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化学“课时严重不足”的成因及破解策略

2014-09-01刘明王征宇黄忠李金生

广西教育·D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高中化学物质化学

刘明王征宇+黄忠+李金生

编者按:自2012年9月我区全面启动高中新课程改革以后,高中的许多学科都不同程度地遭遇了改革初期的“教学不适”。新课程改革,让新老教师同时感到困难重重。那么,这些困难都有哪些,攻克这些困难的关键点又在哪里呢?近日,我们组织各学科的课改专家和部分教研员、骨干教师对各自所执教的学科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以期为一线的“教学不适”提供一些实用的应对策略。

新课程改革以后,我们发现,老师们执教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有诸多困难,最要紧的一点,是“课时严重不足”。

根据“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高一年级开设化学必修课,第一学期学习《化学1》,第二学期学习《化学2》,每册教材的教学用时均为36课时,即每周设化学课2课时。实际上,目前我区所有高中学校的高一化学课均远超这一规定的课时数。笔者曾在全区的7所高中课改化学样本校进行过调查,发现有3所学校每周安排的化学课是4个课时,另有3所每周是3个课时,加上常规的补课,平均下来其实7所学校的化学课时数都在每周4节课以上。

既然给出的课时数已经远远超出了设计的课时数,那么,为什么老师们还要高呼“课时严重不足”呢?对此,我们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一、造成高中化学“课时严重不足”的原因

(一)必修新教材涉及内容宽泛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对内容篇幅作了较大压缩,但知识面十分宽泛,与科技和生活的联系也有所增加,前沿性和新颖性均得到了体现。必修模块《化学1》已经涉及高中阶段所有的无机物知识,学生面对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化学式、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物质制备等大量的知识,常常疲于记忆。帮助学生归纳、梳理这些知识需要一个过程,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辅导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二)新教材学生活动栏目增多

新教材打破了旧教材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编排结构,转而注重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并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习,因而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常常是以话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展开学习。以下是新、旧教材在编排栏目上的比较分析。(见下表)

由下表可见,新教材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课堂活动量也相应增加,这必然会带来教学时间的增加。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建立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文化,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方法、提高能力。如新教材增设了“科学探究”栏目,要求将“科学探究”实验穿插在课堂教学中。如果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设计方案、讨论优化到实施探究、实验、讨论和做习题,时间会非常紧张。

(三)个别知识点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提高

如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把旧教材中甲烷与氯气的四步取代反应改为只提供第一步取代反应,接着提出问题,让学生尝试写出另三步取代反应式。这个变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甲烷这部分知识在教材的文字版面压缩了(由原来的4页压缩到了2页),教学时间就会减少,恰恰相反,新教材的教学课时甚至可能超过使用旧教材的课时数。

又如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中“共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价层电子对互斥原理,用价层电子对互斥原理来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常见分子的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金属晶体的基本堆积模型”“手性分子”,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的“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中的“光谱分析”“缩聚反应”,选修6《实验化学》中的“质谱仪、核磁共振仪、红外光谱仪等现代仪器测定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天平、酸度计等仪器的使用方法,根据误差分析的原理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认识定量分析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等知识,对高中学生来说都是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教学需要较多时间。

(四)教材所提供的内容与解答教材中出现的习题所需要的知识不配套

新教材中的有些内容不能完全提供解决课本上的习题所需的知识,为此,老师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补充。例如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这部分内容,要解答必修2第65页上的习题第4题,就有赖于对烃的定义的认识。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甲烷是烃,烃类就是甲烷及与它结构相似的烷烃吗?”实际上,苯分子中碳并不是采取四对共用电子对成键的。为了让学生解答这个问题,教师必须对这个知识点进行补充。此外,市场上的教辅资料中,习题往往偏难、偏繁、偏旧,内容扩展较多,所以学生常常“学得高兴,做题痛苦”。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讲评习题需要不少时间。

