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参照《悉尼协议》开展高职专业建设

2014-09-02王伯庆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4年7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悉尼设置

今年7月,《2014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如期发布,这是我国连续第三年向全社会发布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与麦可思研究院合作撰写的该报告,自2012年首发以来始终力求面向社会大众,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状况进行客观分析与评价。麦可思研究院院长王伯庆博士作为该报告的主编之一,在每年举行的报告新闻发布会上都是充满激情,妙语如珠,并时时显露出其第三方机构的独到视角、独特语境和研究评价的独立性,令人们对麦可思的研究工作感到信服。

麦可思数据公司是王伯庆博士和西财置业(属于西南财经大学原校办企业西财高科集团)于2006年在成都共同创立并注册的,2009年又注册了麦可思北京公司,其愿景是“为高校管理者决策提供实证依据,为观察培养效果提供测量方式和数据”。教育部要求高校在2015年前必须公布就业质量年报,其重要政策是中国大学生就业数据公开,并鼓励民间第三方参与调查。麦可思自成立以来致力于帮助高校建设专业、可信的就业数据,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经验,建立了服务范式。作为高教管理咨询产业的开拓人与领军者,麦可思为500多所高校提供年度数据跟踪与咨询服务,是中国科协、人社部、司法部、中国社科院、世界银行等机构的合作单位,是江苏、河南、湖北等省大学生就业跟踪系统的承建单位,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和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的产学研合作基地,也是《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每年出版的就业蓝皮书)的唯一撰稿人。在2009年《新周刊》联合新浪网进行的“最值得信赖的机构和人士”调查中麦可思位列第9名,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等单位同处于前10名之中。麦可思也曾获得腾讯“2012年度教育致谢机构”奖,成为社会公众、政府机构、用人单位、高校等共同信任的品牌。

王伯庆,1954年生,四川成都人,留美经济学博士,2006年被西南财经大学聘请回国任教。现任麦可思总裁,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常务理事,中国高教学会评估分会常务理事,中国职教学会质量保障与评估研究会副理事长,西南财经大学中国教育需求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兼职教授,《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编委,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创业导师。王伯庆博士是“中国高等教育跟踪评估系统(CHEFS)”的开发者,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咨询产业的开拓者,是《中国教育发展报告》《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中国留学发展报告》《中国职业观察报告》等蓝皮书的撰稿人。他曾被评选为2008年度中国教育新浪十大名博、腾讯网2009“回响中国”三位年度教育专家之一,获选搜狐“60年60人中国教育成就奖”。2012年,王伯庆博士接受由全国960万在校高职学生的代表特别颁发的“突出贡献奖”,2013年又当选为腾讯网“回响中国”教育思想家。最近,他提出我国高职教育应按照国际范式开展专业建设的建议,为此特别推介了国际上针对三年制高等工程技术教育认证的《悉尼协议》,希望借此帮助我国高职院校扎实推进专业建设,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走《悉尼协议》之路是大势所趋

2013年6月,中国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的预备会员,这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及其质量保障迈出了重大一步,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工程教育的质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华盛顿协议》是1989年由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6个国家的民间工程专业团体发起和签署的,该协议主要针对国际上本科工程学历(一般为四年)资格互认,确认由签约成员认证的工程学历基本相同,并建议毕业于任一签约成员认证课程的人员均应被其他签约国(地区)视为已获得从事初级工程工作的学术资格。

西方国家在20世纪中期已经意识到地区实行实质等效的人才互认的重要性,到八九十年代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专业认证体系。到21世纪,根据工程职业能力的分类,工程专业教育认证体系被国际组织分为针对“专业工程师”的《华盛顿协议》、针对“工程技术专家”的《悉尼协议》和针对“工程技术员”的《都柏林协议》。其中,《悉尼协议》是针对接受三年制高等教育培养的工程技术教育的认证。虽然目前中国尚未加入该协议,但是全面加入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走向工程教育的国际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些年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规模上发展很大,但在质量上尚未充分满足社会对工程技术职业人才的需求,这也反映了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建设方面任重而道远。现有的专业建设,如培养计划的制订、授课方式的改进、职业意识的传授、毕业生要求的达成等等,更多的还是局限在国内同行借鉴、经验参考的层面上;高职教育所采用的国外经验如德国模式等,也大多是偏于教育者自身的需求方面,比如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等等。中国高职教育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要走一条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抓手的内涵式发展之路,这是“后示范”“后骨干”时期的必由之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悉尼协议》具有极强的参考意义。

二、《悉尼协议》的具体要求

如何借鉴《悉尼协议》开展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呢?关键是参照它的认证标准,把标准的要求转变为行动方案。

(一)培养目标

《悉尼协议》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进行了如下要求:

1.培养目标适应社会需求

培养目标应该与实际职业相吻合,应该包含专业相关工作需要的能力以及核心知识。同时培养目标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2.培养目标达成度的课程设计

培养目标应提供相应材料证明专业课程能够支撑教育目标的达成,包括毕业生在毕业一段时间后对核心课程的评价;同时应论证课程目标中提升的能力知识是否为培养目标中职业所需的能力知识。

3.培养目标达成度的评价及修订

须建立必要的制度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包括学生和社会对培养目标达成的反馈;定期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应该有学生、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应对学生专业认同进行跟进评价。

(二)学生

《悉尼协议》对学生进行了如下要求:

1.专业应具有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

2.具有完善的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措施并能够很好地执行落实。

3.专业必须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以保证学生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毕业后具有社会适应能力与就业竞争力,进而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并通过记录过程性评价的过程和效果,证明学生能力的达成。

(三)毕业要求

在高等职业工程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方面,《悉尼协议》有如下规定:

1.知识要求

《悉尼协议》规定了毕业生应具有如下知识:第一,对普遍性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第二,适用于本专业所属子学科的,用于支撑分析和建模的,以概念为基础的数学、数值分析、统计学及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的通识内容;第三,本专业所属工程学科所需的系统化的、基于理论的工程基本原理;第四,专门性工程知识,能够为本专业所属子学科提供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第五,能够为使用实践性技术的工程设计提供支撑的知识;第六,适用于本专业所属子学科的工程技术知识;第七,理解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辨识应用工程技术中的显著性问题,如职业道德和对经济、社会、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第八,把握所属学科技术性文献中的有关知识。

2.能力要求

《悉尼协议》规定了毕业生应具有如下能力:第一,能够理解和运用知识;第二,对社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第三,问题分析;第四,设计与开发解决方案;第五,评价;第六,社会保护;第七,法律法规;第八,职业道德;第九,工程管理;第十,沟通;第十一,终身学习;第十二,判断能力;第十三,决策责任。

3.素质要求

《悉尼协议》规定了毕业生应具有如下素质:第一,工程知识;第二,问题分析;第三,设计/开发解决方法;第四,研究;第五,现代工具的应用;第六,工程师与社会;第七,环境与可持续性发展;第八,职业道德;第九,个人与团队;第十,沟通;第十一,项目管理和财务管理;第十二,终身学习。

(四)课程体系

《悉尼协议》规定课程体系需要达到以下要求:

1.课程设置应能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体系设计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2.包含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

3.包含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30%)。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应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本专业应有能力的培养,专业类课程应能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

4.包含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至少占总学分的20%)。应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应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设计选题要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应有企业与行业专家参与。

5.包含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能够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

(五)师资队伍

《悉尼协议》规定师资队伍需要达到以下要求:

1.教师数量能满足教学需要,结构合理,并有企业与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

2.教师应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工程经验、沟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并且能够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参与学术交流。教师的工程背景应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

3.教师应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高职教学和学生指导中,并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

4.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指导、咨询服务,并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从业教育有足够的指导。

5.教师必须明确他们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不断改进工作,满足培养目标要求。

(六)持续改进

《悉尼协议》规定专业的持续改进须达到以下要求:

1.专业应建立教学过程质量和教师质量反馈监控机制。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通过课程教学和评价方法促进达成培养目标;定期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质量的评价。

2.专业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由高职教育系统以外的有关各方面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定期评价。

3.专业应能证明评价的结果被用于专业的持续改进。

(七)毕业生跟踪反馈及社会评价

毕业生跟踪反馈及社会评价可以为《悉尼协议》提供认证依据,具体如下:

1.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专业应设置短期和中期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了解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对在校培养质量的反馈。

2.社会需求反馈机制:专业应设置用人单位针对毕业生的反馈调查,对政府部门、社会对毕业生的统计反馈进行调查。

综合而言,《悉尼协议》不仅提出了认证的具体标准,更是通过这些标准,指明了高校专业建设的导向。《悉尼协议》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持续改进,建立国际认可的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底线,强调的是达到合格还存在哪些问题,而不是评先创优。通过对认证标准的具体分析,高校应明确专业建设须从系统工程的理念出发,从认证标准的7个方面中查找问题,制订有效的解决方案加以建设实施。

三、《悉尼协议》的专业建设范式

对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而言,除了工程类专业之外,其他所有专业的建设也可以借鉴《悉尼协议》的上述标准,关键是将其思想方法提炼出来,形成一种专业建设的“范式”。

归纳起来,《悉尼协议》所体现出来的专业建设范式包括以下几点:

(一)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变革,是一种范式的改变,必须全面、整体、协调推进。首先应转变教育观念,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围绕学生的培养去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对教学的评价也应侧重于能反映学生学习状态、学习效果的指标,必须考虑到全体学生。

