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几点探讨
2014-09-01岑红现
岑红现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所以,怎样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问题值得大家探讨和研究,结合以往在这一方面的探讨研究,进一步对这一方面进行研究。本文从创设学习情境、动手操作、联系生活实际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培养;小学生;数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222-01
小学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课改的目的是让教学进一步走向合理化、科学化。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大纲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是一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推理、判断能力的学科,是与生产、生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游戏中、实践中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从而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一、情境创设,激发思维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学习才能变成一种愉快的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从而使学生好奇、神秘、疑惑,开凿出学生的思维动力,激发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认识和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数学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很自然把学生引入到生机盎然的学习情境中,并在充满悬念和好奇的情绪中学习。
二、动手动脑,激发兴趣
无论什么事,不能只凭耳朵听和眼睛看,要有自己动手的能力,要亲自动手才能获得成功。学生学习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和创造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思考、发现问题所在,才能够对所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逐渐领悟到知识的精髓,内化为己有。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但是并不是一层不变地进行教育,要让学生乐于接受知识。所以在积极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同时,结合日常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物品,给他们留出足够的动手和思维空间,充分地展示他们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
例如,在教学学生分数圆形时,教师可以先出示一些物品,如足球、苹果、桃子等,让学生动手找出一些不是圆形的物品,去思考这些东西的差异与相同之处。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加以点拨,学生就会很自然地悟出圆形的特点和规律,对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所以,学生通过在主动参与操作的过程,多种感官一起参与活动,使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在交替地进行,为概念形成充分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浓厚兴趣。通过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中互相学习和参与,同时也会有成功的愉悦感,学习就会觉得学习是一种有趣的事情,从而变得自然而然地喜欢上学习,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
三、联系生活,增强趣味
无论是什么学科都与生活是分不开的,而有的人认为数学往往脱离生活实际,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是短浅的看法。现实生活是学生的数学大课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能碰到很多关于数学的问题,我们要是把这些问题引入到数学中来学习,就会使学生容易理解,课堂内容生动有趣。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联想和观察自己家里的物品,哪些是长方形(电脑显示屏、窗子、砖等),每个学生眼里的东西不一定一样,但是通过自己发现,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这些物品的形状和规律。
四、启迪思维,发扬民主
要培养学生数学兴趣,还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发扬民主的精神,才能更好地使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民主和谐的气氛是主动学习的前提,学生心理上变化,会直接地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一个学生在紧张状态下学习,心里产生压力,所以对学习有一种畏惧感,这样不能够接受和学习好知识。教师要尽量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尽量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不要对学生漠不关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启发,师生之间共同研究、探讨,兴趣会自然而然地增强。
总之,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所学的知识充分与生活相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两者相辅相成,从而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始终如一地坚持把教学融入生活当中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周围,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当中处处有生活,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局面。让学生觉得轻松,学得扎实,才能把学习数学当成一种有趣的学习活动,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与课堂氛围,让数学课不再枯燥,逐步增强小学数学课的知识性与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