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教案
2014-09-01李王刚
李王刚
摘要:将研究曲线的方法拓展到椭圆,继续学习椭圆的几何性质,为后面学习双曲线和抛物线作好准备。
关键词:椭圆;标准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365-0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选修2-1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中《椭圆》的第一节内容,主要学习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这一节课是在学完《直线和圆的方程》的基础上,将研究曲线的方法拓展到椭圆,又是继续学习椭圆的几何性质的基础;同时还为后面学习双曲线和抛物线作好准备,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课程标准)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椭圆模型的过程,掌握它们的定义、标准方程。掌握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注重数形结合和待定系数法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熟练掌握解决解析几何问题的方法——解析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激发其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体会运动变化、对立统一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
难点:(1)标准方程的推导。(2)椭圆定义中常数加以限制的原因。
四、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三角板、无弹性细绳。
学生:两颗图钉、一根无弹性细绳、一根粉笔、纸板。
五、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教学内容:复习求曲线方程的方法
教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曲线的方程的概念,什么叫做曲线的方程?求曲线方程有那些方法?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明示这节课所要学的内容与原来所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为后面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及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方程作好准备。
(二)创设情境
教学内容:神舟十号于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02秒成功发射。发射初始轨道:近地点约200公里、远地点约330公里的椭圆轨道。
教师:1、演示飞行船绕地球运行模拟图。2、设问:我们怎么能求出神舟十号飞行轨迹的方程呢?
学生:神州五号发射成功,学生鼓掌向英雄致意,认真观察图形一起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录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调动起好奇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到数学无处不在。
(四)提出问题
教学内容:探索讨论椭圆的定义:
教师:问题1:数学中圆的定义是什么?
学生:平面内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叫圆。
教师:问题2:能不能类比圆的定义,结合刚才椭圆的画法给出椭圆的定义?
学生:(可能回答)到两个定点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是椭圆,(其他学生补充)应该是平面内到两个定点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才是椭圆。
教师:还有补充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相信学生,不代办)
学生:通过课件观察随着F1、F2距离改变,轨迹变化情况。从而发现
2a>|F1F2| 时,轨迹是椭圆;
2a=|F1F2|时,轨迹是线段|F1F2|;
2a<|F1F2|时,无轨迹。
教师:问题3:经过 前面的观察和实验操作,同学们已经对于椭圆上的点的性质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现在请同学给出椭圆的准确定义?
学生:平面内与两个定点 、 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 )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圆的定义,对问题串的思考及讨论,使学生真正经历、体验椭圆的形成过程,确切理解椭圆的定义及内在性质规律。
(五)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
教师:问题4:求曲线方 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学生:①建系、取点;②列式;③代换;④化简;⑤证明
教师:问题5:要应该如何建立坐标系求椭圆方程?椭圆上动点M满足什么条件?教师巡视,对学生进行指导。尤其在化简过程中,对于根式的处理,学生会感到困难,教师应进行提示。(同 时,教师说明:建立坐标系应使建立的曲线方程尽量简洁整齐。)
学生:讨论完毕后,交流成果。同学从中选出最好的方案,
教师:以上两种方案是最好的。
问题6:观察一下焦点分别在x轴、y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请问两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可能回答,让学生充分讨论)在两个方程中,总有a>b>0,椭圆的三个参数a、b、c总满足:即,a为老大。
教师:问题7:教材P39的思考如何解答?
学生:学生讨论,让小组代表上黑板作图解答。
教师:问题8:如何根据方程判断其焦点在x轴上还是在 y轴上?
学生:看分母大小,哪个分母大焦点就在对应的那条轴上。例如椭圆 ( , , )当 时表示焦点在 轴上的椭圆;当 时表示焦点在 轴上的椭圆。
设计意图:通过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可能需要老师较多的指导),使学生构建椭圆这块知识演化及应用的一个全过程,有益于学生全面了解椭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