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4-08-31余元华胡光美
余元华, 胡光美, 方 萍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 防保感控处, 湖北 十堰, 442000)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IDA)是学龄前儿童常见的贫血类型,其最为常见的病因为营养不良。IDA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地区和经济条件的不同具有一定相关性。相关研究[1]显示,学龄前儿童IDA的发生率约为19.8%。学龄前儿童处于智力和体格发展的重要时期,营养性IDA容易造成患儿神经系统发育迟滞、体格生长缓慢、免疫能力下降及认知功能障碍。因此,如何有效预防和治疗学龄前儿童贫血的发生成为每位家长和儿科医生共同关注的重点。本研究通过对本市13所幼儿园2 126名学龄前儿童开展一系列IDA相关调查研究,并探讨IDA患病的影响因素,以期进一步为此类儿童制定合理的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本市13所幼儿园学龄前儿童2 126名,其中男1 274名,女852名;年龄3~6岁,平均(4.7±1.1)岁,其中3~4岁1 279名, 5~6岁847名。
1.2 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对2 126名儿童使用自制统一调查问卷了解其一般情况和病史,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喂养方式、饮食习惯、消化系统疾病史和母亲贫血病史等。同时,抽取所有儿童的肘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测,检测项目包括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b)、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及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对以上数据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处理,分析贫血的主要影响因素。
1.3 评价标准
学龄前儿童贫血诊断标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标准:6个月至6岁儿童,Hb<110 g/L[2]。
2 结 果
2.1 IDA单因素分析结果
2126名学龄前儿童中,检测出贫血儿童120例,患病率为5.64%。
单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喂养方式、出生体质量、饮食习惯、母亲孕期贫血史等可能是学龄前儿童IDA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或P<0.01), 见表1。
表1 IDA单因素分析结果
2.2 IDA多因素分析结果
将患有IDA作为1, 未患IDA作为0,以年龄、喂养方式、出生体质量、饮食习惯、母亲孕期贫血史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喂养方式、饮食习惯及母亲孕期贫血史是ID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表2 IDA多因素分析结果
3 讨 论
IDA是人体内储存铁的含量缺乏导致血红素合成减少,从而引发的以血红蛋白含量减少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其特征变化包括MCV减小、低色素改变等[3]。学龄前儿童发生IDA的主要原因包括: ① 饮食习惯或经济原因导致食物中铁含量或可吸收铁含量较低,从而导致人体铁摄入不足; ② 在快速生长发育期,对铁需求量较大,容易出现人体需要的铁大于供应的铁[4-5]; ③ 容易发生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性胃肠炎、钩蛔虫病等,从而导致铁的急性或慢性大量丢失[6-7]; ④ 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均处于完善阶段,在饮食不洁或由其他系统出现感染的情况下,易于发生以腹泻为主的疾病,从而影响小肠正常吸收功能,导致贫血[8-9]。
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学龄前儿童IDA的发生除以上几点原因外,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① 年龄。学龄前儿童处于人体生长发育快速进展期,随着年龄的增大,生长发育的速度也逐渐降低,从而出现年龄越小,贫血症状越易发生的特征[10]。本研究结果显示,3~4岁儿童贫血患病率(7.43%)明显高于5~6岁儿童(2.95%), 且差异明显,符合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11]; ② 喂养方式。婴儿时期,提倡母乳喂养,母乳中营养成分丰富,含铁量高,不易出现贫血[12]。而采用其他方式喂养,含铁量低,且不易消化吸收,较易发生IDA。此外,婴儿时期充足的铁在其后期生长发育也具有重要意义[13]。婴儿出生4个月后,由于生长发育迅速增长,对铁的需求量也迅速增加,单纯的母乳难以满足需要,此时应及时添加辅食,以保证婴儿正常代谢[14]。本研究中,婴儿时期采用母乳喂养的儿童贫血患病率(3.83%)明显低于人工喂养的儿童(6.65%), 表明婴儿时期的喂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贫血的患病率有较为重要的关系。但可能由于多因素影响,或区域性差异,本研究中辅食添加情况的影响不是很明显; ③ 母亲孕期贫血史[15-16]。在胎儿期,胎儿的所有营养都依靠母体的提供。若母亲发生贫血,胎儿的营养也会受到影响,且在之后的哺乳期,也不能充分满足婴儿的营养,进而增加了儿童在学龄前期出现IDA的风险。
综上所述,学龄前儿童IDA的发生主要与年龄、婴儿期喂养方式、儿童饮食习惯及母亲孕期贫血史有关,故早期关注母亲和胎儿的营养状况,婴儿期进行母乳喂养,合理搭配儿童饮食结构等措施可及时、有效预防IDA的发生。
[1] 王瑞英, 谢浩俊. 深圳市学龄前儿童贫血状况和种类调查分析[J]. 中国热带医学, 2012, 12(5): 646.
[2] 赵松华, 兰子尧, 陈桂华, 等. 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及贫血状况调查[J]. 贵阳医学院学报, 2013, 38(1): 35。
[3] Thorisdottir A V, Gunnarsdottir I, Palsson G I, et al. Iron status and developmental scores in 6-year-olds highlights ongoing need to tackle iron deficiency in infants[J]. Acta Paediatr, 2013, 102(9): 914.
[4] 代立平. 1237例儿童贫血的相关因素分析与预防策略[J]. 河北医学, 2013, 19(2): 319.
[5] 王玉丰, 李志霞, 王碧玉, 等. 某地区6岁以下儿童贫血状况分析[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1, 32(21): 2496.
[6] 张洁. 0~6岁儿童缺铁性贫血原因调查分析及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 2013, (23): 69.
[7] 韩宇, 张彩凤.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缺铁性贫血的关系[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7, 22(18): 1409.
[8] 王腊梅, 周红彬. 3~6岁缺铁性贫血患儿免疫功能变化研究[J]. 西南军医, 2004, 6(4): 9.
[9] 宁珂, 李晖. 益生菌对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儿童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 广西医学, 2012, 34(8): 1002.
[10] Angulo-Barroso R M, Peirano P, Algarin C, et al. Motor activity and intra-individual variability according to sleep-wake states in preschool-aged children with iron-deficiency anemia in infancy[J]. Early Hum Dev, 2013, 89(12): 1025.
[11] 程进, 魏锁, 王君, 等. 2~5岁儿童贫血状况及其与生长发育的关系[J]. 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14): 3539.
[12] 刘萍, 王艳, 于萍, 等. 喂养观念和态度对母乳喂养的影响分析[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1, 21(15): 1915.
[13] 王月娇, 吴芹, 杨丽琛, 等. 预防性铁补充对母乳喂养婴儿铁营养状况的影响[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2, 46(4): 299.
[14] 柯宗明. 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参数在轻型β地贫与缺铁贫鉴别临床研究[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15): 165.
[15] 陈丽阳. 孕妇缺铁性贫血现状分析[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 10(2): 135.
[16] 董毅, 刘蕾, 朱太岗, 等. 血清铁蛋白检测在贫血性疾病中的临床价值[J]. 中华全科医学, 2010, 8(4): 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