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搞好问题导教 提高教学效率

2014-09-01周华,周卫平,杨维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4期
关键词:自主学习问题

周华,周卫平,杨维

摘要:“问题导教法”是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贯彻新课改教学理念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问题导教法运用得当,能不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素质。

关键词:问题;问题导教法;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116-02

“问题导教法”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呈现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师生互动,逐步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怎样才能搞好问题导教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研究学生、钻研教材,设计好导教问题

问题导教法运用是否得当,关键是课堂问题设置是否得当。首先,教学设置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问题应围绕教材和大纲,必须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课前备课,必须深钻教材和教学大纲,围绕教材和大纲而设置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问题。如果上课时,补充的课外内容过多,教学偏离了教材和大纲,教学任务未完成,则是不成功的课。其次,提供学生探究学习的问题,必须是学生“最近发展区”。教师提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问题,不能过难,也不能太容易。再次,对于过难或缺少辅助知识的内容,教师应在学案中提前补充相关知识。如高一新课——地球的自转,学生还没有“角速度”和“线速度”的概念,为了让学生能理解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应在学案中为学生提供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相关知识:角速度——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所转的角度。线速度——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所转的弧长。如图1,作圆周运动的物体,从A运动到B所用时间为t秒,AB弧长为L米,转动的角度为φ,则该物体做圆周运动:角速度:ω=φ/t,线速度:V=L/t。最后,问题设置,应是逐步加深,循序渐进。教学中为学习提供自主学习、探究的问题尽力做到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前一个问题的解决为后一问题解决提供铺垫。这样既利于学生的学习、探究,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讲授高一新课——“地方时、区时和日界线”时,笔者在学生完成基础知识自主学习后所设置供学生探究的一序列问题如下:

探究讨论:

1.读下图,在图上标注各经线的经度数:

2.当北京时间为8:00时,东京(东九区)、开罗(东二区)、伦敦(零时区)各是什么时间?

3.当北京时间为9:00时,北京地方时是多少?(设北京地理坐标:116°E,39°50′N)

4.某一客机于北京时间2011年9月13日上午8:30从上海西飞,5小时后抵达开罗,问此时北京时间、开罗时间各是多少?

5.某客机于北京时间2011年10月31日上午9:00从香港东飞,15小时后抵达华盛顿(西五区),问此时香港时间、华盛顿时间?

二、做好课堂教学六步

“问题导教法”模式课堂教学六步是:强化—置疑—师生互动—评判—升华—巩固提高。

1.强化——新课前对旧知的强化。课前复习所设置的问题,既要精简,又要有利于学生加深、巩固旧知,并能对旧知恰当升华,同时又要占时不多,不能对新课带来影响。笔者在上“大气环境”(第一课时)新课前,对旧知识复习巩固所设置的问题是:①左图中,字母a—k各代表什么?有化石的是字母 。②请解释请解释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和背斜成谷、向斜成山。③请解释环太平洋地震带、火山带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的成因。

2.置疑——课件展示本堂课所设置的若干问题,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如前面所说,问题设置,应围绕教材,必须完成教学任务;问题设置,应是逐步深入,循序渐进;问题设置符合认知结构体系。如笔者上“大气环境”(第一课时)新课——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为学生设置如下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问题,并用课件分批展示:活动1.阅读教材P43,探究讨论如下问题:①大气分哪几层?各层大致高度是多少?各层随高度增加气温怎样变化?②为什么说,平流层适宜高空飞行?③为什么对流层对人类的影响最大?活动2.阅读教材P12和P44-45,探究讨论以下问题: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按波长范围分为哪几段?能量主要集中在哪个波段?为什么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患皮肤癌和白内障的比例为平原地区的近20倍?在白天,为什么阴天的气温比晴天低?为什么晴天的天空多呈蔚蓝色?活动3.从教材P44中获取知识,完成下表。

活动4.探究讨论以下问题:为什么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深秋至第二年早春,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为什么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差大,而地面昼夜温差小?为什么过去北方农民晚秋和初冬常在菜地里人造烟幕,现在却改用薄膜大棚种菜?活动5、阅读教材P45,探究讨论下图中的数字1-10各代表什么?

