存在问题以及实现路径等方面。梳理和分析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推进“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大有裨益。
关键词:“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目标定位; 科学内涵; 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2-0092-05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任务,开启了学术界关于“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研究热潮。学术界关于“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研究,可谓纷繁庞杂、异彩纷呈,主要集中在对建设“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目标定位、科学内涵、重大意义、存在问题以及路径选择等方面。
一、关于“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定位
“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党建总体布局中如何定位,是开展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关于定位问题,目前学术界观点主要将“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定位为党建目标。虞云耀认为,党的十八大的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个党的建设总目标,进一步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问题。[1]高新民认为,党建目标具有一以贯之的连续性,也具有强烈的阶段性,“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目标的提出,是中国社会转型的伴生结果,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观的发展。只有以与时俱进、现实的需要来看待问题,才能够理解“三型”党建目标。[2]如何定位“三型”执政党的地位,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这个问题尚未达成共识,在学界还有不同意见,一些学者认为,“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应作为党建总目标的丰富和发展,也有学者认为是一种品格。笔者认为,定位为党建目标并不妥当,应定位成一种目标的要求,一种政党形态,是为实现党的目标服务的。党的理由在于,建设目标是需随着党肩负的形势任务的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对党的建设目标进行创新,革命年代毛泽东同志提出,“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江泽民同志提出,“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笔者认为,“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这个才是最终目标,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确保成为领导核心的要求,或是说要达到这个要求政党必须具备的状态和品质。如果建设“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党建目标,那么“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又当如何定位?党建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应当坚持严肃性,党建目标应当保持一定时期的稳定性,不宜过多过滥,否则会引起党建工作的混乱。党的建设目标应该是唯一的,必须明确,那就是“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建设“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实现这个目标的要求,或者说是应当具备的一种形态。
二、关于“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科学内涵
关于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科学内涵,学术界还没有一个标准统一的认识,学者们多是从学习型政党、服务型政党、创新型政党单个组成部分进行分析,还未见学者对“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进行明确的界定。周多刚、徐中认为,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主要是指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世界观、方法论,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拥有不断更新知识以及获取各种知识的能力,并且能够把知识转化成为执政能力的执政党。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主要是指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根本执政理念,把服务人民作为主要职能和工作任务,通过不断提高服务人民群众能力和水平,来提高党的领导力、管理力和凝聚力的执政党。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主要是指能够适应国际国内客观形势发展变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对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进行调整、更新,以适应社会进步要求和时代发展潮流的执政党。[3]还有学者分析了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之间的关系,姚桓认为,“三型”不能理解为孤立的互相分割的三个方面。实际上,党的建设是系统工程,“三型”紧密相连、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是综合性、整体性要求。学习是达到“三型”目标的基础,只有坚持学习,才能明确为什么服务、为谁服务、怎样服务;才能懂得创新的意义和途径;服务是“三型”目标的核心和价值标准,也是学习、创新的目的和归宿;创新是实现“三型”目标的动力源泉,创新既赋予学习、服务新的时代内容,又提供学习、服务的科学手段。[4]
学术界在关于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科学内涵的分析上,一部分人混淆了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与和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含义,认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指的就是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其实,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是一个中性概念,没有属性之别,而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则有着政党属性和本质的特殊要求,不能混为一谈。对此,有学者指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与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有着本质区别的。要防止由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向一般的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蜕变,时刻不能背离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5]还有一些人,将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概念,理解为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简单相加或组合,忽视了“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整体性,把三者孤立地分割开来,没有把“三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正如有的学者指出,如果形而上学地对待“三型”执政党建设,顾此失彼,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很难推进。