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亲亲的大槐树

2014-09-02范晓公

散文百家 2014年8期
关键词:大槐树槐树槐花

范晓公

可以说,对许多人来讲,大槐树决不单单是一棵树的概念。至少,提起大槐树,会感到很亲切、很熨帖,又仿佛很遥远、很纠结。大槐树凝结着我们一个民族的记忆,承载着太多太多的民族文化,记录着深深的爱恨情仇。

大槐树最能唤醒我儿时甜蜜的回忆。那个时候,即便是在县城,电灯也不是很普及,而且有电灯的人家,还经常停电。好在当时学校功课不多,家庭作业很轻松,所以感觉老师都是那样的和蔼可亲,父母都是那样的理解和宽容。这样,就给我们孩子们一个美丽的空间和梦一般充满欢乐的童年。

每天吃过晚饭,天刚刚落黑时,家属院的孩子们就会聚在一起,玩“捉迷藏”、玩“杀羊羔”、玩“老鹰捉小鸡”、玩“挑兵拿羊”等等游戏。而最常玩的、最有情趣又最雅道的游戏,就是三个或四个小朋友每人伸出一支脚,互相勾着搭蓬起来,然后单脚跳着转圈,一边跳,一边拍手唱,唱的是一首古老的歌谣:“大槐树,槐树槐,槐树底下搭戏台,人家的姥姥都来啦,妞妞的姥姥咋没来?说着说着来到啦,光着屁股挽着簪,叫妞妞气得直瞪眼。唱人往,唱人来,唱得槐花遍地开。”就这样反复循环着唱,反复循环着跳。大家每次都跳得兴高采烈,浑身是汗,还兴犹未尽,直到父母三番五次喊着,明天还要早起上学,赶快回家早点睡觉,小伙伴们才会恋恋不舍地散去。

我姥姥是位慈祥智慧的老人,空闲时或者是雨雪天气,她爱领着几个小朋友上床围成一个圈,盘脚而坐,然后依次拍着大家的脚唱道:“盘,盘,盘脚盘,盘十年,十年整,切腊饼,腊饼辣,籴芝麻,芝麻贵,两个小脚蜷一对。”一曲唱完,她会很认真地看着大家的脚,说:“看来,咱们都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来的古槐子孙啊。你们看着自己的小脚趾,是两个指甲,这是个咱们祖先留下的记号。”接着姥姥就会念叨:“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就这样,从那时起,我就对大槐树有了深刻而亲切的印象。

后来我听老人们讲,使用极其广泛而频繁且极官样的“解手”一词,也与大槐树有关。明洪武年间,明政府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大规模移民。当时移民是强制性的,故土难离啊!人们不愿背乡离井,骨肉分离,半路纷纷开小差。押解的官员和差人为防止大家逃回去,便把他们的手臂都捆绑起来系成一长串上路,途中若有人要行大小便,只能恳求押解的差人把捆在他们手臂上的绳子解开。由于路上时日很长,嫌说多了麻烦,干脆一有便意,直呼“解手”,官差就知其意。待到新居住地开始新生活后,人们还是延习了把“解手”当成大小便的代名词。后来,“解手”约定俗成为今天的雅意。原来如此!大槐树可真不愧是一个中国的“根文化”,人们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大槐树的印记。其实,很多的传说、神话都是历史的影子,或浪漫化的历史。伟大的中华民族就在这传说中、神话中盘根错节,枝繁叶茂,生生不息,兴旺发达。中华民族能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历时数千年、相传有序、朝气蓬勃的民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们有着大槐树一般的根基和记忆。

据史书记载,明初洪武、永乐年间,大规模的移民就有十八次之多,移民分布在全国18个省、市的498个县。历经六百余年的沧海桑田,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已遍及神州,也就是说,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的移民后裔。数百年来,古大槐树成为亿万人心目中的“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看来,大槐树盛名之下,其实真的能“副”。

有一次,几个人在一起聊天时,一位老兄讲起一段发生在槐店的有关大槐树的真实故事,感觉很沧桑、很动人。永乐年间从山西大槐树下集中移民时,为将来有个纪念、寻根求源,就每群人分发一棵槐树苗,以便到迁移地后栽上作为永久纪念。

