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懂孩子的渴望

2014-09-01唐桂英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品德家乡笔者

唐桂英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与深入,品德课堂也在发生着变化。但是仍然会有追求形式主义的走过场,把课堂等同于花哨的秀,单纯地为了活动而活动。忽略了孩子的主体性,不以孩子发展需要为目标的活动终将是无效的。本文借浙教版三下年级《我的家乡在哪里》一课为例,从目标制定、活动内容设计两方面来阐述“读懂孩子的渴望,从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去设计活动”的观点并呈现了具体的操作过程与方法。

【关 键 词】 读懂孩子;品德课堂;活动设计

新课程理念带领着广大品德教师不断探索与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们认识到了课堂活动的重要性,积极致力于“活动性”的体现。但不得不承认,我们常常会发现活动热闹自主背后透露出的放任、随意与浮躁。很多课堂活动呈现给我们的只是一个花哨的架子,流于形式的走秀。

“教育不是在原有的水平上原地踏步,也不是远远高于个体现有的水平,而应稍稍高于儿童原有的水平。”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了解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预测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教学活动。因此,我们应读懂孩子的渴望,从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去设计活动。笔者以浙教版三下年级《我的家乡在哪里》一课为例,谈谈课堂活动的设计。

一、活动目标服务孩子需求

活动对孩子发展的影响程度,与活动本身的组织结构水平相关。在品德教学活动中,目标要明确,步骤要清晰,使活动主体从结构上把握活动,从而使活动积极地影响孩子的身心。因此,我们一定要有明确的活动目标,而目标的制定除了以教材特点、课程标准为依据外,更应体现孩子的需求。

《我的家乡在哪里》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品德下册第二单元《生我养我的地方》的第一个活动主题。整个单元全面展示了家乡的可爱、可亲与可喜,激发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我的家乡在哪里》作为第二单元的开篇, 由如何在地图上寻找自己的家乡这一问题展开教学,孩子通过在地图上寻找家乡的过程,掌握相关的地图知识,知道家乡的地理位置,以此给孩子建立一个科学的、正确的家乡地理观。它渗透着想念家乡、热爱家乡等多层面的教育理念。

(一)活动目标要有针对性

有成效的活动应有意识、有目的,品德活动目标必须正确了解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真实内心以及行为表现,从而使教学目标更现实,更有针对性,提高达成度。

基于教材和学生年龄特点,《我的家乡在哪里》教学目标可以定位于:

1.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家乡在哪里,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的方向,知道家乡的地理位置,培养识看地图的能力,知道家乡所属的行政区。

2. 行为与习惯目标:培养孩子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善于学习的好习惯。

3.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地图的认识,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增强对家乡的感性认识,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等丰富的教学活动,引导孩子了解自己的家乡在哪里。

可见,所有的目标都指向“自己的家乡”,引领着整个活动,贴近孩子们的现实生活。

(二)活动目标要有发展性

活动目标的提出应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为了使教学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至少应该确定儿童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可能完成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能够解决这些任务。”教师要使活动目标落在这两个水平之间的“最近发展区”,就如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实。这样的目标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活动内容符合孩子特质

活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程度,还取决于主体对活动的自主程度。人对活动的态度从低到高可以分为三个等级,依次是被动应答、自觉适应、主动创造。在品德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有意识地去创设活动,从活动步骤及内容的选择、组织等方面来增强主体的自主程度,使活动主体能处于积极的追求中,提高其对活动的态度水平。

(一)有收有放——走进孩子的生活

课堂活动是为孩子服务的,这一课要让孩子们认识家乡,了解家乡,作为教师应先进行摸底了解,知道孩子们的家乡到底在哪里。经过课前调查,笔者发现所执教的班级中,有将近二分之一的孩子来自不同的乡镇、城区,还有不少是外省的。那么我们就得考虑如何在课堂上做到兼顾而又有侧重?

1. 点面结合。课始,笔者让孩子们欣赏歌曲《梦想天堂》,从家乡浙江杭州引出,畅谈各自的家乡,接着利用地图找找画画家乡,然后以小采访的形式将讨论的重点牵引到浙江。笔者意将浙江杭州作为研讨点,但有没有把孩子们的故乡摒弃,从点到面再落到点上,做到了点面结合。

2. 点上生花。如何让孩子们认识家乡,还需要我们在“点上生花”,切不可泛泛而谈,走过场。

笔者设计了“由大到小,找邻居”活动,让孩子们找找浙江省的邻居,杭州市的邻居,余杭区的邻居,最后走进了学校所属的乡镇——瓶窑。层层深入,引领孩子们认识自己的家乡,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二)巧用媒介——激活孩子的生活

农村孩子在眼界、知识面方面存在着一定不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借助辅助媒体、手段来补白,丰富他们的生活。

1. 玩拼图。在本课教学前,笔者通过课前对学生的询问调查,发现学生的地理常识相当匮乏,“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知道家乡所属的行政区”这一目标的达成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笔者利用了地图拼图。教材中的“活动角”让孩子们找出地图中家乡所在的省份,剪下来粘贴在下面的空格中。笔者认为剪地图一是太可惜,二是考虑到三年级孩子要在完整的纸上镂空选取裁剪,在操作上有一定难度,因此为学生准备了拼图,找到家乡所在的省份后把它取下放在书本上,沿着轮廓描画。在孩子们找“浙江省的邻居”这个活动时,还是在玩拼图。将这些相邻的省份取下,并按一定的方位顺序介绍。“拼图”对三年级孩子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在“取下描轮廓”“拼一拼”这些活动中,自然也普及了这课所涉及的地理知识。

猜你喜欢

品德家乡笔者
老师,别走……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夏天的家乡
论茶的君子品德
家乡美等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