[6]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能把三者简单组合,而要将其以一种制度化、机制化的模式来建设,要考虑其整体性。笔者认为,“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应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思想特征上,党员干部应具备学习、服务、创新意识,能够在工作中坚持学习、善于学习,学以致用,解决我们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群众的“勤务员”、“服务员”;坚持党的建设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使党的建设不断适应党的事业发展要求。二是组织特征上,党的组织体系以及党员干部队伍,要体现出学习、服务和创新的机制和要求,建立健全符合“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组织体系和组织运作规范,让党更加“有型”。三是作风特征上,全党同志都应形成符合“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求的精神状态、行为方式和良好形象,并将其作为一种政治素质来培养,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来遵循,作为一种作风形象来修炼,营造善于学习、勤于服务、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四是制度特征上,党的制度机制必须体现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的要求,不断创新,敢于打破旧的“条条框框”,形成符合“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制度机制。五是反腐倡廉上,要体现出干部清廉、政府清廉和政治清明的廉政要求和状态。
三、关于建设“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依据与重大意义
学术界关于建设“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依据及重大意义的研究,是当前“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有近一半的论文都是围绕这方面进行论述的。这可能跟十八大刚刚提出这一提法有关系,更多的是阐述其重要性和合理性。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关于依据和重大意义的研究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学者从中国共产党建设实践总结和历史经验的视角,阐述“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出的重要性。高清、梁代生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注重从思想上建党,为建设“三型政党”奠定了理论基础;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建设“三型政党”开辟了实践之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建设“三型政党”奠定了实践基础;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建设“三型政党”的目标,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指明了方向。[7]
第二,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政党属性的角度出发,提出建设“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陈广亮认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真正代表工人阶级利益和整个民族利益,自觉代表社会最先进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全面深入地提升自身服务能力,有机科学地推进以最终目标实现为旨向的阶段目标的逐个完成,就需要不断深化和扩展服务范围、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社会主义要取得相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需要其执政党长期保持和加强自身学习、服务、创新的意识和能力。[8]王懂棋认为,“三型政党”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的生动体现。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发挥,离不开党在实践中的不断学习、不断服务、不断创新。[9]
第三,有学者从执政党应对世情、国情、党情变化的角度出发,提出建设“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现实必要性。杨兰、罗帆认为,建设“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直面“四个考验”、化解“四个危险”、解决好“两个重大课题”的关键;建设“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建设学习型社会、服务型政府、创新型国家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建设“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向国际社会展示了党的良好形象。[10]许文认为,在新形势下,党的各级组织每天都必须面对大量新的复杂问题。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就是我党面对这场挑战而做出的应对之举。[11]还有人从政党适应性理论视角进行分析,认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功能变化而对自身建设提出的目标和要求。[12]
第四,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角度出发,提出建设“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逻辑必然性。郑志飚认为,深刻理解“三型政党”目标及其相互关系,对于我们党在理论上深化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在实践上把握推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进程和要求都至关重要。[13]滕明政认为,“型”表征着中国共产党对党建制度化定型的探索,体现了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表征着中国共产党对“建设什么样的党”目标更加明确;“三型”是对“一型”的发展,强化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14]高新民从政党观的视角,分析认为“三型”党建目标——特别是服务型政党,更多地反映出为全体人民、社会的服务。党的十八大把党建目标定位于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更多地强调党的与时俱进精神和服务,这恰恰是长期执政条件下、社会转型时期对执政党建设的新认识,特别是把服务定位于党建目标,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观的发展。[15]