一位年轻人落户槐店后,小心翼翼地把树苗栽下,覆土浇水,精心培育。在这棵树上,寄托了大家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留恋。槐树在槐店这块热土上生根,长大,开花,结实。附近的移民们也都把这株槐树当作故乡的象征。槐树在众人的期盼与景仰中得雨得风,生长得很快,一直到后来长成了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

说不清多少年后,这棵槐树已是荫遮亩地、三人合抱才能拉手的巨槐了。乡亲们依然思亲人、念故土,寄深厚感情于大槐树,有的人甚至还为大槐树献上酒食、烧香、叩头,有什么难事、心事都去求拜大槐树,皆曰大槐树很灵光、有仙气,渐渐地人们把它当作了神树。

又过多少年以后,大槐树老枯而死。伐树的时候,周围十里八乡的群众纷纷前去哭拜、祭典。树放倒后,人们发现,大树已中空,一个叫李大胆的人浴身沐香、三叩九拜后,壮着胆子从树洞中掏出了三百多条长蛇,因是附在神树身上的精灵,李大胆不敢多想,挑着装满蛇的大驴嘴罐子到远处荒野放生了。

这位老兄讲得神乎其神,最后还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说不定这就是槐店的来历”。这个故事可能有些许传奇,但我很愿意相信是真的。因就故事本身来讲,虽不曲折,但很有味道,这味道就源于它暗合了我们每一个大槐树下移民后人的历史情结。

果然,后来见到了先贤所撰《沈丘考》一文,此中对槐坊店的由来注解是:“槐店又称槐坊店,据传因西门外蔡河边有一棵古槐而得名”。

据记载,槐树还是古人崇拜的圣树。周朝三个最高官职是太师、太傅、太保,众称“三公”。当时宫廷外种有三棵大槐树,三公朝拜天子时,面向三槐而立,人们便以三槐喻“三公”。

古时候,槐鼎、槐位、槐卿泛指朝廷高官,槐宸指皇帝的宫殿,槐府、槐第指“三公”的官署或宅第。

因槐树寓意深远,公卿贵族多在宅第门前种植槐树。旧时俗话说:家有土槐,富贵三代。所以,民间也在结婚、生子、科第时种植槐树,期盼子孙后代吉祥如意。

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我刚上小学,那时每天无论是上午还是下午,到校后第一件事就是坐在班里唱歌。一位班干部同学领唱第一句歌词后说声“唱”,全班同学便大声合唱起来,一首接着一首地唱。同学们越唱越整齐,越唱越有劲,直到上课铃响,依门久候的老师登台宣布上课才住嘴。刚刚狂喊一阵的同学们听起课来格外的精神抖擞,回答老师提问的声音也特别洪亮,唱歌真的很能提劲提神。现在的学校已经很久没有这种习惯了,我窃以为,现在的孩子们远不如我们那时快乐!精神生活的丰富,远远胜于物质条件的富足。我想再过一百年,也是这个理。

当时,我们每天必唱的保留曲目其中就有曾经风行全国一时的豫剧《槐树庄》中的一段唱:“槐树庄贫雇农有多少户,人口多困难大,要数老康……”每天每天的“槐树庄”,直唱得我们与槐树结下了浓浓的亲情。时至今日,我还时常不由自主地哼起这支戏歌,一曲下来,倍感亲切,倍感舒畅。据业内人士考证,槐树庄也有大槐树,也有槐店类似的经历。

说起来,上四十岁的人,谁没吃过槐花呢。小时候经常爬上树采,有时也在一只长竹竿顶上绑上铁钩子,举着竹竿采摘。因大家都爱吃,而且经济实惠,母亲在集市上碰到卖槐花的一般都会买回一大篮子。槐花生着也能吃,味道甜甜的,稍有一点生涩。多数情况都是用面拌了蒸着当饭充饥,成了主食。在粮食短缺的困难时期,槐花还真的能抵挡一阵子。

槐树不爱生虫子,不像榆树。榆钱虽说也非常好吃,但榆树干上经常生一种叫榆鳖的虫,一生一大片,密密麻麻,乱拱乱爬,看上去很是让人恶心,不敢近前采摘,所以,同样美味的榆钱只好被我们冷落了。

