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肌张力障碍的临床效果
2014-08-31陈宝友李建国
陈宝友, 李建国, 李 强, 祝 捷
(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脑科医院 神经外一科, 天津, 300162)
肌张力障碍即扭转痉挛,是临床综合征疾病,是以肌肉持续或不自主收缩造成肌张力异常为特征的综合征。按照肌张力障碍的病因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原发性肌张力障碍,主要跟遗传有很大的关系;二是继发性肌张力障碍,主要由遗传性疾病和外源性因素所致。本研究对本院2010年2月—2012年7月收治的7例肌张力障碍患者进行双侧STN-DBS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2月—2012年7月收治的肌张力障碍患者7例,均诊断为原发性肌张力障碍,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31~54岁,平均年龄(41.86±8.68)岁;病程0.7~8年,平均病程(3.67±0.51)年;节段型2例,全身型2例,局灶型1例,多灶型2例。7例患者均通过肉毒素注射治疗无效,均在患者同意情况下手术治疗。
1.2 治疗方法
7例患者都接受双侧STN-DBS治疗。手术方法:首先让患者仰卧位,安装立体定向框架,采用3.0T MRI对患者头部进行扫描定位;其次头部经局麻后钻孔,植入脑深部刺激电极(USA)在双侧STN; 然后连接电刺激器,给患者电刺激,来观察患者反应情况,并及时调整刺激参数,控制好电刺激才能达到最佳治疗症状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从而进行持续电刺激; 6 d后通过皮下隧道在锁骨下植入脉冲发生器。
1.3 疗效评定与观察
随访观察7例患者肌张力强度的变化,术后由专人分别进行肌张力障碍评分 (BFMDRS)。评定时间分别术后 1、3、6 个月。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效果,得出各项评分改善率。
2 结 果
7例患者接受双侧STN-DBS治疗后, BFMDRS评分有所改善,其中术后1个月改善率均值为47.3%, 显著优于术前(P<0.05); 术后3个月改善率为70.14%, 显著优于术后1个月(P<0.05); 术后6个月改善率为79.71%, 显著优于术后3个月(P<0.05), 见表1。
表1 STN-DBS治疗肌张力障碍的BFMDRS评分改善率 %
3 讨 论
国内外研究[1-2]表明,患者通过GPi-DBS治疗后,BFMDRS 运动、功能评分改善率分别为34%~80%、36%~48%, 疗效比较明显。但在长期临床实践过程中,作者发现3个缺点: ① 少数局灶型肌张力障碍患者经过GPi-DBS治疗后,运动迟缓加深; ② GPi-DBS调整刺激参数要求高,使得刺激器负荷过重而寿命变短,一旦出现老化、停电就会造成患者症状突然复发,使病情出现恶化等风险; ③ 给肌张力障碍患者做GPi-DBS治疗后,患者症状改善需要时间比较长,往往需要1年以上才有显著的改善。本院采用以STN为理想靶点的STN-DBS治疗各类型肌张力障碍患者,对局灶型疗效也十分显著。本文主要研究7例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均未行DYT-1基因检查。支持GPi-DBS治疗研究者认为,对于DYT-1基因检查阳性的患者采用GPi-DBS治疗有效性更高。但是最新的国内外研究[3-4]结果表明, DBS对DYT-1基因检查不管是阴性患者还是阳性患者,治疗作用有效性都是一样,而且两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TN-DBS与GPi-DBS作用的位置和机制均不相同,其中STN-DBS治疗更加明显,与GPi-DBS进行对比,表现为4个方面的优势: ① 本研究7例患者经过STN-DBS治疗没有出现运动迟缓的症状,包括局灶型也没有出现; ② STN-DBS调整刺激参数要求不高,没有出现停电状况; ③ 从本研究可以发现, STN-DBS 治疗后在临时电刺激阶段,患者的症状就得到了缓解,比GPi-DBS治疗症状改善时间短很多,表明患者对STN-DBS治疗反应更加敏感; ④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3、6个月BFMDRS评分改善率均值分别为47.3%、70.14%、79.71%, 该结果优于GPi-DBS。另外,经过STN-DBS治疗7例肌张力障碍患者, DBS时间越长,症状改善梯度越大;治疗时间越长,患者症状改善率越高。
[1] 张凯, 张建国, 马羽, 等. 丘脑底核电刺激治疗继发性肌张力障碍[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9, 22(12): 711.
[2] 王玉平, 王惠军, 汤晓芙. 肌张力障碍的发病机制[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0, 12(33): 374.
[3] Albanese A, Asmus F, Bhatia K P, et al. EFNS guidelines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rimary dystonias[J]. Eur JNeurol, 2011, 18(1): 5.
[4] Houeto J L, Yelnik J, Bardinet E, et al. Acute deep-brainstimulation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globus pallidus inprimary dystonia: functional mapping of the pallidum[J]. Arch Neurol, 2007, 64(9): 1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