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014-09-01余金飞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4期
关键词:创造力创造性分子

余金飞

(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安徽 安庆 246309)

创造力就是一种创造的能力,也称创造性思维能力。众所周知,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或进行创造性应用。问题解决是高级形式的学习活动,创造力则是问题解决的高级形式。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为社会培养具有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力的人才是当代教育最为关注的目标,而且这一目标应当有效地落实在各个阶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鉴于此,本文试从高中化学这一具体的教学中探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创设促进学生进行创造的良好环境

世界著名的创作学专家奥斯本认为:“人人都有创造力”。大量的研究表明,创造力并不是少数天才具有的特殊能力。但并不是每个人的这种潜力随时都可以自动地表现出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与“心理的自由”是发挥创造力必备的两个条件;而学生能否具有心理的“安全”和“自由”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状况密切相关。与欧、美学生相比,我国学生虽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方面有优势,但在创造力和创造意识方面明显不足,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管理得过紧、束缚得过严、包办代替得过多,使学生缺乏创造的环境。所以,眼下当务之急是改变“以管代育”的做法,为学生创造一种适宜他们创造力发挥的环境。

1.改革评价学生的标准和方式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力的巨大进步,教学观念已发生新的变化,素质教育的教学观应运而生,与此相应,学校的考试内容与评价方法也应做相应的改革。如我校近年来降低了纸笔测验在评价体系中的比重,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档案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这些评价方式不是通过一次的卷面成绩评价学生,而是多方面接受学生的信息,因而它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

2.设置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结构。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化学课程设置应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要能为全体学生成为具有一般科学素养的公民提供机会,为部分学生未来的专业化教育打下基础,为少数对化学有极大兴趣并在化学上有强烈发展愿望的学生提供较大的学习空间。这就要求我们从不同层面和视角设置化学课程模块,努力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3.教学安排上要为学生留下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学生“应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只有让学生不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若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学业落后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自由支配时间问题,不仅是涉及教学,而且是涉及智育、全面发展的最重要问题之一。自由时间从哪里来?来自:课堂、学生本身和作息制度。学校首先要在作息制度上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自由活动时间,另一方面还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程。每周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外,要为学生安排一定时间的自修课、活动课、试验课、实践课或研究性学习课,使有创造性的学生有时间干自己想干和喜欢干的事。同时,每节课堂教学中,如果可以,也应为学生留下一定独立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启,学有所问。

二、更新观念,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1.树立正确的师生观。随着素质教育的主体教育思想逐步深入人心,人们普遍认为,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发展的主体,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角色已由“知识传授者”向“教育促进者”转变。在课堂教学上要充分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体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已不再是老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的一边倒模式,而是师生双方协同活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2.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幻想,保护学生的创造欲。化学是一门应用十分广泛的科学,与实际联系紧密,在创新教育方面应首当其冲。要实现化学教学和创新教育的结合,教师首先要强化创新意识,从根本上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关键是要培养学生敢于大胆质疑,有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鼓励幻想;激发学生的创造欲,鼓励独创性与多样性;培养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要帮助学生克服创新的心理障碍,如胆怯感、神秘感、顺从感。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保护他们的创造欲。

3.消除学生对错误的畏惧心理。不少学生在学习中经历多次失败后,就会形成烦闷、恐惧和自卑等消极心理,再加上家长、教师和同伴对他们的不正确态度,使他们长期处在不良的学习氛围中,久而久之就形成过低的、错误的自我评价,对学习产生厌倦和恐惧心理,越学成绩越糟,越学越没劲头,形成心理上的“失败定势”。学生一旦受到“失败定势”的影响,就会丧失自信心,缺乏意志力,失去学习的动力,更无法振作起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客观、公正地对待学生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和水平上的差异,应耐心地予以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困难,鼓励他们奋发向上,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4.鼓励学生与有高创造力的人接触。对于高中而言,培养创新型人才,并不是说非要学生做出大的发明创造,而是要使学生初步体验科技创新的过程,培养学生对新事物的敏感、兴趣和探索精神,教会学生怎样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创新人才培养而言,教很重要,学也很重要,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们学校整个领导阶层和所有的师生员工,要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要与时俱进,要不断地接受再教育,要终生学习。因为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另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聘请在学术上有突出成就的专家学者定期或不定期的给学生作报告,与学生交流,让他们听听大师的声音。

