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县白马藏族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4-09-01王斌,刘岩,任笑冉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5期
关键词:文县

王斌,刘岩,任笑冉

摘要:在甘肃“文化强省战略”的指导下,坚持发展民俗文化产业,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陇南市“文化强市”目标的重要路径。本文针对文县白马藏族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文县;白马藏族;民俗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133-03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民族中广大人民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所创造的享用并传承下来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具有集体性、民族性、阶级性、普通性、历史性、地方性、传承性和扩布性等特征。甘肃省文县居住着一个有5800多人的古老民族——氐族后裔的白马人。其语言独特,肤色特别,居住形式与汉民不同,大部分专家学者称之为全国仅有的“中国白马人”。至今保留着独特的白马文化。

一、白马藏族文化源远流长

陇南是氐羌族发祥地和氐族活动的中心地带,史载:先秦时期,氐人就在此聚居,魏晋十六国时,杨氏以西和仇池山为中心建立了仇池古国,其后族人又相继建立了武都、武兴、阴平政权。由于中原统治者的压迫,氐羌人从陇南北部南移,之后定居在陇南南部和四川北部的深山中。目前白马藏族被称为氐族的后裔,氐羌文化也在陇南地域与汉民族文化融合,形成独特的白马文化。今文县天池乡洋汤寨村每个寨子后面的山都是神山。逢年过节时,各部落人们戴上自己标志性的面具,表演着独特歌舞,当地人称“十二相舞”。白马藏人能歌善舞,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四月十八日和十月十五日是重要的节日。在节日期间,他们跳传统舞蹈——跳“曹盖”。他们以铜号、鼓钹为伴乐,头戴木雕面具载歌载舞。通过舞蹈,旨在祈求平安、驱鬼避邪、祭祀神灵。他们拟兽舞蹈的特征说明:它是远古“百兽率舞”的遗存,同时代表白马藏族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思想。

二、白马藏族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1.白马藏族地区经济十分落后。白马藏人在饮食和生活方面都十分落后,他们几千年以来均以农业为主。《华阳国志》载:“土地险阻,有麻田,氐傁多羌戎之民。出名马、牛、羊、漆、蜜。有瞿堆百顷险势,氐傁常依之为叛。”鱼豢《魏略》载:氐人“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南史·夷貊传下》谓氐人“地植九榖……种桑麻,出虠绢布漆蜡椒等,山出铜铁”。敌人把蜜、椒等作为主食。可以看出其作为农业牲畜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落后。而今文县的白马藏人,还从事农业生产,种植小麦、洋芋、玉米、豌豆、荞子、燕麦等作物,又以火麻为重要的经济作物。白马人仍织麻布,“男女均喜著白色麻布衣裙”“小腿均围以麻布或毪子”。古老而朴素的白马藏人,至今仍然还保留着原始而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得优秀而古老的文化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致使经济依然非常落后。

2.白马藏族文化仍“藏在深闺人未识”。据《魏略·西戎传》载:氐人“或号青氐,或号白氐。此盖虫之类而处中国,人即其服色而名之也”,“尚青绛,俗能织布”,“其妇人嫁时著衽露,其缘饰之制有似羌,衽露有似中国袍,皆编发”。而今生活在文县铁楼乡境内的藏族同胞,俗称“白马藏族”、“白马人”,据历史学家考证系古氐族后裔。《汉书·地理志》称:“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在这二郡中,特别是武都郡,自古即为氐族分布地区,今天白马藏人仍然保留着这种特色。然而,丰富而悠久的白马藏族文化尚不被人们所重视,仍然是“藏在深闺人未识”,这对白马人的经济与文化发展是一大损失。