第五,有学者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角度提出,建设“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改进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重要举措。王懂棋认为,“三型政党”建设目标的提出,强调从强权型领导转向平民型领导,从封闭型领导转向开放型领导,从命令型领导转向沟通型领导,在学习、服务与创新中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塑造政党—政府—社会之间的多元信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16]滕明政认为“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能够推动群众路线的开展,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就是要使全党增强危机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就是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要正面回应和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告诫所有党员干部,领导不是打官腔、摆官架,不是居高临下、发号施令,而是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倾听民声、反映民意、解决民怨。[17]
第六,有学者从提高执政能力和纯洁性的角度切入,指出建设“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合理性。王懂棋认为,党执政能力的提高与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政党建设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学习型政党的建设在理论创新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服务型政党的建设在解决矛盾和问题中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创新型政党建设在完善执政体制机制中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18]李思聪、肖光文认为,保持党的纯洁性是建设“三型”政党的关键和根本,统领和贯穿于“三型”政党建设的全过程。建设“三型”政党是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前提和基础,推动着纯洁性建设的发展。[19]
四、关于建设“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存在突出问题
问题导向是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一个重要方法,只有找准问题、直面问题,“三型”马克思主义建设的研究和实践才能取得成功。“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面临哪些困难,亟需解决哪些影响“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突出问题,是当前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一些成果在涉及此问题时也是蜻蜓点水,一掠而过,并没有展开详细讨论。这个问题不应当成为研究中遗漏的环节,只有明确问题所在,“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才会有针对性地取得实效,笔者认为,当前建设“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些党员干部的执政理念不符合“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要求。党员干部不重视“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没有把“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作为党的一项全局任务和战略任务来认识和对待。在学习方面存在学习无用论,把学习当政治任务,假学、浅学、歪学、死学现象突出;在服务方面,缺乏服务理念,颠倒官民关系;在创新方面缺乏创新意识。
第二,组织设置以及制度机制不能适应“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要求。当前存在部分党组织设置单一,不能适应城乡发展一体化、社会组织多样化以及农村社区的发展要求,与“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在“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过程中,存在顶层设计缺失,部分党组织设置作用发挥不够,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基层民众对党组织建设的要求。制度机制方面也有一些不匹配的环节,包括制度缺失、制度虚设、制度体系性不够,制度外因素影响制度发挥,如潜规则问题等。
第三,一些党员干部能力素质与“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不相匹配。近年来,存在部分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与“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不相适应,在遇到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时,陷入新办法不会用、旧办法不能用、软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的尴尬境地。
第四,部分干部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与“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不适应。当前党的历史方位发生深刻变化,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也必须相应地进行变化。如以党代政问题突出,党政关系缺乏制度化、规范化,党的活动在宪法和法律之下的监督不够等。党政关系缺管制度化、规范化,工作中主观随意性大,而且机构重叠,领导分工交叉,工作权限和职责不清,临时性机构和领导小组太多,有的领导干部所歉职务过多,这就难以防止工作中的互相扯皮,拉大了决策层与执行层的距离,降低了工作效率;党的活动在宪法和法律之下的监督不够,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政权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等。
第五,党内民主状况不能满足“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要求。当前党内民主的制度建设还不完善,特别是实现党内民主的一些具体操作机制还相当缺乏,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权力监督还存在许多制度性的漏洞,党章规定的多项党员民主权利还没有得到具体落实,党内民主选举从整体上说还明显缺乏必要的竞争性,党员代表大会的权力被严重虚置,等等。此外,党内民主状况也存在一些不能满足“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要求的环节等等。
五、关于建设“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路径选择
建设“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一项整体系统工程,当前关于路径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很多问题还没有具体展开和深入,更多是属于宏观思路和方法的探讨,研究还需进一步细化和系统化。就当前成果来讲,具有代表性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有学者按照十八大党建总体要求推进“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郑志飚认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要用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个主题统领;要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推进;要用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和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指导;要用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四自能力”强化;要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体布局保证;要用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这个根本检验。[12]
