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
2014-09-01杨学玉
杨学玉
(北京师范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 100875)
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
杨学玉
(北京师范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 100875)
本文根据作者自编的《北京师范大学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对全校6个院系在读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调查的数据,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网络已经完全融入大学生生活,对学生影响很大,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时间和地点相对集中,校园网络服务和校园网站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使用情况;调查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空间,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阵地。网络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共同所处的环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学生对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使用情况,才能在网络环境里,更有针对性地、高效科学地使用我们手中的新媒体工具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一、调查的目的与概况
本调查的目的在于通过调研北京师范大学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了解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代表的中国当代青年大学生使用网络的现状,了解网络对学生的影响程度,为研究如何运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第一手的数据和可靠的参考。调查采用了作者自编的《北京师范大学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问卷》,问卷统计采用了SPSS统计软件,调查时间为2012年6月。问卷发放范围是北京师范大学信息学院、化学学院、环境学院、文学院、历史学院和哲学学院,其中,理工类3个学院,文史类3个学院。问卷针对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设计。问卷内容首先经过了有关专家和教育管理工作者的评议修改,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试测。问卷共发出202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9%。调查的结果基本反映了北京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网络使用的情况。
二、调查统计数据
1.被调查学生的基本信息。①性别。在接受调查的学生里,男生71人,占35.5%。②专业。文史类86人,占43%;理工类114人,占57%。③年级。本科一、二年级占31%;本科三、四年级占36.5%;硕士研究生占32.5%。④生源地。家乡在农村的占34%;中小城市的占51.5%;大城市的占14.5%。⑤拥有个人网络终端情况。在200人中,拥有个人计算机的占到98%。而在2008年6月,专业是计算机的一年级本科生中有20%还没有个人计算机。在196个拥有个人计算机的学生中,拥有笔记本的占96.4%。调查中没有个人计算机的4人都为文史类本科低年级的学生,其中3人来自农村,1人来自中小城市。也就是说在被调查的本科三年级以上的所有学生中,每一个人都拥有个人计算机;在被调查的所有理工科学生中,每个人都拥有个人计算机。学生中手机的使用率可以基本达到100%。
2.互联网日常使用情况。①平均每天使用计算机上网时间。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中,每天使用计算机上网一小时以下的只占5%;一到两小时占21%;两小时到四小时所占比例最多,达到32.5%;四小时到6小时占19%,六小时以上占22.5%。也就是说每天使用计算机上网四小时以上的学生占41.5%。通过对低年级和高年级本科生上网时间比较可发现,在低年级本科生中上网一至两小时的学生比例最大,占41.9%;高年级本科生中上网两到四小时的学生比例最大,占39.7%。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到不同年级学生之间上网时间都存在显著差别。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上网时间加长。通过t检验得到的结论是男生群体上网时间与女生群体有显著差别,男生上网时间更长,其中(T(198))=2.088,P=0.038。本科一二年级没有上网六小时以上的,而在本科三四年级的73人中,上网时间六小时以上的有13人,比例达到高年级人数的17.8%。