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元语文”课堂教学原则初探
2014-09-02郭祥圣
郭祥圣
“元”,乃事物之本。“培元”,即从事物的根本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去促使事物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持续发展。“培元语文”是一种着眼于学生未来生存与发展这一根本性需要,依据语文水平提高与能力形成的根本性特点,遵循学生认知和智能品德建构的根本性规律,致力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和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与提高的语文教育主张。“培元语文”课堂教学主张坚持“三面突进”的原则。所谓“三面突进”,就是指要从“知识的广度”、“思维的深度”、“生命的强度”三个层面去开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即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从而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思维与人格的协调健康发展。
一、多边对话,丰富学生的知识
“三面突进”原则的第一条原则即强调丰富学生的知识。如何丰富学生的知识?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授吗?是让学生机械背诵吗?回答是否定的。要最大限度丰富学生的知识,必须在教学进程中采取多边对话的方式。长期以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知识的途径基本上是靠教师的讲授,殊不知还有其他的途径,如从教材中获得,从与同学的交流中获得,从课堂训练中获得,等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不能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应该尽可能地多边对话,如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等等。
例如《烛之武退秦师》(苏教版必修三)教学,许多教师让学生了解该文出处,要么是教师读注解然后让学生背,要么是让学生自己读背注解。教材关于该文出处的注解是:“选自《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左传》是记录春秋历史的编年体史书,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孔子修订的《春秋》所作的传,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的史事。”采取这样的方法,固然能够让学生获得知识,但都是单向的,单调的。笔者在教学时利用注解采取了多边对话的方法。
师:《烛之武退秦师》一文选自哪本书?
生:《春秋左传注》。
师:你们看到过这本书没有?
生:没有。
师:(出示该书,请学生传阅)这是古籍著作,竖排版,繁体字,今人杨伯峻为《左传》作的注解。顺便告诉大家,该书是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书局是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首屈一指,要买古典著作,首选中华书局版的。再问大家一个问题,给“春秋”作传的还有哪些书呢?
生:《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师:(一边表扬该生,一边板书“春秋三传”)“传”是什么意思?(学生不解,沉默,然后在教师要求下同桌短暂讨论)
师:大家应该知道的。《师说》里“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传”是什么意思?
生:解释经书的著作。
师:对,“经”是“经文”,“传”是“传文”,是解释经文的。《左传》有什么另外的名称吗?
生:《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
师:你能把这两本书的书名解释一下吗?
生:《春秋左氏传》是左丘明给孔子《春秋》作的注解,《左氏春秋》也一样。
师:《左传》是什么体例的一本历史著作?
生:是记录春秋历史的编年体史书。
师:什么是“编年体”?
生:“编年体”,是以时间先后编写历史的。
师:你们知道还有什么历史著作是这样的体例吗?
生:《春秋》。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左传》是编年体,《左传》是给《春秋》作注的,《春秋》当然也是编年体了。
师:你很聪明!还有吗?
生:《资治通鉴》。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以前我看过《资冶通鉴白话故事》,上面有介绍。
师:历史著作的体例除了编年体,还有其他的体例吗?
生:纪传体,如《史记》等二十四史。
生:还有国别体,按照国家记述历史,如《国语》、《战国策》。
师:很好!关于《左传》,我还想补充一点,就是“春秋笔法”(板书)。
以上对话,可以说是知识的多向传输,教师和学生都充分利用了课本的注解而不局限于注解,更掌握了与《左传》相关的“春秋三传”、编年体史书、“春秋笔法”等知识,复习了“传”的词义,学生购买古代典籍还有了明确指向。这种多边对话,诚如特级教师于漪所言,“形成了思想、知识、情感、能力交流的网络,信息量大大增加,传递渠道畅通”。
二、多种手段,激活学生的思维
“三面突进”原则的第二条原则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激活学生的思维。思维是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提高素质的根本所在。培养学生形象、准确、敏捷的思维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当学生思维受阻或处于抑制状态时,教师要善于洞察学生心理,及时变通教学环节,努力激活学生的思维。
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很早就提出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思维的主张:“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说,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而不处处牵制他;激励他而不时时压抑他;教给解决疑难问题的“钥匙”,而不把现成答案灌输给他。其中“强而弗抑”的“强”就是在教学中要激励学生了解自己未知的知识,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动机。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让学生总是在一个狭隘的区域思考问题,而应让他们充分想像与联想,进行发散思维,这样才能增加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多方向思考问题,多方向交流沟通,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意见,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应允许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培元语文”课堂教学可利用如下手段激活学生的思维。
1.辩论
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对立的情形,这时教师不要轻易下结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譬如,《雷雨(节选)》(苏教版必修四)教学中,学生对“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情”这一问题争论不休。教师可以组织一次辩论会,形式上模仿大专辩论赛,教师做主持人,学生代表分正反两方,正方观点“周朴园对待鲁侍萍的感情是真的”,反方观点“周朴园对待鲁侍萍的感情是假的”,其他学生做听众。辩论会上,双方唇枪舌剑,畅所欲言,从不同角度阐述己方观点,气氛的热烈始料未及。
