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北漂”的晚餐变成生意
2014-09-01郭嘉凯
文 本刊记者 郭嘉凯
向移动互联网转型已是必然,但在转型的道路上,青年菜君仍有诸多挑战。
青年菜君创始人任牧:“食不厌精,对食物的口感与美的追求永无止境。”
如果你是一位“北漂”,那么每天晚上下班后,是否为晚饭做什么、吃什么而发愁?
“买菜做饭我们没时间,小摊外卖不健康,总下馆子钱包受不了。”任牧说,“我想大多数“北漂”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正是出于这样的困惑,任牧和两位合伙人决定开一家半成品净菜商店,解决忙碌的“北漂”、上班族的晚餐问题。
闯入生鲜市场
想法虽好,但要将想法变为一种商业模式和一个生意,并非易事。
在确定大致方向后,首先要做的是市场调研。在此之前,任牧和两位合伙人并未做过餐饮生鲜方面的生意,“好在我们三个人都经历过‘社会研究调查’这种专业的训练和学习。所以就每天跑菜市场、逛超市,看市场行情,计算市场空间。我住在南三环,所以每天都会去新发地(北京新发地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去看,四五十种菜,拿着小本记,每天多少钱。然后我另外一个合伙人,每天逛超市,对比超市多少钱,小区菜市场多少钱。”
跟踪了一个星期后,把新发地、超市、小区菜市场的价格做了统计后,任牧和合伙人发现,蔬菜的利润空间在100%左右,打个比方,新发地一块钱的菜,超市就两块钱,小区菜市场可能就两块三、两块四,甚至更贵。对于肉类食品,利润空间在70%左右。“我们认为,如果只做原材料的供应商,我们把损耗、库存、配送打掉,超过100%的利润空间我们是能够接受的。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加工,又会溢价。这个事从利润空间的角度是能够跑得通的,所以这事儿可以做。”
之后,三位合伙人开始将这一想法付诸于行动。和很多创业团队一样,三个人之间也经常会因某件事情或某个决定而发生争吵。在任牧看来,争吵并不是坏事情,“我觉得熟人或者同学之间创业有很大的一个风险就是:在一起吃苦的时候,都OK,都有很大的宽容度;但赚到钱之后,可能就有很大的变数和风险。所以前期的争吵对我们来讲,是一个非常好的磨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形成了一个更加合理的议事规则,确立了分工,哪部分事情最终由谁拍板,同时也确立了后期很多争端时的解决方案。”
确立商业模式
生鲜是一个十分棘手的行业,其中两个关键的难题,更是让很多生鲜商家都为之头疼:一是配送问题,最后一公里宅配的物流成本成为制约生鲜行业的瓶颈。以顺丰优选为例,即使依托于顺丰这样强大的配送体系,仍然没有办法真正解决配送问题;另一个则是损耗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两大难题,那么进入生鲜市场的风险是非常大的。
对此,任牧和两位合伙人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并最终确定了青年菜君的商业模式:在线下,在地铁站外建立实体店面;在线上建立电商平台。“通过前一天晚上用户在网上的订单,去采购、生产、加工,杜绝损耗;同时地铁站的实体店可作为自提点,解决冷链宅配问题。”
搭团队 开店铺
当商业模式的逻辑捋顺之后,剩下的事情,就是搭团队。“我们找的第一个人,就是跟餐饮直接相关的砧板岗,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切配,换句话说就是从一根儿茄子,变成一盘半成品,而事实上这种事儿我们都不专业。虽然我们之前也在家做饭。”任牧说道。
在一个成熟的行业,怎么找到适合的人,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一开始,任牧见了20多个切配员。在任牧看来,这些人可以分成三类:一是学徒,活儿也可以,但只能做具体执行的工作,没有更多想法。二是干了三四年,活做得非常好的。但这种人仍然没有办法去统筹管理整个切配团队。三是干了五年以上,一般在大型餐饮企业里是砧板团队负责人。