在研究生中,上网一小时以下的为0,上网时间六小时以上的比例占研究生人数的49.2%。②平均每天使用手机上网时间。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中,每天使用手机上网时间比使用计算机上网时间要少很多,其中一小时以下占41%;一小时到两小时占39%,六小时以上仅占2.5%。两小时以下占到学生比例的80%,绝大多数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不多。③休息日上网时间。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中休息日上网时间三小时以下的占18.5%,三小时至八小时的占64.5%,八小时以上的占17%。三小时意味着一个上午、一个下午或者一个晚上,休息日上网三小时以上的学生人数达到163人,比例达到81.5%。大部分大学生每个休息日至少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网络中度过。④上网地点。调查中,79.4%的学生是在宿舍上网;11.1%的人在学校机房;6%的人在自习室;3.5%的人在家里。上网地点很集中,近80%的人在宿舍上网。⑤上网的目的。调查显示,学生的上网目的按照比例多少排列分别是学习和工作、查阅资料和浏览信息、娱乐、聊天和交友、通讯和联络,选择以上几类目的的比例均超过50%。此外,对于主要休闲娱乐方式的调查显示,按照比例多少依次是上网、看电影电视、阅读、聊天、逛街、旅游。其中上网占到85.9%,成为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⑥微博使用情况。开设微博的人数占总统计人数的72.4%,大家关注社会名人的占81.4%、关注认识的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占76.6%,关注校友的占44.1%,关注陌生人的占11%。可见大家在微博上主要关注社会名人和熟人。在调查使用微博的目的时,选择“了解我关注的人的新鲜事并向大家分享我的新鲜事”的占57.2%,选择“了解我关注的人的新鲜事”的占37.2%,选择“向大家分享我的新鲜事”的占6.9%。可见大多数人认为是微博具有双向新闻发布功能。⑦使用网络与人沟通情况。调查显示,给同学群发通知使用飞信的占85.2%,可见中国移动的客户是多么强大的群体,其次是腾讯QQ达到50%,有50%的人常使用QQ发消息。接着是手机短信达到46.9%,邮件占30.6%。调查显示,学生与班主任老师的常用联系方式主要是手机短信、当面谈话、飞信、邮件和腾讯QQ、比例分别达到47%、36.4%、28.8%、27.3%和20.2%,微博沟通只有5.6%。⑧上网花费。调查显示平均每月使用在网上的花费占生活费比例5%以下的占72.4%,占生活费比例5%-10%的有20.6%的学生,占生活费比例10%-30%的有5%的学生,还有2%的学生每月使用在网上的花费占生活费比例30%以上。
3.网络的影响。①对网络的看法。调查学生对于网络的看法时,59.6%的人认为网络已经成为自己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28.3%的人认为是生活中的调剂品,8.6%的人认为是无聊时的消遣,3.5%的人认为网络虚拟不可靠。②网络的影响。在问及“您是否会在无聊时用手敲击桌面模仿按键盘或者模仿按鼠标的动作”时,5.1%的人回答经常会,26.8%的人回答偶尔会,68.2%的人回答从不会。在问及“您认为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影响如何”时,66.7%的人回答“影响很大,会改变大学生对待某一事件的态度”,30.8%的人回答“有一点儿影响”,2.5%的人回答“没有影响”。在问及“上网是否会使你觉得现实中的社会关系不那么必要”时,42.7%的人回答“从没这样想过”,41.7%的人认为“不这样认为”,也有3.5%的人认为“现实社会中的关系不必要”,9.5%的人认为“有时这样认为”,2.5%的人“不清楚”。也就是说有近15%的学生可能存在因为网络而忽略了现实社会关系的情况。
三、讨论分析
1.网络已经完全融入大学生生活。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网络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第一,从个人终端使用情况来看,单就个人计算机说,如今至少98%的大学生都拥有与网络连接的物理基础。第二,从上网时间来看,大部分学生休息日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网络上度过,大部分学生在工作日也有三分之一的休息时间用于上网。可见大学生群体对于网络的使用非常多,对网络的依赖性很大。第三,学生上网做的事与学习生活密不可分。调查中超过50%比例的人是使用网络学习和工作、查阅资料和浏览信息、娱乐、聊天和交友、通讯和联络,这几点也正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往的大部分内容。可见,网络已不仅完全融入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占据了很大学生生活的很大一部分。所以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一定要考虑到网络带来的一系列学生生活环境的新特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开展,而且要开展于潜移默化中,开展于日常生活中。