(五)教师对新教材体系的把握不到位,导致人为增加教材的难度

高中化学新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大部分课程内容都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逐渐展开、逐渐加深,部分教师对新教材内容的深广度把握不准,上必修内容时,不知道哪些知识点会在选修中再现,加上担心学生在将来的高考中吃亏,不自觉地在教学过程中“面面俱到”、一竿子插到底,以至于超前、超标,甚至对各知识点的教学都坚持挖到高考要求的深广度为止。比如,在必修课程有关“化学反应的限度”的教学中,本来课程标准中只要求学生了解化学平衡状态及其特征,可有的教师却将“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等内容也加了进来,而这些内容将在后续的选修课程《化学反应原理》中出现。又如,必修模块将“化学反应与能量”作为一级主题,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材一般从“可逆反应”引出“化学平衡”的特征即止,而“化学平衡的移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等内容则放入了后续的选修课程中。有的教师受长期形成的“经验”的影响,上述有关化学平衡的选修要求也就演化成了学生的必修内容。这样一来,既增加课时,又容易造成必要的基础得不到落实,出现“夹生饭”现象,致使部分学生对化学产生畏难情绪,进而影响了后续的学习。高中新生反馈:“中考化学得A+,高一化学测验却经常不及格。高中化学好难!”

(六)初、高中衔接问题

中学化学分初中、高中必修、高中选修三个阶段,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学习过程。初中化学是整个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简单的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上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知识逐渐趋向系统化、理论化,相当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而且要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由于初、高中内容各自相对独立,有些系统性知识链接缺失,极易导致学生认知缺位。

例如,初中人教版教材将“物质分类”作为“讨论”内容,在第十一单元课题1对具体的几种物质进行整理和依树状分类法进行分类(课本下册第76页),通篇只是介绍具体物质的性质而不讲类别和物质的命名方法,致使学生头脑里的知识因欠缺逻辑性而显得零散。到了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新教材却要求学生用交叉分类法对物质进行系统分类,这让学生很难适应。

又如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将整个金属作为研究对象,按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横向分类,横向比较,了解通性,突出特性,却隐去了利用元素周期表中周期和主族这条线索。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没有关于元素化合物的分类知识,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这些变化规律。

初、高中的化学知识是一个整体,如果不了解这些知识的衔接点,会使学生产生知识跳跃感,而这是不利于学生完成学科知识逻辑和规律的认知建构的,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要解决好这些衔接点,也需要时间。

endprint

二、破解“课时严重不足”的主要策略

为解决“课时严重不足”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破解策略。

(一)抓住核心知识,在教学中避免不必要的拓展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知识面广,突出了核心内容,对主要物质性质和观念性知识(如元素观、分类观、比较观)的要求提高了。在原来的教学中,一些教师擅长讲解细节知识,关注枝节内容,却忽视核心知识的内在联系、忽略核心知识的迁移价值。然而,在新教材必修模块的教学中,教师必须避免将某个知识点内容挖掘得过于细致,必须由原来关注细节的教学转变为关注核心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建构核心认识,形成知识结构。

例如,铝及铝化合物的内容是高中物质性质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来的教学一般需要三课时完成。在必修课程中,教师要在1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解决该问题的思路便是整合教学,发挥单一教学内容的多种教育功能,例如,抓住教学内容的核心——铝及其化合物的两性,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抓住铝、氧化铝和氢氧化亚铝“三角”的相互转化关系,巩固与深化物质分类、物质制备及相互转化的认识,同时获得研究物质性质制备的新思路(过程与方法)——从物质所含元素的两性角度分析物质制备的多种方法,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从而避免了对单质铝、氧化铝、氢氧化铝、铝盐等具体物质进行系统讲解的弊端。同样,在铁和铁的化合物的学习中,教师也应抓住教学内容的核心——铁的化合价及氧化性、还原性的关系进行整合教学。

(二)巧用课本中的相关栏目

课本中的“学与问”“科学探究”“思考与交流”“科学视野”“实践活动”等栏目,都有其独特的教学功能,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对相关栏目进行适度的整合或改造。例如,在进行必修2第2章“化学能与电能”一节教学时,可将教材的“科学探究”(利用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一套电池装置)改造成为“探究构成原电池的必要条件”,与前面的实验2—4进行整合,把学生在已知基础上进行的装置设计变成在未知状态下探索发现的过程,这不仅更加契合“探究”的涵义,同时也会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师须知,并非所有栏目的内容都要你讲解。教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些栏目的内容要引导学生自己课外阅读,通过阅读提出问题,先在学习小组内讨论,大家都解决不了的共同问题再拿到班级来解决。

(三)实施分层教学

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根据学生实际实施分层教学。对于将来无意专门研究化学的学生,可适当降低某些知识点的难度;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可适当降低学习的起点,帮学生做好必要的铺垫;在达成标准上,也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有所调整,让每一个学生“跳一跳”后都能摘到“桃子”,不断品尝成功的乐趣,进而产生不断进取的学习动力,使同样的教学时间产生的效益最大化。