(二)以结果为导向

“以结果为导向”的专业发展要求专业建立完善的评估系统,多维度可持续地对学生、专业、学校进行评估。多维度的评估可以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全面性和有效性,一方面对专业建设的现有成果进行检验,另一方面则为未来改革指明方向。同时,可持续的进程式评估以及全程跟踪是专业能够持续不断发展与提高的重要保障。通过评估系统的建立,专业可检验教育目标与市场接轨的情况,也可考查专业的课程教学等是否能达到设定目标。

(三)倡导持续改进

以往教学所重视的是静态的、封闭的质量保证体系,而《悉尼协议》等工程专业教育认证体系则是在推进动态的、开放的、持续改进的质量保证体系。只有不断反馈和评价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发现需要改进的教学环节并进行及时的修正,才能根本保证培养质量的保持和提高。通过建立完善的持续改进体系,体现培养目标的质量要求,并确实稳定实施此体系,辅以有效的跟踪与反馈机制来进行持续改进,才能真正推动专业建设的内涵式发展。

(四)尊重专业个性

《悉尼协议》制定的专业认证标准注重培养目标的确定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但这些只是专业实施的框架和指导方针,教育过程本身还有宽松的发展空间。认证标准参照大专业领域的思想,划分专业认证范围,但不干涉具体的专业设置。这种以专业领域分类,每个专业领域里类似的专业按照同一套认证标准进行认证的方法,充分尊重了高校专业设置的自主权,支持各专业办出自己的特色,有助于各专业结合市场需求和本学校专业的条件,设置自己的发展战略。

《悉尼协议》的背景、认证标准的主要内容及其体现在专业建设中的范式,对中国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具有重要意义。高等职业教育如能按照国际范式,踏踏实实开展专业建设,稳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明确学校定位,照样可以有特色、有成绩、有前途。

《教育与职业》2014年第8期《对地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思考》一文提出地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遵循的相关原则:

1.内外驱动因素相结合的原则。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的导向和国家政策、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指导等,构成专业设置的外部驱动因素;高职院校内部的师资队伍、实习实训基地等硬件条件、长期办学形成的优势专业等,构成内部驱动因素。其中外部因素应是专业设置的根本依据,内部因素则构成基础条件。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常常把内部因素作为专业设置的主要依据,忽视了外部因素的主动作用,这就偏离了职业教育植根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这一发展宗旨。2.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高职院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地方,面向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岗位设置专业。要根据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支柱产业及发展方向设置主体专业,根据地方经济特点开设特色专业,根据高新技术产业设置新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既要考虑当前市场的人才需要,又要考虑潜在市场和预测今后若干年内的社会需求。3.专业设置宽窄并举的原则。地方高职院校应围绕区域经济,依托原有优势特色专业,重点建设紧密结合地方产业的专业群,以“宽口径、多方向”的理念来调整专业设置,针对职业岗位群构建专业群。专业群建设应以已有特色专业为基础,开发相近专业,繁衍新专业,形成新的专业增长点,构建与区域经济产业链相适应的职业教育链。专业群课程建设可将一定的通识课程和职业基础课程作为专业群课程基础,围绕某一职业岗位确定相关专业方向,根据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设置不同方向和特色的课程模块。

地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调整的原则有:1.坚持特色发展与适度规模相结合。2.坚持专业保持稳定与适时主动调整相结合。3.坚持满足社会需求与注重学生选择相结合。为了使社会需求与学生选择有机统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格要体现与中职的区别,突出技术应用能力,体现一定技术含量,增加与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的专业比例,使高职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有良好的职业经济地位和职业发展空间。二是要研究专业设置与就业质量的关系,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收集与反馈工作,依据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岗位满意度调查、薪酬水平、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度等就业质量指标,及时调整社会认可度低的专业。三是要加强生源选择与社会需要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对于农业、化工、钻井等这类社会需求旺盛、人才紧缺但容易被考生及家长冷遇的专业,要加强宣传导向和政策扶持,引导学生正确选择专业;对于会计、财经、艺术类等热门专业,要适当控制办学规模和专业数量,注重提高专业培养质量,形成独有的专业特色。4.坚持适度超前意识与满足当前需要相结合。由于人才培养具有周期性,专业设置和调整还需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这就要求各院校应认真调研所服务区域经济的产业布局、资源优势、经济特点等,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走向对人才需求做出准确的预测,适时开设具有一定超前性的专业,以实现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与社会需求变化过程的动态吻合。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悉尼设置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变电站五防系统临时接地桩的设置
ControlUWP 让Windows 10的设置更方便
浮窗手势让手机操控更轻松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医学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