“我们确定的需求是,一有主观能动性,有热情;二有能力带团队;三必须有足够的想法,能弥补我们的不足。所以我们最终请的师傅是当年兰会所的头牌砧板。”任牧说。
而之后的事实也证明,一个优秀的砧板师傅,对青年菜君初期发展的帮助是非常巨大的,尤其在从家常菜的选择到最终完成半成品的一些细节处理上,对于一个半成品菜销售企业来讲,洗菜、切菜、配菜标准化是非常重要的,这弥补了青年菜君三个创始人的不足。
2014年3月3日,“青年菜君”第一家实体店回龙观店开始营业,他们迈出了第一步。在创业初期,虽然资金紧张,但在该花钱的地方青年菜君却毫不吝啬。比如,在店面的装修上,花了两三万元,这对于当时青年菜君的几个合伙人而言,可谓是一笔巨款。而事实证明这样的投入是值得的。因为很多用户一开始没有听到菜君的故事,也没有见到菜君的产品,但是他会选择停下来去窗口探头,看看里面到底是卖什么的。“我们也和很多用户聊过,‘你们为什么会停下来看菜君的产品’,他们的回答很简单:地铁站前面,其他的店面是那样的,唯独你们的店面是这样的。尤其在回龙观这种城乡结合部,这种店面会立刻脱颖而出,吸引我的兴趣。”
对口感的极致追求
当然,在任牧看来,最重要的还是产品,也就是半成品菜的品质。因此,青年菜君的态度是极其认真的,有时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在青年菜君80余平方米的中央厨房的一块区域,摆放着烧杯、天平等试验用具。每天下午,师傅们都会一起研究土豆丝如何切得更整齐、肉丁如何切得更细致、调料如何配比口感更好等“微观问题”。为保持口感稳定,这些测量数据都会最终量化为一张明细表,形成制度。
“为了寻找凉面最合适的口感,我们进行了一遍又一遍的尝试,当实验到第12次时,我们发现过两遍凉水、一遍冰水,口感才最佳。那时整天不知道吃了多少凉面。”在任牧看来,正是他们对食物品质和口感的极致追求,才使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青年菜君。“食不厌精,对食物的口感与美的追求永无止境。”
从3月初开店后,4月、5月的销售势头一直呈上升趋势。不过,进入6月中旬之后,青年菜君遇到了一个严峻的挑战,店面和网上订单的销量有了较大下滑。原因很简单,第一,天太热了,大家不愿意开火做饭。第二,夏天人们的社交需求更加旺盛,而且社交的选择更加丰富。第三,夏天餐饮的各种替代方案也会更多。“综合这三点,青年菜君每天的销量仿佛回到了三月初我们刚刚开业的销量,这太可怕了。”而如果还是采用之前口碑传播的营销方式,青年菜君可能扛不住这种淡季。“所以我们必须用新的营销方式来吸引新客户。”任牧说。
在地铁口实体店外支炉子、现场炒一些快手菜就是一个新的尝试。据任牧介绍,青年菜君的菜从烹饪的难易程度来讲,分为两个大类:有一类叫快手菜,比如黑三剁,榄菜肉沫四季豆,甚至包括宫保鸡丁。虽然准备的时候感觉难度很大,但其实客户在操作的时候,基本三四分钟就能出锅。在选择菜品时,还有一个标准,就是炒出来必须有香味,离得很远就能闻到。
“大家都知道,一般下班后,经过地铁里的拥挤、搏杀、气味,好不容易回到回龙观地铁站,基本都累了,会很饿。我们就会选择这样的菜,架上炉子、锅现场炒,做好了之后邀请大家现场试吃。”任牧说。
这种新的营销方式很快就产生了效果:在地铁口实体店外现场炒菜三天之后,青年菜君的销量迅速回升,比之前翻了四倍。目前,青年菜君的销售业绩已经走上了正轨,不过,在任牧看来,未来可扩展的市场空间依然很大。“我们目前很好地满足了用户的方便、简单、实惠的需求,其实吃饭还可以有很多其他的需求,比如健康的需求、减脂的需求、女孩儿生理期的需求、孕期的需求。”
虽然目前在市场上也有很多做半成品菜的公司,但在任牧看来,他们并不是青年菜君的竞争对手。“那些公司更多还停留在作坊运作阶段,而我们更希望通过各类活动、传播,让用户认识到,青年菜君是一个品牌,有着标准化的运作模式,更值得信任。”任牧说。
软信点评:
虽然自称没有竞争对手,但事实上,除了在地铁口拥有实体店外,青年菜君与其他半成品菜公司的差别并不明显。
在地铁口实体店的拓展方面,青年菜君目前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如果不能迅速增长其地铁口实体店的数量,那么青年菜君现有的销售额并不足以支撑其接下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