3.师生互动——学生围绕课件展示的若干问题,自主学习、探究,求助同学、老师帮助,以获取问题答案;老师则为学生作向导——适当提示、启迪学生,解答部分学生疑惑。在此,老师应搞好组织好教学,注意巡视全班,并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状况,及时作好引导和调整。

4.评判——学生每完成一项学习任务(一次探究活动),学生代表汇报学习成果,老师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成果进行评判。在此,老师应注意及时矫正学生知识错误,并对钻研知识的不透彻作恰当补充、提升。

5.升华——学生代表在老师的引导下,将本节内容作归纳总结。老师作好知识体系的补充,达到强化和系统化本节知识的目的。如高一新课“大气环境”(第一课时)知识归纳小结:①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组成:干洁空气、水汽、杂质;分层:自下而上——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②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大气逆辐射。

6.巩固提高——课件展示课堂练习、课后作业供学生巩固练习。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应根据教材内容、教学大纲要求以及学生知识程度和心智水平设置。不能脱离教材和大纲,也不能超出学生“最近发展区”。如高一新课“大气环境”(第一课时)课堂练习设置:

单项选择题:

①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发生在(?摇?摇)。

A.对流层?摇?摇B.平流层?摇?摇C.臭氧层?摇?摇D.高层大气

②大气的保温效应主要是由于(?摇?摇)。

A.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的红外线,臭氧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而增温

B.大气逆辐射是对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补偿

C.大气中的云层和尘埃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

D.大气热容量大,容易降温

第二题,运用本节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天空为什么仍是明亮的?过去江南农民在寒冬,为什么要在菜地里人造烟幕?如今农民早稻育秧要用薄膜,为什么?

三、做好反馈

教学反馈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老师应及时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练习情况和作业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疏导——引导思路、启迪思维;对个别学习有障碍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endprint

摘要:“问题导教法”是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贯彻新课改教学理念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问题导教法运用得当,能不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素质。

关键词:问题;问题导教法;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116-02

“问题导教法”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呈现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师生互动,逐步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怎样才能搞好问题导教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研究学生、钻研教材,设计好导教问题

问题导教法运用是否得当,关键是课堂问题设置是否得当。首先,教学设置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问题应围绕教材和大纲,必须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课前备课,必须深钻教材和教学大纲,围绕教材和大纲而设置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问题。如果上课时,补充的课外内容过多,教学偏离了教材和大纲,教学任务未完成,则是不成功的课。其次,提供学生探究学习的问题,必须是学生“最近发展区”。教师提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问题,不能过难,也不能太容易。再次,对于过难或缺少辅助知识的内容,教师应在学案中提前补充相关知识。如高一新课——地球的自转,学生还没有“角速度”和“线速度”的概念,为了让学生能理解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应在学案中为学生提供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相关知识:角速度——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所转的角度。线速度——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所转的弧长。如图1,作圆周运动的物体,从A运动到B所用时间为t秒,AB弧长为L米,转动的角度为φ,则该物体做圆周运动:角速度:ω=φ/t,线速度:V=L/t。最后,问题设置,应是逐步加深,循序渐进。教学中为学习提供自主学习、探究的问题尽力做到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前一个问题的解决为后一问题解决提供铺垫。这样既利于学生的学习、探究,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讲授高一新课——“地方时、区时和日界线”时,笔者在学生完成基础知识自主学习后所设置供学生探究的一序列问题如下:

探究讨论:

1.读下图,在图上标注各经线的经度数:

2.当北京时间为8:00时,东京(东九区)、开罗(东二区)、伦敦(零时区)各是什么时间?

3.当北京时间为9:00时,北京地方时是多少?(设北京地理坐标:116°E,39°50′N)

4.某一客机于北京时间2011年9月13日上午8:30从上海西飞,5小时后抵达开罗,问此时北京时间、开罗时间各是多少?

5.某客机于北京时间2011年10月31日上午9:00从香港东飞,15小时后抵达华盛顿(西五区),问此时香港时间、华盛顿时间?

二、做好课堂教学六步

“问题导教法”模式课堂教学六步是:强化—置疑—师生互动—评判—升华—巩固提高。

1.强化——新课前对旧知的强化。课前复习所设置的问题,既要精简,又要有利于学生加深、巩固旧知,并能对旧知恰当升华,同时又要占时不多,不能对新课带来影响。笔者在上“大气环境”(第一课时)新课前,对旧知识复习巩固所设置的问题是:①左图中,字母a—k各代表什么?有化石的是字母 。②请解释请解释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和背斜成谷、向斜成山。③请解释环太平洋地震带、火山带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的成因。