有学者从整体上推进“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视角提出具体措施,肖光文、朱熙宁认为,要通过始终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始终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始终注重党的制度建设,整体推进“三型”政党建设。尤其是要树立“三型”政党建设的整体性意识,注重协同推进,切实将整体性建设的理念融入党的建设实践的全过程中,在党的建设实践中把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建设三者有机统一起来,共同推进党的建设的发展。[20]
有学者从结合“三型”党组织建设的角度进行了思考,蒋仁勇认为,建设“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一要深刻认识建设“三型”执政党的战略意义;二要真正把建设“三型”政党和党组织置于党的建设战略地位;三要重视知识升级,做好推进“三型”政党和党组织的知识准备;四要善于汲取中外“三型”组织的成功经验;五要建立健全推进“三型”党组织的领导体系;六要探索完善基层党组织推进“三型”党组织的实践模式与长效机制;七要重视培养造就推进“三型”政党和党组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人才;八要学习型政党和党组织建设引领推动服务型、创新型政党和党组织建设。[21]
还有学者从主动性的视角提出建设“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方法途径,陈广亮认为,建设“三型”执政党的主动展开,一方面需要现实持久地全面变革和相对科学与成机制的现实实施路径;另一方面,需要富有成效地适时常规监督检验机制的互动。中国共产党“三型”执政党建设,不仅要考虑政党自身及其对象化职能的“三型”建设,更要把这种建设放置在现实有效机制监督互动中。要确保这种有效监督,第一需要建构现实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以切实维护和保障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为原则,不能使推进中国共产党更好建设“三型”执政党的监督机制成为照搬或演化为西方资本主义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的根据。第二,建构现实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以切实有效地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整体稳步前进为目标,而不能使这种现实监督机制变为制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快速稳步前进的现实障碍。第三,建构现实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既要发挥监督作用,又要发挥促进作用,做到监督和促进二者之间的有效平衡。[22]
建设“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党的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需要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共同努力,不断加强领导监督,完善组织体系,创新制度机制,推进党内民主等措施逐步实现。笔者认为建设“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还必须按照党的建设来推进。党的建设规律主要是两个层次,即政党建设一般规律和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特殊规律。一方面必须遵循政党建设一般规律,这是任何社会性质下的政党都要遵循的普遍规律,不管什么样的社会制度,不管执政主体是谁,都有一些共同的问题需要处理,比如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民主、维护公平正义、亲民廉洁,否则执政地位就难以为继。另一方面,还必须体现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特殊规律,必须要考虑到党自身的历史、中国的国情,不能脱离中国的特色和实际,要体现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特殊规律。
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术界关于建设“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研究,总体处于初步阶段,基本就其目标定位、科学内涵、重大意义、存在问题以及路径选择等核心问题做了探讨,论点明确。但在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和研究视角上存在一些需要深入的问题。比如在研究内容方面,关于“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概念、基本特征、存在的问题、历史经验、国外借鉴等,这是研究的空白点,对“三型”执政党的整体性把握和思考不够,一些问题还存在争论缺乏共识,如定位问题,研究视角过于宏观,缺少微观视角;如建设路径。同时,多学科视角不足,现有成果更多局限于党史党建视角,政治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不足。研究方法也相对单一。今后应丰富研究方法,拓展研究视角,深化研究内容,尤其是一些研究空白点和整体性研究需要加大,为“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虞云耀.牢牢把握党的建设总目标[J].求是,2013(3):20-22.
[2]高新民.建设“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建目标新定位[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2):71-73.
[3]周多刚,徐中.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执政党[N].光明日报,2013-02-17(6).
[4]姚桓.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2):92-95.
[5][12]李萍,白剑光.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J].社科纵横,2013(5):21-24.
[6]龙凯等.论“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科学内涵[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2):1-5.
[7]高清,梁代生.中国共产党对建设“三型政党”的探索及现实启示[J].攀登,2013(3):40-44.
[8][22]陈广亮.高度自觉与“三型”执政党建设的现实响应[J].重庆社会科学,2013(6):98-102.
[9][16][18]王懂棋.“三型政党”建设的重大意义[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1):12-13.
[10]杨兰,罗帆.“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开拓党的建设新境界[J].桂海论丛,2013(3):75-79.
[11]许文.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3(2):3-5.
[13]郑志飚.建设“三型政党”——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新探索[J].理论导刊,2013(4):4-6.
[14]滕明政.建设“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3):88-91.
[15]高新民.建设“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J].理论视野,2012(12):1.
[19]李思聪,肖光文.论保持党的纯洁性与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的关系[J].学术交流,2013(4):16-19.
[20]肖光文,朱熙宁.关于建设“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整体性思考[J].长白学刊,2013(3):14-18.
[21]蒋仁勇.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思考[J].理论视野,2013(1):62-65.
[责任编辑:成方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