(四)改进并优化习题教学

化学习题教学对于学生具有促进复习、加强记忆、加深理解、练习应用和培养能力的功能,对于教师则具有对教学情况检查、反馈的功能。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能把头脑中一些杂乱无章、处于孤立和游离状态的化学知识按照化学科学的逻辑关系整理、串联起来,形成合理、有序的知识网络。为了使学生做题的效益最大化,教师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教师要对习题教辅资源进行筛选, 从化学课程标准出发,通过自己对新教材的理解和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帮学生选择一些难度适中、考查点适合的题目,让学生进行最有针对性、最有效的练习,避免习题的无效性和重复性。对于那些难度大、综合性强的习题,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引导,教给学生解题的思路与方法。另一方面,当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可以从课本中找答案,也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如书籍、网络、老师、同学、家长等)寻求帮助,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五)严格把握中学化学的知识体系

每一位化学教师头脑中都要有中学化学的三阶段(初中、高中必修、高中选修)知识,要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整体、网络化的中学化学知识体系,理解三个阶段内容的螺旋式编排,合理安排同一主题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明确同一主题教学内容不同阶段的功能和价值,在教学中合理把握教学的深广度,不要一步到位。凡是在选修中会再次出现的内容,就一定不要在高中必修中增加深度和广度;在高中选修中不会再次出现的内容,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进行补充。

例如,在必修2《核外电子排布》的教学中,可以从初三所学的原子基本结构讲起,再简单介绍核外电子排布的最基本的规律、能量最低原理,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本第13页表1-2总结各层电子数目的规律,到此为止。至于能级交错现象、洪特规则、泡利不相容原理、原子的轨道表示法等内容,不必介绍,留待学生在以后《物质结构》中来学习。教师要坚持按教材编排的内容,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在上完高一必修1、2后,仍能对化学保持兴趣,为后续的化学学习奠定基础。

当教师对教学内容把握不准时,可以参考不同版本的教材。教材内容是教材编写者对课标研究与理解的结果呈现,比较不同版本的教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例如,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教学中可以比较不同版本的教材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编写。我们的原则是:首先保证所有的学生掌握目前国内三个版本教材中都有的最基础内容;其次是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补充个别版本教材中才有的内容,为这些学生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

各地市教科所、学校,可组织骨干教师比对必修和选修模块教材,将必修中的化学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归纳出哪些知识点将不会再次出现在选修教材中,哪些知识点会再次出现在选修教材、出现在哪册教材的哪个单元。同一个知识点在必修与选修中的地位和教学要求存在哪些异同,在教学中如何做好初、高衔接教学等。这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非常重要,可以让教师在备课和组织教学时“成竹在胸”。在这方面,柳州和桂林已经做了一些工作。如柳州市教科所正组织化学教师编写《高中化学学科评价标准》。桂林市教科所已经组织化学教师编写出《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必修2)教材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建议》,他们将教学要求分为三类:一是基本要求,是全体学生在本节学习时段都应达到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二是弹性要求,是有条件的学校可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在本节学习时段增补的知识与技能,增补的前提是“便于学生对现有知识的理解和对后续知识的学习”;三是发展要求,是全体学生在高一年级必修模块学习进程中需要逐渐达到的目标,特别点明了不宜拓展的内容,即留待选修模块学习的内容。如人教版高中《化学1》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这个学习时段具体建议如下表:

(六)做好知识技能与方法的教学衔接

1.组织开展初、高中教学衔接研讨。开展衔接教学研修活动,并将活动延伸到平时的教学过程,组织初、高中教师相互听课,具体研讨初、高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衔接点,然后物化成果,发给每一位任课教师学习并进一步交流、研讨。

2.梳理初、高中化学的衔接点,包括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的衔接点两方面。

(1)教师教学内容的衔接。教学内容的衔接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有些内容初中已有,但高中须进一步加深、完善的(见下页表格)。

第二,初中教材中已经出现但不做要求、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必须做要求的内容。包括: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酸、碱、盐、氧化物的通性;酸和酸性物质、碱和碱性物质的区别与联系;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相互反应的规律;C1-、[S02-][4]的检验;有关“量差法”的计算等。

endprint

第三,新课标已经删去的、部分初中老教材中存在的,在高中教学时又必须用到的内容。如: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结构;离子化合物及共价化合物的概念;同素异形现象及同素异形体;两性化合物及典型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物质的溶解过程、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概念及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关系、离子的概念、电离的概念以及溶液导电性及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等等。

