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大众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策略研究

2014-09-01丁亚金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大众化竞争办学

摘 要 一个国家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继而跨入后大众化阶段是一个普遍趋势。目前,我国开始呈现出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的一些特征。在后大众化阶段,我国地方高校将面临生源竞争更加激烈、高等教育系统分层逐渐形成以及资源竞争的马太效应等挑战。以一所地方高校为个案,研究发现:后大众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应努力提高专业教育质量,落实应用性人才培养;开展错位竞争,努力增强地区服务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全面提高办学水平。

关键词 后大众化;地方高校;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4-0030-05

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高等教育进入后大众化最先出现在发达国家,但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波及到发展中国家,甚至欠发达国家[1]。也就是说,当一个国家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其跨入后大众化阶段具有历史必然性。与这一研究结论与相呼应,有学者认为,中国即将甚至正在跨入后大众化阶段[2][3]。进入后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发展必然会面对的形势是通过变革来化解因前期规模快速扩张带来的人才培养质量下滑、就业率降低、办学资源紧张等矛盾日益加剧而引发的危机。与部属高校相比,地方高校属于弱势高校,在教育质量、毕业生就业、资源获取以及社会声誉与认可度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为应对这些危机,在今后一段时间,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主体的地方高校应以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的要求为抓手,努力实现转型发展、赢得生存空间。

一、我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代的特征

王洪才教授的《后大众化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选择》一文在分析美英日三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过程及其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劳动力结构现状、人口老龄化趋势、人口结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国家政策导向、闲暇时间特点等方面研究得出两个基本结论:一是高等教育后大众化将是一个普遍趋势;二是在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代,迫切要求调整成人入学政策,变入口控制为出口控制。并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的四个基本策略:高职院校将是高等教育走向后大众化的核心机构;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将转变为以非学历培训为主的机构;成人高等教育制度将趋于地方化、多样化、自助化;加强质量监管并赋予成人高校充分的招生自主权。

笔者同意王教授关于进入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是一个普遍趋势的观点,也同意其将高等职业教育视为实现从大众化向后大众化转型有效途径的判断,但对其将发展重点放在成人高等教育机构上有不同看法(在普及化阶段,人们对高等教育不再单纯为了学历文凭的情况下,该观点可能成立)。该文得出这个结论的主要依据是美英日三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过程及其特征,但我国国情与这三国存在显著差异。第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主要通过新建本科院校、独立学院以及高职高专学校等本专科地方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实现的。这些地方高校通过“超常规、跨越式”的外延发展对我国短期内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世界第一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规模急剧扩大的同时,用人单位和学生及其家长等社会各界对其内涵式发展不足和办学质量不高表示不满。201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30%,而北京、上海等部分发达城市毛入学率在65%以上[4]。据专家预测,按照目前招生规模不变,我国高等教育在2020年毛入学率就能达到35%;而如果招生规模年均增长率为1.6%(我国从2002~2009年的7年间,招生规模年均增长率为9%以上),即平均每年增长50万人,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可达到40%[5]。另据研究估计,到202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50%,从量的指标上来看,我国能够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6]。因此,地方普通高校的内涵发展有待深度挖掘,而不能将发展重点转向成人高校;第二,我国居民向来重视学历、文凭,虽然成人高校也有不少从事的是本专科学历教育,办学目标是满足人们提高学历、增加就业竞争力的需求,因此,并不存在与地方高校之间存在差异竞争,但在声誉和认可度上还不及地方高校;第三,后大众化阶段,用人单位和学生在强调文凭的基础上,也希望高等学校能够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适应能力,这就需要高等院校以开放的姿态与社会各界进行良性沟通,在工学结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工作能力上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成人高校在相关资源获取上不占优势,而地方高校凭借其较长的办学历史和较好的办学条件,具有率先突破和转型的可能。