前些年,有一次到朋友家做客,主人给我泡了一杯茶,然后很神秘地说:“你尝尝,这是什么茶?”我啜了一小口,顿觉一股淡淡清香充溢口腔直到嗓眼儿。细品后味,稍有一点苦意,看茶形状,似绿豆大小模样。我摇摇头,实在想不出是什么茶。见真的难住了我,朋友很得意地笑道:“告诉你吧,这是槐米,就是用我们槐树花的蓓蕾焙成的。槐米泡出的茶,清香可口,清热、去火、败毒。”我真得感谢这位朋友,他让我了解槐树的这一功能。从此,我就爱上了用槐米来泡茶。

沈丘方圆左右的槐树有不少品种。一种叫冲天槐,听名字此树的形象就跃然脑海。由于这种树长得通直高大,像直通上天似的,因此得名冲天槐。据说现如今县内还有一棵需几人才能合抱的冲天槐。还有一种是张槐,具体什么样我没见过。人们见到最多的就是本地槐,也叫刺槐,它的学名我没考究过,但这种树似乎是长不太大,因为我没见过很大的本地槐树。

槐店近邻有个村庄叫“倒栽槐”,大概亦是因树得名,因为这个村子里的庄里庄外到处都生长着看似倒栽着的槐树。

槐树叶子很薄,放在嘴里用舌头舔着可以吹出“呜呜”的声音来。从小学到初中,上学或放学的路上,摘片槐树叶,边走边吹,乐此不疲,直吹得口舌发麻发酸,很多同学都会有如此的经历。

槐树通身是宝,槐花可制作槐茶、槐食、槐蜜,槐果可制作槐酒、槐药。槐木质地密实坚硬,是制作家具的上好原料。槐树树干挺拔,树冠浓荫茂密,深受人们喜爱,所以家居房前屋后多有种植。据林业资源调查,除杨树等外来品种外,槐树在“槐、桑、柳、椿、楸”等乡土树种中所占比例排第一。

你看,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槐树都和我们如影相伴、如影相随。日久生情,这浓浓亲情几乎使我走火入魔。一日竟异想天开,做起白日梦来。恍惚间,大槐树就是神树,槐花成了槐花仙子。“既然如此有缘,你为何不为我赞歌一曲?”槐花仙子嗔怪道。

我如梦方醒,立刻有了为槐树写首歌词的急切欲望。提笔凝思,沉淀积蓄多年的情感一霎时荡漾起来,心中顿时“四海翻腾,五洲震荡”。跃动的心充满激情,手中的笔几乎不能自持,秉承心迹,毫不犹豫,一气写下了下面这首小诗:

这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这是一个道不尽的情怀/父老殷勤说已往/大槐浓荫遍中外/大槐巍巍树/相传数千载/晋南洪洞老鹳窝/播仁声远纪遗爱/盘的是中国根/结的是中国爱/千山万水脚下过/故乡情思舍不开/星移斗转沧海易/今犹如昔槐园槐/大槐荟萃凝夙愿/槐花香飘云天外

事实上,对大槐树怀有深情厚意的决非我一人、一群人或一个地方的人民,这是一个民族的情结。令人庆幸欣喜的是,基于槐店与大槐树的历史情愫和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沈丘县委、县政府投入建设了槐园项目并已基本峻工。经在社会广泛征集园名,决定定名“中华槐园”。之所以起这么大气的名字,是因为槐园准备荟萃全中国所有的近五十个槐树品种,并从山西移迁了一百多棵胸径大于五十公分的大槐树。槐园的中央,修建了一个面积很大的广场,因流芳千古的《千字文》作者周兴嗣是古项人,也就是现在的沈丘人,所以命名为千字文广场。悠悠的古思与沸腾的现实在这里交汇,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这里集聚,更凸显了文明沈丘历史的厚重,给沈丘及周边邻里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怀古思今、抚物念人、吟诗作赋、休息娱乐、嬉戏游玩的好去处,为社会做了一件实实在在有品位并能让人民群众体会得到的大好事。

园名“中华槐园”四个大字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题写的。看到上面园名的英译“Chinese pagoda-tree”时,我颇感意外,不知出自何处,但决不会空穴来风,应是出于高人之手。翻了一下《汉英大字典》,“槐”字的注释是Chinese scholartree。非常有缘的是,这两种英语的直译一是“中国塔树”,一是“中国学者树”,都离不开“中国”二字。大槐树,真真是中国人的根!啊,亲亲的大槐树!

猜你喜欢

大槐树槐树槐花
我与槐树
槐花花开
大槐树寻根
大槐树
大槐树
槐花吃过,这个春天就完整了
槐花
槐花
槐树花开
丢了一棵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