2.置疑——课件展示本堂课所设置的若干问题,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如前面所说,问题设置,应围绕教材,必须完成教学任务;问题设置,应是逐步深入,循序渐进;问题设置符合认知结构体系。如笔者上“大气环境”(第一课时)新课——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为学生设置如下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问题,并用课件分批展示:活动1.阅读教材P43,探究讨论如下问题:①大气分哪几层?各层大致高度是多少?各层随高度增加气温怎样变化?②为什么说,平流层适宜高空飞行?③为什么对流层对人类的影响最大?活动2.阅读教材P12和P44-45,探究讨论以下问题: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按波长范围分为哪几段?能量主要集中在哪个波段?为什么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患皮肤癌和白内障的比例为平原地区的近20倍?在白天,为什么阴天的气温比晴天低?为什么晴天的天空多呈蔚蓝色?活动3.从教材P44中获取知识,完成下表。

活动4.探究讨论以下问题:为什么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深秋至第二年早春,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为什么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差大,而地面昼夜温差小?为什么过去北方农民晚秋和初冬常在菜地里人造烟幕,现在却改用薄膜大棚种菜?活动5、阅读教材P45,探究讨论下图中的数字1-10各代表什么?

3.师生互动——学生围绕课件展示的若干问题,自主学习、探究,求助同学、老师帮助,以获取问题答案;老师则为学生作向导——适当提示、启迪学生,解答部分学生疑惑。在此,老师应搞好组织好教学,注意巡视全班,并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状况,及时作好引导和调整。

4.评判——学生每完成一项学习任务(一次探究活动),学生代表汇报学习成果,老师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成果进行评判。在此,老师应注意及时矫正学生知识错误,并对钻研知识的不透彻作恰当补充、提升。

5.升华——学生代表在老师的引导下,将本节内容作归纳总结。老师作好知识体系的补充,达到强化和系统化本节知识的目的。如高一新课“大气环境”(第一课时)知识归纳小结:①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组成:干洁空气、水汽、杂质;分层:自下而上——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②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大气逆辐射。

6.巩固提高——课件展示课堂练习、课后作业供学生巩固练习。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应根据教材内容、教学大纲要求以及学生知识程度和心智水平设置。不能脱离教材和大纲,也不能超出学生“最近发展区”。如高一新课“大气环境”(第一课时)课堂练习设置:

单项选择题:

①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发生在(?摇?摇)。

A.对流层?摇?摇B.平流层?摇?摇C.臭氧层?摇?摇D.高层大气

②大气的保温效应主要是由于(?摇?摇)。

A.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的红外线,臭氧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而增温

B.大气逆辐射是对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补偿

C.大气中的云层和尘埃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

D.大气热容量大,容易降温

第二题,运用本节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天空为什么仍是明亮的?过去江南农民在寒冬,为什么要在菜地里人造烟幕?如今农民早稻育秧要用薄膜,为什么?

三、做好反馈

教学反馈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老师应及时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练习情况和作业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疏导——引导思路、启迪思维;对个别学习有障碍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endprint

摘要:“问题导教法”是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贯彻新课改教学理念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问题导教法运用得当,能不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素质。

关键词:问题;问题导教法;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116-02

“问题导教法”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呈现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师生互动,逐步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怎样才能搞好问题导教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研究学生、钻研教材,设计好导教问题

问题导教法运用是否得当,关键是课堂问题设置是否得当。首先,教学设置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问题应围绕教材和大纲,必须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课前备课,必须深钻教材和教学大纲,围绕教材和大纲而设置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问题。如果上课时,补充的课外内容过多,教学偏离了教材和大纲,教学任务未完成,则是不成功的课。其次,提供学生探究学习的问题,必须是学生“最近发展区”。教师提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问题,不能过难,也不能太容易。再次,对于过难或缺少辅助知识的内容,教师应在学案中提前补充相关知识。如高一新课——地球的自转,学生还没有“角速度”和“线速度”的概念,为了让学生能理解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应在学案中为学生提供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相关知识:角速度——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所转的角度。线速度——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所转的弧长。如图1,作圆周运动的物体,从A运动到B所用时间为t秒,AB弧长为L米,转动的角度为φ,则该物体做圆周运动:角速度:ω=φ/t,线速度:V=L/t。最后,问题设置,应是逐步加深,循序渐进。教学中为学习提供自主学习、探究的问题尽力做到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前一个问题的解决为后一问题解决提供铺垫。这样既利于学生的学习、探究,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讲授高一新课——“地方时、区时和日界线”时,笔者在学生完成基础知识自主学习后所设置供学生探究的一序列问题如下:

探究讨论:

1.读下图,在图上标注各经线的经度数:

2.当北京时间为8:00时,东京(东九区)、开罗(东二区)、伦敦(零时区)各是什么时间?