二、地方高校发展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大学竞争主要有三类:一是生源竞争,主要表现为大学与学生之间的交换关系,学生是教育的消费者,大学是教育产品的提供者,两者通过学生选择大学并提供缴费来实现;二是人才竞争,表现为大学与学术人员的交换关系,此时学术人员是劳动(脑力劳动)的提供者,大学是劳动的消费者,两者通过劳动和工资来交换;三是大学与大学之间的竞争,竞争的主要是声誉、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投入以及社会的捐赠[7]。对照这三类竞争,我国地方高校在后大众化阶段将面临以下挑战。

(一)生源竞争更加激烈

一方面,内涵式发展已成为共识,提高教育质量是获得声誉和认可的通行证。内涵式发展是指在强调数量和规模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提升,质量提升是其核心。提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紧迫的核心任务。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首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8]。因此,学校声誉和社会认可度是影响学生做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高校经过多年扩招后,除了部属高校,许多地方高校不得不面临生源减少的现实。据了解,2013年全国约3/4的省份高考考生人数下降,而高职院校生源不足现象进一步凸显,多家高职高专院校在第一轮填报志愿中为“零报考”[9]。另一方面,我国18~22岁学龄人口规模数从2000年的9837.36万逐年增长,在2008年达到峰值12539.65万,2008年以后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量将持续减少,到2015年下降到8099.75万人,2016年适龄人口只有7709.34万人,2019年继续降到最低位6888.41万人[10]。在学龄人口不断下降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目前已呈现数量规模逐年增大、年龄越来越小的趋势。据教育部统计,2012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39.96万,近3年年均出国留学人数增长达23%,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因此,在不久的将来,我国高等院校将不可回避地展开招生竞争,那些教育质量和社会声誉得不到学生和家长认可的高校生存环境更加恶化、生存空间更加狭小。

(二)高等教育系统分层逐渐形成

有学者研究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已经由过去比较平坦的系统转变为带有明显层次等级的金字塔式结构系统。这个金字塔式结构系统从塔尖到塔基分为7个层次,顶层是创办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9所大学;第二层是进入“211”工程计划顶层大学之外的约50余所大学;第三层是教育部所属的其他全国性重点大学和中央政府业务部门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支持的大学;第四层是其他四年制本科大学和学院(包括少数有资格授予学士学位的民办高等学校);第五层是专科性普通高等学校(含高等职业学校、两年制学院)和成人高等学校;第六层是社会力量举办的其他高等学校;第七层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系统[11]。这种层次等级鲜明的结构系统会逐渐固化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场域。具体到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处在场域上层的高校会通过各种策略努力保持其优势地位,处在场域下层的高校,却要为了生存而展开激烈竞争,这种竞争往往是相同或相近层次、类型高校之间的竞争,而不同层级的高校较少出现资源竞争。

(三)资源竞争的马太效应

现代社会中的任何组织都不可能实现资源的自给自足,而大学更是一个资源依赖型组织。中国大学都在争夺政府的资源供给,由于我国政府通过采取分层策略实现了高等教育系统明显的等级化,加上国家在重点支持重点大学建设的政策下,不同层级的大学同台竞争,形成了资源竞争中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部属高校在竞争中获得积累优势,资源的获取能力越来越强,资源更加集中于这些高校,反而多数地方高校在教育经费投入、学科建设、基地建设、申报项目、申报奖项等各种资源中越来越缺乏竞争力,明显处于弱势地位,生存环境面临危机。

三、地方高校在新形势下的战略选择——以J大学为例

以J大学为例,J大学是一所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是其办学目标。在新的形势下,该大学作出了如下战略选择:

(一)办学理念的调整

为应对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以及对学校自身条件的评估,J大学领导者调整了办学理念,与该区域内其他国家重点大学展开错位竞争,2011年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于“应用性、创造性、国际性”(以下简称“三性”),2013年将“三性”上升为该校的办学理念,要求全校教师无论人才培养工作还是科学研究工作都要突出应用性,并指出应用性是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着力点,同时推出一系列配合制度,如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扩大实践教学比例;形成与应用性人才培养相适应的专业、课程、教材和实践教学平台等。办学理念的自主调整,反映了大学对新形势的清醒认识,在高等教育后大众化形势下,学生与家长不再仅仅满足于拥有接受正规高等教育的机会,他们选择哪所高校就读更加理性和务实,对地方高校的考量主要是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而应用性无疑是地方高校形成自身特色、提高生源竞争力和社会认可度的重要突破口,也符合国家对绝大多数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