2.设境
根据学生好奇心强、想象丰富的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思维进发出灿烂的火花。比如《想北平》(苏教版必修一)教学,题目何以用“想”?“真想念北平呀”带着作者怎样浓烈的情感?《听听那冷雨》(苏教版必修二)教学,余光中为什么听到的是“冷雨”?学生对此类问题不甚了了,教师可以运用此法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消除诸如时代的隔阂、地域的差异、习俗的异同等因素带来的阅读阻隔。创设情境,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也可以由教师精心设置导入语进行。
3.质疑
“疑”是刺激学生思维的诱因,知识的获得始于“疑”,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建立在“疑”的基础之上。教师要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教会他们全面、深刻、缜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与方法,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质疑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师问生答”、“生问师答”、“生问生答”、“自问自答”等,通过各种形式的质疑,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和亢奋状态。
4.悬念
电影、电视剧的编剧和导演常利用观众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前景的关切与期待心理,在剧中设置悬而未决的矛盾现象,从而引起观众的关注,并让观众急切期待解决的结果。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前景的关切与期待心理,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同样可以吸引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阅读兴趣,诱导学生迅速进入文本,以积极的思维状态阅读文本,在阅读中获得审美享受。
5.竞赛
组织诸如课文朗读、阅读理解、语文知识之类的竞赛,学生乐于参加。通过竞赛,可以触发和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智力,使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提升学习能力。
三、多元感悟,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
语文课程最具内涵意蕴,最有灵动气息,最富诗情画意,这些本质特征决定了“培元语文”课堂教学绝对不能以课文为本、以课堂教学为本,而应让“培元语文”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生活是语文之源,只有让语文教学贴近生活,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从而促进其人格品行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事实上,高中语文教材绝大部分的课文都与生活实践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是作家对生活的独特感悟与个性化体验的结晶。新课标也强调:“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特别是学习任务的加重、学业成绩竞争的加剧,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对最具生活情趣的语文阅读产生了随波逐流的放任心态,甚至表现出麻木不仁的情绪。这种现状与“培元语文”课堂教学中“三面突进”的原则是相互对立的。根据“三面突进”的教学原则,“培元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根据不同的课文给阅读课堂注射“强心剂”,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深入挖掘课文和现实生活的契合点,不断拓展课文中所描绘的生活细节,直到能引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促使学生能深入体验课文中的生活细节,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
比如《乡土情结》(苏教版必修一)一文的教学,可以运用“音乐渲染”法,把费翔演唱的“故乡的云”作为课堂背景音乐,让学生在特定的情绪暗示中体会那浓浓的思乡之情;讲授《我与地坛》(苏教版必修二)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以及文章的内涵,教师可以采用“心灵倾诉”法,尝试让学生诉说心中的“苦闷”情绪,再去体会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被截去双腿的悲痛,进而体悟史铁生的励志成长史;教学《罗密欧与朱丽叶》(苏教版必修五),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角色,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觉得事为己做,话为己说,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更加亲切,更加深刻;《南州六月荔枝丹》(苏教版必修五)一文的教学,可以运用“实物展示”法,事先购买荔枝,上课时每人发一颗,把课文说明的对象展示在学生面前,增进了实感体验,明白了说明的事理。
以上诸法,不但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作者的感情世界以及课文的内涵,更能引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情。
“培元语文”课堂教学“知识的广度”、“思维的深度”、“生命的强度”这个“三面突进”原则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师的追求。这样的追求应该是在以下的三个维度上实现的:往文本深处挖掘;向心灵深处渗透;跟现实生活链接。因此,“钩深致远,触类旁通”,视通八荒,思接千古,开合跌宕,相机变化,应该成为“培元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
语文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这一工具的过程,还是一个促使学生长知识、益智慧、增能力的过程,更是一个促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人类优秀文化同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务必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引领学生学好“语文知识”,生成“语文能力”的同时,努力促进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心理、良好的行为习惯、优秀的思维品格和生活智慧,最终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在事事物物中,随时随地能够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境界。
(本文系江苏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培元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中学(22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