三、注重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

研究表明,培养创造力应着重进行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训练,通过创造性思维方法训练,每个人的创造力可以充分地挖掘出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训练学生掌握以下几种创造性思维方法:

1.发散思维法。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面是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就是由命题的假设、结论乃至解法而引发各种猜想、类比、推理,从而得出相关或类似的结论。发散思维的培养能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思维具有变通性和独创性。化学教学中可结合教学进度和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适当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如在学习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时,我设计了“现有0.1mol/L的CH3COOH溶液,如何证明CH3COOH是弱电解质?”这一问题,学生经过思考、讨论提出了可以从pH值的测定、比较溶液的导电性、证明溶液中存在除水外的平衡、测量其对应盐的酸碱性等诸方面若干个方案,既活用了知识,又发散了思维。发散思维要求学生能突破常规,从多个角度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提出多种设想和方案,以最佳方法解决问题,要能面对问题灵活机动,及时变通,寻找新的解决方法。要注意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鼓励学生解决问题时能提出与众不同的富有新意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类比思维法。类比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法,是根据两个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类似性或同一性,类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类似或同一的思维方法。在化学教学中应用类比思维,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的记忆理解能力、分析推理能力等多种智力因素得到充分发挥和发展,从而使整个思维活动在课堂中处于最积极最活跃的状态,也是落实学科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途径。化学教学中类比思维运用的设置是一种艺术。它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一种既孕育着迷雾而又引人人胜的情景,提出既不是唾手可得,又非高不可攀的问题,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从而运用直觉、联想、分析、比较去推理,去活化思维,教师则乘机诱导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3.逆向思维法。所谓逆向思维就是打破一般的思维程序,即把事物反过来分析,从结果出发探究原因的思维方法。应用这一方法进行思维有时也会给探究实验的设计带来突破。比如:在初中科学教材中,学生就知道分子间是有一定间隙的,因此在通常状况下100m L酒精和100m L水混和,总体积约变为195m L。但学生会有疑问,分子在间隙间是否就可以穿插呢?到了高中,学生学习了分子间作用力后,还会进一步提出问题,分子间不是有作用力吗?这种作用力在混和液体是否有变化呢?更有学生会根据逆向思维提出是否会两种液体混合体积增大呢?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极性不同的两种互溶液体因为分子间排列的变化,分子间作用力发生变化,有可能体积增大,比如乙酸和苯的混和。因为乙酸和苯易挥发,我们可以提示通过测定混和液的密度来测量混和后体积的变化。

4.转换思维法。化学学科上常常遇到要探究的问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就给我们的探究带来一定难度。怎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问题在探究过程中转换成明显的现象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利用学生知晓的化学知识及规律进行转换设计,是一条很好的思维途径。例如:新教材《物质结构与性质》中,在验证分子极性时,采用的是H2O和CCl4分别装在酸式滴定管中,利用带电的玻璃棒靠近从滴定管下端流出的细流是否发生偏转来说明H2O是极性分子,而CCl4是非极性分子。这个实验的设计采用的就是转化法的思维方法。极性分子的电荷分布是不对称的,非极性分子的电荷分布是对称的,因此把带电体靠近极性分子时,会产生电荷相斥现象,而非极性分子则不会。从而把微观不能看见的性质显现出来。但这个实验也有不足之处:细流小,发生偏转现象又不明显,采用实物投影仪放大实现不了(因为水是无色液体)。为此我们可以仿此思维改进这个实验,在两个水槽子中分别盛水和CCl4,再分别滴入一滴苯和水,然后用条形磁块接近液面,并缓缓移动,水滴跟着磁块移动,而苯不移动。

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方法有很多,除上述所讲的几种思维外,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跳跃性思维训练、灵感性思维训练、整合性思维训练、猜测性思维训练等。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视情况而定,可灵活运用各种创造性思维方法。

[1]陈龙安,朱玲.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2]孙湘.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8,(12).

猜你喜欢

创造力创造性分子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分子的扩散
米和米中的危险分子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