(二)专业建设更注重区域发展需要

在专业设置方面,J大学所在城市因为发展需要,正在积极建设城市轨道交通,J大学为了顺应变化,满足城市发展需要,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该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培养轨道交通方面的本专科层次专业人才。此外,根据该大学所在区域的产业特色,设置了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并以应用型专业集群为主体,努力构建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另一方面,在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中,J大学对难以体现学校优势与特色、严重滞后于时代要求、就业渠道不畅的专业进行改造、合并、撤销,实现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如思想政治教育和历史学专业两年招生一次等。

(三)教学科研人员的中心地位转向教师的分类管理

J大学所在的省教育厅在2013年工作要点中就明确提出:“提高高校服务区域的能力和水平,建立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评价机制,建设校企对话合作机制,……扩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实施‘高校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可见,地方政府已将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作为大学办学业绩和内涵发展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J大学根据现实需要,积极开展教师岗位分类设置和分类管理的改革探索,结合教师的具体条件,将教师分为教学型、科研型、教学科研并重型以及社会服务与推广型等类型,同时改革教师考核评价机制、职称评审的能力业绩条件和收入分配制度,以实现教师多通道职业发展和激发教师创造力。

(四)积极促进区域协同创新

J大学自2002年合并组建以来,逐步形成了“立足区域,以服务求生存;服务地方,以贡献求发展”的办学传统,深刻认识到只有与社会紧密互动才能彰显自身价值。近年来,J大学又不断强化“走出去”战略,拓展开放办学的广度;同时凸显社会服务职能,不断加大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力度。一是在服务机制上,积极建立与各层次政府部门、各种社会组织的战略合作关系,完善学校与政府、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协会的合作与服务机制。二是在服务平台上,着力抓好理事会、校友会、教育发展基金会工作,不断加强学校与理事、校友的联系和沟通,推进完善学校与社会的和谐交流机制,为学校参与区域协同创新提供平台支撑。三是在科学研究上,积极开展多方面的应用研究,努力为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研究成果并促进成果转化。四是在科技服务上,学校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参与技术转让、技术服务合作的科研人员数量达到近千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不难看出,J大学通过上述各种改革策略,旨在转向内涵发展,提高生源竞争能力、资源获取能力和在同层次高校的比较优势,虽然已取得一定的改革成效,但也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如何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回归人才培养之本位,实现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如何进一步开放办学,主动适应社会与市场需求,立足区域,加强与区域社会的合作,提高服务社会发展的水平,等等。这些问题是地方高校的发展根基,也是提高办学水平、形成办学特色的突破口,同时也是地方高校的发展瓶颈。从实际情况来看,J大学在这些方面的改革发展与社会预期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四、后大众化背景下地方高校的发展转型

(一)提高专业教育质量,落实应用性人才培养

根据国家的“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政策导向,地方高校承担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使命,其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专业教育培养上手快、职业适应能力强的应用性专门人才,让学生掌握足够的谋生技能来满足社会上相关职业的需要。为了提高应用性人才培养质量,应做到以下几点: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相融合,让社会职业课程进入培养体系,使职业证书制度成为一种教育内容,纳入学校教育的渠道;采用以工作为基础,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学生通过多次的学工交替,毕业后能更快适应职场需要;采用灵活、具有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不对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作出统一要求;培养或聘请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通过在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历,并拥有技术职务(职业资格)教师的指导,学生能够更快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升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地向实践工作学习、向生产一线学习的机会;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通道,让他们通过研究生阶段的专业训练,将知识前沿与生产一线需求有效联系起来,以先进知识转化与生产开发为使命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二)开展错位竞争,做好做实为地方发展服务