2.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很大。第一,上网是很多学生最喜欢、最习惯做的事。5.1%的人回答经常会在无聊时用手敲击桌面模仿按键盘或者模仿按鼠标的动作,26.8%的人回答偶尔会。可见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对计算机已经相当依赖了。第二,网络舆论对大学生影响比较大。在问及“您认为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影响如何”时,66.7%的人回答“影响很大,会改变大学生对待某一事件的态度”,30.8%的人回答“有一点儿影响”,2.5%的人回答“没有影响”。对97.5%的人不同程度产生影响,其中影响很大的占66.7%,这个数字很惊人。可见在网络舆论引导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做很多工作。第三,网络对大学生与同龄人交往方式的影响大。55.3%的人上网目的是交友,53.3%的人上网是通讯或联络。只有15.8%的人口头和同学发布消息,其它均使用网络手段。可见学生在同龄人之间的联络方式中,网络占了绝大多数,与网友、远距离朋友的沟通更是在网上实现的。但是调查显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联系用短信或当面沟通的方式比较多,在通过对一些学生的访谈中发现,学生与家长的联系方式以短信和电话居多。第四,网络对大学生社会关系的影响不算大。在问及“上网是否会使你觉得现实中的社会关系不那么必要”时,42.7%的人回答“从没这样想过”,41.7%的人认为“不这样认为”。这可能与大学生这种特有的集体生活特点有关,平时学习、生活都是与老师同学们在一起,所以,网络对现实的社会关系影响不大。这也是大学生集体生活的一个优势,因为有现实的群体关系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才有可能进行下去。
3.大学生使用的网络终端相对一致,使用网络的时间、地点和目的相对一致。调查发现,大学生中每天使用手机上网时间比使用计算机上网时间要少很多,其中一小时以下占41%;一小时到两小时占39%,也就是说使用手机上网的学生每天在两小时以下的占到80%,也就是说大部分人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并不长。与前面所述的个人计算机上网时间比较可见,大学生上网经常使用的网络终端以个人计算机为主。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时间集中在晚上6点到12点,这个时间相对课程比较少,属于自由安排的时间。调查显示,大家普遍认为这个时间学校的网速较慢,也就是说上网的人比较多。调查也显示绝大多数同学是在宿舍上网。可见大学生群体上网的时间和地点相对比较集中。从上网目的和喜欢去的网站两项调查可以看到大部分大学生上网目的相对一致,无外乎都是学习、交友和娱乐。可见,在校大学生群体使用网络的工具、时间、地点和目的相对一致,这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调查显示,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使用网络时间有所增加,也就是低年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低于高年级。了解这个规律,十分有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群体的学生分别开展教育。
四、对策建议
1.教育者要融入学生的“网上交流圈”。①进入学生的“网上交流圈”。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最大特点是具有用户参与性和交流互动性,教育者首先要融入教育对象的“圈子”才可能开始进行教育过程。网络浩瀚如海、广阔无边,我们掌控不了的东西太多,我们所能把握的只有这个“交流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网上交流圈”,但调查显示,学生上网目的相对一致,经常访问的网站、论坛或社区等也大致相同,因为大学生接触社会少,所处环境相对单一,所以,他们的网上交流范围相对不大,基本都在一个“圈”里。比如都是人人网好友、QQ群、微博关注等,很多学生的各种好友都是认识的其它学生,这些人就形成了一个“网上交流圈”。教育者首先要加入这个“网上交流圈”,才为开展教育工作提供了可能。②融入学生的“网上交流圈”,并进行引导。所谓“融入”就是在这个交流圈里,圈里的人都知道你在,但圈里的人都不觉得不自在,圈里的人都认可你是圈里的一分子。在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首先要作为“倾听”和“追随”的“客体”加入到虚拟交往互动中,通过进一步的交往活动,将“客体”转化为发挥引导作用的“主体”最终实现引导。[1]因为老师和学生现实中身份的差别,导致学生对老师有敬畏感。调查显示,学生与同辈人在网上交流的比与长辈多,很可能也是这个原因。真正“融入”很难。但网络是一个很好的能消减这种敬畏感的工具。教育者可以平等地和学生在网上讨论问题,从他们的角度多为他们解决困难,而千万不要说带有命令和约束口吻的话。发言的频率要适中,语气要真诚,把自己的位置摆成一个普通同学,可以用幽默的符号、表情等,遇到关键问题要进行严肃认真的引导和解释,同样可以使用博客等将你的喜怒哀乐展示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走进你的生活,成为你的粉丝。