3.当北京时间为9:00时,北京地方时是多少?(设北京地理坐标:116°E,39°50′N)

4.某一客机于北京时间2011年9月13日上午8:30从上海西飞,5小时后抵达开罗,问此时北京时间、开罗时间各是多少?

5.某客机于北京时间2011年10月31日上午9:00从香港东飞,15小时后抵达华盛顿(西五区),问此时香港时间、华盛顿时间?

二、做好课堂教学六步

“问题导教法”模式课堂教学六步是:强化—置疑—师生互动—评判—升华—巩固提高。

1.强化——新课前对旧知的强化。课前复习所设置的问题,既要精简,又要有利于学生加深、巩固旧知,并能对旧知恰当升华,同时又要占时不多,不能对新课带来影响。笔者在上“大气环境”(第一课时)新课前,对旧知识复习巩固所设置的问题是:①左图中,字母a—k各代表什么?有化石的是字母 。②请解释请解释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和背斜成谷、向斜成山。③请解释环太平洋地震带、火山带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的成因。

2.置疑——课件展示本堂课所设置的若干问题,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如前面所说,问题设置,应围绕教材,必须完成教学任务;问题设置,应是逐步深入,循序渐进;问题设置符合认知结构体系。如笔者上“大气环境”(第一课时)新课——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为学生设置如下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问题,并用课件分批展示:活动1.阅读教材P43,探究讨论如下问题:①大气分哪几层?各层大致高度是多少?各层随高度增加气温怎样变化?②为什么说,平流层适宜高空飞行?③为什么对流层对人类的影响最大?活动2.阅读教材P12和P44-45,探究讨论以下问题: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按波长范围分为哪几段?能量主要集中在哪个波段?为什么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患皮肤癌和白内障的比例为平原地区的近20倍?在白天,为什么阴天的气温比晴天低?为什么晴天的天空多呈蔚蓝色?活动3.从教材P44中获取知识,完成下表。

活动4.探究讨论以下问题:为什么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深秋至第二年早春,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为什么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差大,而地面昼夜温差小?为什么过去北方农民晚秋和初冬常在菜地里人造烟幕,现在却改用薄膜大棚种菜?活动5、阅读教材P45,探究讨论下图中的数字1-10各代表什么?

3.师生互动——学生围绕课件展示的若干问题,自主学习、探究,求助同学、老师帮助,以获取问题答案;老师则为学生作向导——适当提示、启迪学生,解答部分学生疑惑。在此,老师应搞好组织好教学,注意巡视全班,并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状况,及时作好引导和调整。

4.评判——学生每完成一项学习任务(一次探究活动),学生代表汇报学习成果,老师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成果进行评判。在此,老师应注意及时矫正学生知识错误,并对钻研知识的不透彻作恰当补充、提升。

5.升华——学生代表在老师的引导下,将本节内容作归纳总结。老师作好知识体系的补充,达到强化和系统化本节知识的目的。如高一新课“大气环境”(第一课时)知识归纳小结:①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组成:干洁空气、水汽、杂质;分层:自下而上——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②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大气逆辐射。

6.巩固提高——课件展示课堂练习、课后作业供学生巩固练习。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应根据教材内容、教学大纲要求以及学生知识程度和心智水平设置。不能脱离教材和大纲,也不能超出学生“最近发展区”。如高一新课“大气环境”(第一课时)课堂练习设置:

单项选择题:

①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发生在(?摇?摇)。

A.对流层?摇?摇B.平流层?摇?摇C.臭氧层?摇?摇D.高层大气

②大气的保温效应主要是由于(?摇?摇)。

A.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的红外线,臭氧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而增温

B.大气逆辐射是对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补偿

C.大气中的云层和尘埃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

D.大气热容量大,容易降温

第二题,运用本节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天空为什么仍是明亮的?过去江南农民在寒冬,为什么要在菜地里人造烟幕?如今农民早稻育秧要用薄膜,为什么?

三、做好反馈

教学反馈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老师应及时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练习情况和作业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疏导——引导思路、启迪思维;对个别学习有障碍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endprint

猜你喜欢

自主学习问题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