(2)教师教学方法的衔接。初、高中教师都需要进行一些“教学搭桥”工作。

一方面是在初中适当补充高中学习所需要的一些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的知识。比如:分类的思想和方法是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的科学方法,初中老师可在第十单元的新课结束后利用单元复习时间,将第十一单元的“物质的分类”提前进行,对学过的物质进行系统分类和命名,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整理的学习方法。此外,建议初中老师还要帮助学生系统地整理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变化关系及相互反应规律,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形成知识网络,为高中阶段解决有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是在高中及时为学生补充一些必需的相关知识、方法。高中教师要认真研究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及课本,对在高中需要给学生补充哪些知识、方法做到心中有数,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以旧知识作“铺垫”,在探索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把初中的知识延伸、归纳、加深,以达到初、高中化学知识、方法的合理衔接。例如,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对化合价的学习要求不高,到了高中学生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感到难度很大,为此高中在课前必须为学生补充一些常见元素化合价、变价元素化合价和原子团化合价的相关知识。又如初中的化学计算要求较低,只要求学生学会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但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对学生的计算要求较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教学时段的需要,及时、适当地为学生补充有关“不纯物质”的计算、“守恒法”的计算、“差量法”的计算和“十字交叉法”的计算等知识。

(3)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初中化学教育属于化学启蒙,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对高中学生来讲,这些方法便显得微不足道了。高中生必须掌握最基本的、核心的化学知识,树立化学观念,运用化学方法培养实践能力。从初中到高中,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是跳跃式的,这让学生很难适应,那么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做好这个学习方法的衔接呢?

第一,把握好从慢节奏向快节奏过渡的衔接,注重学法指导。初中阶段,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并通过机械记忆和反复操练来学习相关知识,学习自主性不强,自学能力弱,有“慢慢来”的惯性。到了高一,教师要根据各个教学环节的特点,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比如:新授课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课前预习、如何抓住听课重点、如何记笔记、如何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实验课指导学生“怎样把握实验目的、怎样弄清实验原理、怎样观察实验现象、怎样设计实验方案”;讲评课指导学生“理清思路、分析对比、探索规律、求同求异”;复习课引导学生“梳理知识、查漏补缺、巩固双基、形成网络”;等等。

第二,引导学生定期进行学习方法交流。学生交流学习方法,目的是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提升化学学习的品质。高一是新学段的开始,学生相互不太熟悉,且好胜心都比较强,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定期交流学习方法的机制和平台,促进学生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学风。交流的形式有专题讲座、经验交流、典型引路、结对帮扶、作业展览、试卷评析等。

总之,课改后高中化学“课时严重不足”的问题有多种成因,只要我们科学应对,这个难点终究会被我们轻松化解。

(责编 白聪敏)

endprint

第三,新课标已经删去的、部分初中老教材中存在的,在高中教学时又必须用到的内容。如: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结构;离子化合物及共价化合物的概念;同素异形现象及同素异形体;两性化合物及典型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物质的溶解过程、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概念及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关系、离子的概念、电离的概念以及溶液导电性及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等等。

(2)教师教学方法的衔接。初、高中教师都需要进行一些“教学搭桥”工作。

一方面是在初中适当补充高中学习所需要的一些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的知识。比如:分类的思想和方法是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的科学方法,初中老师可在第十单元的新课结束后利用单元复习时间,将第十一单元的“物质的分类”提前进行,对学过的物质进行系统分类和命名,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整理的学习方法。此外,建议初中老师还要帮助学生系统地整理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变化关系及相互反应规律,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形成知识网络,为高中阶段解决有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是在高中及时为学生补充一些必需的相关知识、方法。高中教师要认真研究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及课本,对在高中需要给学生补充哪些知识、方法做到心中有数,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以旧知识作“铺垫”,在探索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把初中的知识延伸、归纳、加深,以达到初、高中化学知识、方法的合理衔接。例如,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对化合价的学习要求不高,到了高中学生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感到难度很大,为此高中在课前必须为学生补充一些常见元素化合价、变价元素化合价和原子团化合价的相关知识。又如初中的化学计算要求较低,只要求学生学会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但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对学生的计算要求较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教学时段的需要,及时、适当地为学生补充有关“不纯物质”的计算、“守恒法”的计算、“差量法”的计算和“十字交叉法”的计算等知识。

(3)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初中化学教育属于化学启蒙,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对高中学生来讲,这些方法便显得微不足道了。高中生必须掌握最基本的、核心的化学知识,树立化学观念,运用化学方法培养实践能力。从初中到高中,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是跳跃式的,这让学生很难适应,那么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做好这个学习方法的衔接呢?