3.5·12大地震灾后重建大发展。文县白马人原始而古朴的社会生活与优秀的民俗文化,在2008年5·12大地震灾后得到建设与发展。新建了很多“非遗”保护工程“白马面具舞池哥昼传习所”。文县共兴建6个“池哥昼”传习所。铁楼藏族乡白马山寨投资了230万元,建了一座面积700平方米大的中心传习所;其中草河坝、石门沟、寨科桥3个白马山寨,分别建起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的传习所。天池乡洋汤寨村,新建了一座占地面积近1公顷的白马面具舞“非遗”博物馆,总投资超过1000万元,主要功能有展厅、陈列厅、报告厅和演艺厅等。古朴典雅的建筑,多功能的设施,无不令中外游客赞赏。因此,灾后对文县白马藏族地区的大力建设是对白马文化的保护和有力的宣传,对白马民俗文化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4.丰富而悠久的白马民俗文化尚待开发。白马藏族民俗文化古老而优秀,白马藏人能歌善舞,最负盛名的是傩舞即白马面具舞——池哥昼,白马藏人能歌善舞,服饰独特,不论男女,头戴一顶盘形、圆顶、荷叶边由羊毛压模后制成的白色毡帽,在帽顶侧面插上一只或几只白色雄鸡的尾羽作饰物。其声调、舞姿均有突出的民族特色。其表演艺术独特,技巧多样,堪称是中华民族的一朵璀璨的奇葩。中国的白马人目前人口不足2万,主要集中分布在四川省的平武县、九寨沟县和甘肃的文县一带。白马人既不是藏族,也和藏族的生活、风俗大不相同。白马民俗文化优秀而独特,应大力开发,以便能够更好地为文县白马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三、对文县白马藏族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对白马藏族文化的科研工作。通过对白马藏族文化的学术研究,将其成果在第一时间里公之于众,会成为白马文化保护工作的信息资源和参考资料。通过白马文化论坛、文化节的形式,及时交流、总结和完善相关研究成果。处理好文化保护和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把文县白马文化的活态保护与地方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结合起来,做到既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又不损害白马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将对白马藏族文化的最新科研成果公之于众,让更多的人更好地认识并了解白马民俗文化,以便更好地开发和保护白马文化。

2.加大对文县白马藏族民俗文化的保护。白马藏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积淀过程中,形成了以白马面具舞“池哥昼”为主体的文化体系。其族群文化集中体现在语言、信仰、服饰、婚俗、故事、神话传说、舞蹈、手工技艺、习俗、游艺等方面。这些别具一格文化的族群,长期受到历史学、民族学和艺术学界的普遍关注。文县在2008年完成了全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近年来,文县向国家争取“池哥昼”保护工程项目9个,总投资达2500多万元,并对其进行整体性保护。构建立体式、全方位的保护架构,使白马文化得到切实保护。这不仅需要各届政府的关注,也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endprint

3.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必须妥善处理白马文化自身发展需要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社会各界关注“池哥昼”文化艺术所蕴藏的经济利益,需要关注其民俗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增加对“池哥昼”的挖掘和保护。随着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尊重当地人的文化选择,处理好民族文化变迁和外界干预的关系,在民族文化变迁过程中,更多地关注白马人的参与和选择,同时,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健康发展之间的关系,促进民族文化的变迁与地方经济社会变迁与发展

4.加大对白马藏族“非遗”的申报力度。文县争取国家投资800万元,在县城韩家坝新城区兴建了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的以白马面具舞池哥昼为主的“非遗”保护中心。此外,文县兴建了“非遗”资料档案数据库,精心收集全县入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立了全县完整的“非遗”名录体系,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非遗”保护。2007年,白马藏族“池哥昼”被国家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县“白马面具舞池哥昼传习所”、“非遗”民俗博物馆、“非遗”保护中心、“非遗”数据库等,为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文县白马民俗文化表演团参加了第四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甘肃天水市伏羲文化旅游艺术节、甘肃漳县国际攀岩、永靖县全国傩文化艺术节和四川省平武县举办的首届中国白马艺术节活动。文县专门成立了“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会”,出版《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文县白马人》和《文县白马藏族考》等书籍,拍摄影片《千年之舞——文县白马人》。截至目前,文县已经完成了民间故事、舞蹈、服饰、歌曲、烤街火长节等5个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书》。这对于文县白马藏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前所未有的机遇。

古老而优秀的白马藏族文化仍“藏在深闺人未识”,这对于白马藏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大损失。通过分析,指明了一条发展文县白马藏族民俗文化产业的道路,既开发又保护,不仅白马藏族得以发展,而且能够对该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陶立幡.民俗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2]文县白马人生活习俗[N].甘肃农民报,2010,(3).

[3]甘肃文县白马藏族文化保护5年回眸[N].中国民族报,2013,(4).

[4]文县积极保护白马藏族民俗文化[N].甘肃日报,2013,(3).

作者简介:王斌(1992-),男,甘肃省陇南市武都人,陇东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化和陇南区域历史地理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县
点燃科技火花,为山里娃创造更多可能
三种思路求体积
甘肃省龟蝽科昆虫调查初报
甘肃省文县城关中学师生优秀书画作品选登
唯有爱和美食不可辜负——甘肃省文县城关中学烹饪社团课侧记
2017年文县气候特征分析
文县城关中学课余体育活动现状分析
升级电商水平助推文县农民增收研究
油橄榄基地水利配套工程灌溉方式探索与实践——以陇南市文县为例
鹞落坪自然保护区文县疣螈的生境选择和食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