在本研究案例的发展策略中,无论是办学理念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抑或教师的分类管理,还是加强区域协同合作,其目的都是指向通过做好做实为区域社会发展服务,与部属高校展开错位竞争。在错位竞争的理念下,地方高校不需要把部属高校的发展模式作为成功的唯一模板,而应充分发掘应用性、区域性和地方化特色,向区域社会争取资源。“区域性”既是地方高校的显著特点,也是地方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地方高校的优势在地方,其发展就应该在“区域性”上做文章。地方高校生源主要来自于本地区,培养出的毕业生也主要在本地区工作;专业设置应符合地方产业结构和人才供需结构的格局;科研开发和文化创意产业也应以服务本地区发展为主,成果转化也主要服务于本地区企业。结合自身的基础和条件,通过开放办学,主动贴近产业,形成服务地方社会的办学机制,推进政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咨询型智库,推出系列发展报告和政策建议,提高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介入度和贡献率,在服务中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在为区域社会发展增加贡献度的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资源获取能力和社会声誉。

(三)提升核心竞争力,全面提高地方高校办学水平

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学校独有的、长期形成并融入大学内质中支撑大学发展的竞争优势,使大学在竞争中取得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系统。在后大众化阶段,高校的招生逐步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大学之间在生源、就业、人才、资源等各方面展开激烈竞争,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就成为事关大学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案例高校通过办学实践摸索,旨在提练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培育办学特色,从而建立起在本区域同层次高校中的比较优势。从现实条件来看,地方高校需要在人才培养、资源获取、学科专业发展和服务水平等关键要素上基于自身条件选择性地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挖掘区域特色,做好地方这门功课,从而提升整体实力。构建核心竞争力,获得和保持自己发展的优势地位,全面提高办学水平,是地方高校在后大众化背景下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王洪才,曾艳清.英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现象及其经验[J].教育发展研究,2010(1):65-69.

[2]胡成功. 美、日 “后大众阶段”的资源分配及启示[J].高教探索,2012(6):47-52.

[3]张文格,马丁.后大众化进程中地方院校发展使命与战略转型[J].高校教育管理,2013(5):46-53.

[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30%[EB/OL].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3-03/20/content_90270.htm.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研制工作的有关专家和司局负责同志解读有关高等教育的内容[EB/OL].http://www.eol.cn/html/g/gkgy/1.html.

[6]张男星,王春春.中国高等教育的变革:从精英到大众的转型——访教育部党组成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顾海良[J].大学(学术版),2013(4):4-17.

[7]郭秋平. 大学办学定位分析:资源依赖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3(1):18-21.

[8]http://edu.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2_11/12/19057580_0.shtml.

[9]http://beijing.eol.cn/beijing_zixun_5468/20130822/t20130822_1005047.shtml.

[10]简述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预测[EB/OL]. http://club.topsage.com/thread-1375675-1-1.html.

[11]陈学飞. 高等教育系统的重构及其前景——19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3(7):9-12.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Loc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ost-massification

DING Ya-jin1,2

(1.Jiang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56;

2.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4, China)

Abstract It is a general trend that a countrys higher education will enter the post-massification stage after the massification stage.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has been in the massification stage since 2002, and began to present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post-massification in thos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post-massification period, local colleges have to face a lot of crisis and challenges. According to the case study, it is foun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ost-massification, local colleges should strive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quality, launch the applied talents cultivation; implement the stagger competition and strengthen local service function; increas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and overall school-running level.

Key words post-massification; local colleges; development strategy

收稿日期:2014-01-13

作者简介:丁亚金(1978- ),女,湖北武汉人,江汉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基金项目: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地方高校战略管理研究——以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综合大学发展规划为例》(11YJA880149),主持人:张丽萍。

猜你喜欢

大众化竞争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竞争的合适位置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感谢竞争
大众化时代的内在困境
如何平衡友谊与学业竞争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