第一,把握好从慢节奏向快节奏过渡的衔接,注重学法指导。初中阶段,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并通过机械记忆和反复操练来学习相关知识,学习自主性不强,自学能力弱,有“慢慢来”的惯性。到了高一,教师要根据各个教学环节的特点,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比如:新授课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课前预习、如何抓住听课重点、如何记笔记、如何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实验课指导学生“怎样把握实验目的、怎样弄清实验原理、怎样观察实验现象、怎样设计实验方案”;讲评课指导学生“理清思路、分析对比、探索规律、求同求异”;复习课引导学生“梳理知识、查漏补缺、巩固双基、形成网络”;等等。

第二,引导学生定期进行学习方法交流。学生交流学习方法,目的是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提升化学学习的品质。高一是新学段的开始,学生相互不太熟悉,且好胜心都比较强,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定期交流学习方法的机制和平台,促进学生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学风。交流的形式有专题讲座、经验交流、典型引路、结对帮扶、作业展览、试卷评析等。

总之,课改后高中化学“课时严重不足”的问题有多种成因,只要我们科学应对,这个难点终究会被我们轻松化解。

(责编 白聪敏)

endprint

第三,新课标已经删去的、部分初中老教材中存在的,在高中教学时又必须用到的内容。如: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结构;离子化合物及共价化合物的概念;同素异形现象及同素异形体;两性化合物及典型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物质的溶解过程、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概念及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关系、离子的概念、电离的概念以及溶液导电性及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等等。

(2)教师教学方法的衔接。初、高中教师都需要进行一些“教学搭桥”工作。

一方面是在初中适当补充高中学习所需要的一些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的知识。比如:分类的思想和方法是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的科学方法,初中老师可在第十单元的新课结束后利用单元复习时间,将第十一单元的“物质的分类”提前进行,对学过的物质进行系统分类和命名,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整理的学习方法。此外,建议初中老师还要帮助学生系统地整理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变化关系及相互反应规律,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形成知识网络,为高中阶段解决有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是在高中及时为学生补充一些必需的相关知识、方法。高中教师要认真研究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及课本,对在高中需要给学生补充哪些知识、方法做到心中有数,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以旧知识作“铺垫”,在探索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把初中的知识延伸、归纳、加深,以达到初、高中化学知识、方法的合理衔接。例如,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对化合价的学习要求不高,到了高中学生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感到难度很大,为此高中在课前必须为学生补充一些常见元素化合价、变价元素化合价和原子团化合价的相关知识。又如初中的化学计算要求较低,只要求学生学会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但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对学生的计算要求较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教学时段的需要,及时、适当地为学生补充有关“不纯物质”的计算、“守恒法”的计算、“差量法”的计算和“十字交叉法”的计算等知识。

(3)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初中化学教育属于化学启蒙,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对高中学生来讲,这些方法便显得微不足道了。高中生必须掌握最基本的、核心的化学知识,树立化学观念,运用化学方法培养实践能力。从初中到高中,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是跳跃式的,这让学生很难适应,那么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做好这个学习方法的衔接呢?

第一,把握好从慢节奏向快节奏过渡的衔接,注重学法指导。初中阶段,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并通过机械记忆和反复操练来学习相关知识,学习自主性不强,自学能力弱,有“慢慢来”的惯性。到了高一,教师要根据各个教学环节的特点,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比如:新授课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课前预习、如何抓住听课重点、如何记笔记、如何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实验课指导学生“怎样把握实验目的、怎样弄清实验原理、怎样观察实验现象、怎样设计实验方案”;讲评课指导学生“理清思路、分析对比、探索规律、求同求异”;复习课引导学生“梳理知识、查漏补缺、巩固双基、形成网络”;等等。

第二,引导学生定期进行学习方法交流。学生交流学习方法,目的是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提升化学学习的品质。高一是新学段的开始,学生相互不太熟悉,且好胜心都比较强,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定期交流学习方法的机制和平台,促进学生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学风。交流的形式有专题讲座、经验交流、典型引路、结对帮扶、作业展览、试卷评析等。

总之,课改后高中化学“课时严重不足”的问题有多种成因,只要我们科学应对,这个难点终究会被我们轻松化解。

(责编 白聪敏)

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中化学物质化学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高中化学高效学习之复述策略
NOBOOK虚拟实验在高中化学的应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