2.针对不同教育对象采取不同教育方法。深入学生日常网络活动的不同环节中,知道他们在不同阶段的网络活动特点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调查显示,低年级的学生比高年级学生上网时间短。同时低年级学生主要依靠QQ和传统的BBS进行交流,随后他们会转移到社交网站,以及微博客等新生的交流平台中。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一模式也有可能不断发生变化,或者出现更新的平台和空间。[2]我们需要探讨不同阶段学生的网络活动特点才能更好地教育和服务学生。同时“网络是现实的延伸”,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虚拟空间内的教育,更是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协调参与的实践活动。这个时期的教育可以以现实空间为主导,略微扩展到虚拟空间。本科一年级下学期,有的学生开始上网玩游戏或者从事其他事情,教育需要更多地投入虚拟空间。本科二年级大部分学生开始讨论交友,有的人开设个人主页、博客和微博来求关注,来秀自己,这时候亟需这方面的经验和引导,而这些经验在虚拟空间最容易得到交流,所以这个时期的虚拟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占比重要逐渐加重到与现实空间持平。本科三年级开始分化,有的准备复习考研,有的准备找工作,这时候大家关注的内容必然差别很大,这个时期的网络引导更重要,而且更需要有针对性。这个时期的虚拟空间的教育工作任务量明显加大,除了更加关注群体引导外,由于教育个体的多样化决定了教育本身需要有差别。本科四年级与三年级同样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差别在于四年级时教育的内容主要涉及就业、成功与失败的心态等,而这类问题很大程度上现实空间的教育比虚拟空间更有效,所以这个时期相对于本科三年级,现实空间的教育比重要加大。上文所述是笔者通过6年的一线教育经验得出,也不能一概而论,教育要因材而施,因变而变。调查也得出了男生群体比女生群体上网时间长的结论。日常工作中也发现产生网瘾的学生中男生居多。在进行教育的时候可以针对不同群体开展,比如对本科二年级男生开展“我与网络游戏”的教育活动等。
3.注重教育过程中的教育介体。教育介体是联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纽带,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基本要素。[3]所以,在讨论新媒体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重教育介体。①选取合适的教育时机。调查显示,网络舆论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知识和经验的缺乏使他们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就是“从众”,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网络舆论引导的最好时机来引导学生。调查显示,日常生活中大部分学生晚上在宿舍上网,时间地点比较集中,这有利于舆论引导。在“网上交流圈”中的学生讨论社会、政治、经济、国际形势、学校和同学的时候,教育者在倾听和追随的同时做一些适当地引导,一定能够影响学生对待事件的态度,一定会事半功倍。当然,除了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机,要做好舆论引导还要求注重大学生舆论引导的开放性,民主性和人文性[4],同时也要求教育者在学生中具有一定威信,并具备相关的知识、素质和奉献精神,在此不赘述。②采用艺术的教育方法。在新媒体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人提出网络调查法、教育决策法、网络育人法和检测评估法等等[5],我认为如果想使用好这些方法,主要是十二个字:拉近距离、潜移默化、言传身教。首先,在网络中融入学生群体,让学生从心里亲近你、习惯你。其次,在长期的交流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润物无声地影响和引导学生。最后,无论在虚拟空间中还是在现实空间中,都要以身作则用自身行为来带动学生,都要让学生以你为榜样。③增加有吸引力的教育内容。校园网站若想赢得学生的青睐,一定要增加有趣味性、有吸引力的内容,这些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并为学生所需要,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起到教育作用。比如心理咨询中心的网站设立论坛,定期邀请著名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做客,设立相关弘扬真、善、美的音乐影视下载板块等。
[1]张再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85-186.
[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5):47-50.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7.
[4]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98-202.
[5]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04-107.
G641
A
1674-9324(2014)14-0005-04
杨学玉(1980-),女,辽宁沈阳人,博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