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一体式”除菌吸氧管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的探讨
2014-08-31蒋伟荣闫君艳
刘 敏, 蒋伟荣, 闫君艳
(中国医科大学四平医院, 1. 门诊部; 2. 急诊科, 吉林 四平, 136000)
氧气吸入方法是急诊科抢救患者时最基本的一项措施,目前绝大多数医院仍然采用集中管道供氧与传统的氧气湿化装置、普通的一次性吸氧管连接吸氧。但由于整个管道是处于完全封闭状态,无法清洗和消毒,管道内会残存大量粉尘和细菌[1],加上氧疗中湿化液、湿化瓶的储存、更换等环节,有带来二次污染的可能。本研究在急诊患者吸氧治疗中应用“一体式”除菌吸氧管,并比普通式吸氧系统比较预后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情况,旨在为医院急诊患者吸氧方案提供参考意见,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60例患者中,男146例、女114例,年龄38~79岁,平均57岁,均为急性心梗患者,并排除已存在呼吸系统感染的病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130例,2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传统的氧气湿化装置,连接普通一次性吸氧管,湿化液使用无菌注射用水,湿化瓶每24 h更换,用含氯消毒剂(500 mg/L)消毒,无菌用水冲洗晾干待用。观察组采用“一体式”除菌吸氧管,由一次性使用吸氧管路和湿化装置(带湿化液)组成,进气及出气端口均配置高精度除菌过滤器。分别准确记录2组患者吸氧时间。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对每组使用中的湿化液在使用时间达6、12、18、24 h连续4次监测,同时监测48 h患者下呼吸道感染情况。采样方法:按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2010。下呼吸道感染评定标准:按照卫生部2010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追踪至院内转诊48 h后的医院感染确诊。
1.4 统计学处理
观察后得到的数据使用SPSS 14.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对使用不同吸氧管的2组患者湿化液细菌污染情况、下呼吸道感染情况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χ2检验和t检验。
2 结 果
2.1 2组患者湿化液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湿化液细菌培养结果在各个时间点均为阴性,而对照组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细菌培养阳性的例数也逐渐增加,湿化液培养6 h后出现3例, 24 h后出现41例,在130例患者的湿化液中共出现71例细菌培养阳性结果,阳性比例为54.61%。由此说明,“一体式”除菌吸氧管可有效抑制患者湿化液的细菌。见表1。
表1 2组患者各时间段湿化液细菌培养阳性结果比较 例
2.2 2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吸氧48 h后均未发生呼吸道感染,而对照组中130例患者中, 48 h后有8例患者出现了呼吸道感染,感染比例为6.15%。由此说明,“一体式”除菌吸氧管能有效降低患者的下呼吸道感染率。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湿化液无细菌生长,对照组湿化液的细菌培养中,随湿化瓶连续使用时间的延长阳性率也逐渐上升。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湿化液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0和54.61%;
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率分别为0和6.15%, 观察组湿化液的细菌污染率、下呼吸道感染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究其原因,传统的湿化装置在使用过程中,更换、消毒、储存等诸多环节可带来二次污染,何静玲[2]针对临床上获得性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痰液中的病原菌与湿化液中的污染菌存在高度一致性,这说明患者呼吸道感染与湿化液中的污染菌有着直接关系,氧气湿化瓶污染可能导致下呼吸道感染[3],吸氧环节污染最终会引发医院感染[4]。而本研究中的湿化装置及吸氧管路均是一次性使用,并且在进气和出气的端口设计了高精度的除菌过滤器,可有效控制氧气和供氧通道携带的微粒与细菌污染,以及患者呼出或空气传播的细菌经过管道上行进入湿化装置造成的逆行污染,因此防止了由于湿化液误入患者呼吸道造成的医院内感染。本研究证明,“一体式”除菌吸氧管在氧疗过程中,可显著降低患者呼吸道内感染风险,降低医院感染率,提高了医疗安全,因此建议有条件的医院尽量采用“一体式”除菌吸氧管,对于不具备条件的医院,则应该严格加强氧疗过程各环节的无菌技术操作和医院感染管理。
[1]杨凯平, 陈秀荣, 乔翠英, 等. 一次性双腔除菌吸氧管的临床应用[J]. 护理学杂志, 2007, 22(9): 8.
[2]何静玲. 1 000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结果分析[J]. 医师进修杂志, 2005, 28(2): 45.
[3]姚玉娟, 刘月仙. 湿化瓶系统引起医院感染的常见原因和预防措施[J]. 护理研究, 2006, 20(8A): 1987.
[4]唐晶. 扶舒清应用于临床雾化吸入患者的护理[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3):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