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柏坡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与发展

2014-09-01张军国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西柏坡

张军国

[摘要]西柏坡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创造性的开展了一系列的光辉实践,并在伟大的革命实践中始终坚持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丰硕成果。

[关键词]西柏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与发展

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途径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其关键是创新。毛泽东提出的理论联系实际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按照中国特点去应用”马克思主义。所谓“中国的特点”,即“中国实际”,包括“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显然,“按照中国特点去应用”马克思主义,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另一方面,就是“要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毛泽东强调,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使之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高度,形成新的理论。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另一方面要使中国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化,这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全部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

20世纪40年代后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太行山脚下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西柏坡,从1947年5月至1949年3月共1年零10个月的时间里,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创造性的开展了一系列的革命实践,绘制了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全国土地会议的召开,废除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从根本上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七届二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为新中国奠基。正如黄镇将军题词中所说:“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西柏坡时期,党中央和毛泽东在伟大的革命实践中始终坚持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新民主主义理论进一步完善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重要理论成果。这一理论在抗日战争时期基本形成,在西柏坡时期得到进一步完善。武装斗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形式。毛泽东总结我们党领导人民革命战争特别是解放战争以来的经验,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并在领导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的进程中不断丰富和深化这些军事思想。土地制度的改革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和基本任务。毛泽东总结领导土改特别是解放战争以来土改运动的经验,提出了“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在此基础上,我们党制定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关于新民主主义建设,我们党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得到进一步完善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同时成为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的重要标志。

二、政策和策略理论更加丰富

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西柏坡时期,党中央和毛泽东反复强调正确制订、执行党的政策和策略的极端重要性。毛泽东指出:“只有党的政策和策略全部走上正轨,中国革命才有胜利的可能。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党中央要求各级干部必须紧紧地掌握党的总路线,善于从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实际情况出发,决定并执行工作方针和具体政策。同时,要把政策交给广大群众,在每一行动之前向党员和群众讲明政策,把政策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行动。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者知道,干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的群众知道。”全党同志提高了贯彻执行党的政策和策略的自觉性,党在城市和农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得到了保证,也为夺取全国胜利做了重要的准备。

三、党的建设理论继续发展

1948年9月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特别强调加强党的建设。会议指出,全党加强纪律性、扩大和建立党内正常的民主生活,这是完成各项任务两个不可或缺的相辅相成的重要环节。会议强调加强全党全军的集中统一,规定了“请示报告制度”。会议通过决议,要求加强党内民主生活,必须遵照党章的规定定期召开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及代表会议,讨论中央的指示和各项工作;必须赋予各级党的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党章规定的一切权力,不许侵犯;必须保障一切代表有完全的发言权和完全的表决权。毛泽东会后为中央起草了《关于健全党委制》的决定,提出要保证集体领导,防止个人包办。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着眼于夺取全国胜利后的新形势,强调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适应工作重心的转移。毛泽东告诫全党,必须预防因为胜利党内可能生长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和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四、西柏坡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硕果

西柏坡时期,党中央和毛泽东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深刻反思中国历代政权盛衰兴亡周期律,科学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和优良传统作风,培育形成了西柏坡精神。西柏坡精神主要表现为:

敢于胜利、彻底革命的进取精神。西柏坡时期,我们党“解放全中国”的号召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把握战机,敢于胜利又善于胜利,充分发挥历史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果断地领导指挥了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在战局胜利进展、国民党施展“求和”阴谋的情况下,毛泽东及时教育全党锐意进取,“将革命进行到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西柏坡时期,敢于胜利、彻底革命的精神迅速转化为全党全军的自觉行动,人民解放区迅速发展壮大,三大战役势如摧枯拉朽,各个战场捷报频传。

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在全国革命胜利已成定局的形势下,如何把战争胜利成功地转化为政治胜利,建设一个新中国,这是摆在党面前的一个更为突出的紧迫课题。党中央和毛泽东在重大胜利面前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分析革命形势,判断社会发展趋势,筹划成立新中国的问题。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城市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等蓬勃开展,为其后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积累了经验、锻炼了人才、奠定了基础。求真务实、立国兴邦的创业精神,在指导和规范工作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政治、经济等各项工作扎实、稳健而又迅速地开展。

立党为公、艰苦奋斗的自律精神。随着新中国即将成立,我们党很快就要成为执政党。党中央和毛泽东展现出工人阶级先进政党的博大胸怀,始终坚持立党为公,倡导恪守“天下为公”。新中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劳动群众”,团结尽可能多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确定了“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同时强调加强党的思想建设,防止资产阶级思想侵蚀党的队伍,警惕骄傲自满、以功臣自居的情绪的滋长。正是坚持立党为公、艰苦奋斗,我们党才能在成立和建设新中国的“赶考”中向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答卷。

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科学精神。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面对迅速发展的新实践对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要求全党用极大的努力加强学习。全会规定了干部学习马列主义必读的《共产党宣言》等12本书;同时要求全党必须努力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学习生产技术和管理生产的方法,学习同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商业工作、银行工作和其他工作。毛泽东鼓励全党: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这一次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提高了政治理论水平和领导新中国建设的能力,进城以后很快恢复了国民经济,成功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进而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西柏坡精神蕴含丰富,博大精深,贯穿其中的核心思想是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概括提出的“两个务必”。西柏坡精神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长期奋斗的历史经验,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等优良传统精神的延续和发展,是我们党把握现在和开辟未来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西柏坡得到创新与发展的丰硕成果。

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创造的光辉实践和理论创新体现了毛泽东在实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上的高度自觉性,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焕然一新。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2

[2]《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党史研究院.2009

[4]《继承 创新 发展 —西柏坡精神研究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西柏坡
西柏坡精神引领实现“中国梦”——期刊中心党支部赴西柏坡参观学习感言
西柏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风雨西柏坡行
走进西柏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