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2014-09-01蔡英烈
蔡英烈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较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形象、立体、趣味等方面的不足,使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从而创设最佳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媒体;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340-02
进入信息时代的世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不断进入教育领域,使教育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思想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形象、立体、趣味等方面的不足,使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从而创设最佳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的效果。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皮亚杰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生渴望获得知识的情感意向,是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核心,是学习的强化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本身,对学习科目有兴趣,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推动他们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有意识地将所要学习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巧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生活情境,把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形象、生动、有趣,让学生在生活与数学中得到体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1、数学知识故事化
故事使人类实践活动知识积累而成的一种鲜明、浅显而易懂的方式,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易于调动学习的兴趣。因而,将数学知识故事化,能有效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果。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时针和分针走动的节奏快慢的概念,可制作这样一组动画:龟兔赛跑,小白兔跑了一圈,乌龟才跑一大格,这样学生很清楚地知道,分针走一圈,时针就走一大格,从而得出:1小时=60分钟。在动画设计上,要尽量把界面做得童趣化一点。比如,把钟面上的每一个数字都变成一种小玩意儿等,将学生带进故事情境中,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认真去观察,清晰感受到时与分的关系。
2、数学情境活动化
情境活动是人们现实生活实际的缩影,将数学学习活动情境化,可以使学生将学习活动和现实生活感受紧密结合,使学习活动更加真实,更加深刻。在学习了“圆的认识”后,我们可以创设三个情境,即三辆车的车轮分别是方形的、椭圆形的和圆形的,先让学生想想说说,坐上这三种车的感觉会怎么样,然后,按动按钮,出现第一个场面——伴随着轻快的音乐,方形的车轮在道路上笨拙地滚动着,小猴子在车上颠簸得上下跳动,学生都看得哈哈大笑。教师趁机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有的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方形的,有棱有角,行进中当然会感觉颠簸”。老师接着发问:“难道坐在没有棱角的车轮的车上就不会感到颠簸了吗?”屏幕中出现小猴子坐在一辆椭圆形车轮的车上,伴随着音乐向前进,结果小猴子还是随着车轮的转动上下颠簸着。“这是为什么呢?”教师的提问,再次定向聚集起学生的思维,此刻学生的思维真正被激活,开启了心智。经过热烈的讨论,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了老师的提问,深刻领会了所要掌握的知识:因为在同一个圆里,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车轮做成圆形的,在滚动时,车轴到地面的距离可以始终保持不变,这样车子在前进时,就会保持平稳,所以车轮要做成圆形的。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再次引导学生看屏幕:小猴子端坐在圆形车轮的车上,在悦耳的音乐伴奏下,平衡地前进。车轮向前滚动时,车轴“画”出了一条与地面平行的“直线”,鲜明地提示了车轴与地面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道理。多媒体创设了活动化的情境,给学生带来了欢乐,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新知,解决问题。
3、数学问题生活化
设计富于生活色彩而且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采的多媒体形式展现给学生,一定会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分类》时,多媒体上出现了鑫鑫超市的场景。让学生观察超市中各种商品的摆放,置身于分类的环境中感受分类。然后,再出现一些各种商品混放,顾客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买到所需要的东西的场面,使学生既了解到分类的重要性,又感悟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提高学习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帮助学生形成和掌握好数学概念
数学具有抽象性,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发展起来,因而学习数学概念、性质、法则是个难点。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就显得更为重要。通过实物投影仪、课件、电教演示,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变为具体的物体,给学生以刺激,帮助他们形成和掌握数学概念。比如:在“直线、线段”的认识中,“直线”的概念太抽象。运用多媒体技术,先在屏幕上出现一个“点”,“点”缓缓向两边延伸成直线,突出强调“像这样能向两端无限延伸的线叫直线”。这样,静态的图形变成动态的,抽象的概念变成直观可感知的物象,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直线”的内涵。多媒体技术的直观形象、图文声并茂的优点,就这样把抽象的教学内容用形象直观的方式体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一目了然。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突破教材重难点一堂课的灵魂就在于重难点,多媒体以它特有的动态效果,对突破教学重难点能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 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要充分考虑数学课程的整体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特点和媒体特性,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产、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有关信息资料,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比如在教学“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中,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解答此类应用题是重点。理解从大数里面去掉跟小数一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小数多的部分,是教学的难点。运用多媒体的动画技术,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个难题。在分析应用题时,多媒体动画是这样设计的:先出现数量不同的两种兔子,再用白兔与黑兔对比,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与黑兔一样多的,一部分是多出来的;然后让学生观察,得出了从白兔里去掉与黑兔一样多的只数,剩下的那部分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数。再次演示从白兔里面去掉跟黑兔只数一样多的那部分白兔,得到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数。使学生再次明确,去掉的是白兔而不是黑兔,突破教学的难点。最后,再让学生根据课件的演示口述思维过程。这样,学生对此类题目的掌握就非常容易了。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怎样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动脑思考呢?怎样创设情景,给学生一个活动想象创造的空间呢?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地展示活动变化,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先出示3捆又4根小棒表示34,再出示2捆又8根小棒表示28,整捆与整捆对齐,单根与单根对齐,接下来演示把10根单根的捆成一捆放在整捆的下面,使学生明白了满十进一的道理。通过电脑操作演示把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进位的道理和算理,完成了由表象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思维的求异性表现在对同一研究对象,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在效途径。 如在圆的面积教学中,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十六等分的一个圆和剪刀,动手剪拼。把圆形转化为已学过的长方形,通过投影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圆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的面积公式,随着难点的突破,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倍增,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发展求异思维,使主动探索新知过程向深度拓展。通过分组实践,分别学剪拼出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再通过推导过程,得到相同的公式:S=兀r2,这样,学生更加扎实地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公式,为灵活地使用公式奠定基础,而且,培养、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求异性。
总之,在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不仅能有利于教材重难点的突破,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和掌握好数学概念,而且能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兴奋、愉快、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进一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自信心,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使他们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进而形成他们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这样,不仅优化了小学数学教学,而且切实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