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画卷中的隐士之心
2014-08-30张晓莉
张晓莉
文革时期的“隐士”
加莱亚诺曾说过,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向我们灌输艺术和政治割裂的思想。这种割裂让我们相信,理智和心灵各行其是,让我们相信,政治和艺术不是相互依存的。纵观古今中外的艺术史料,似乎的确是这样。但凡与政治擦边的艺术家鲜有大成者。就国内而言,历代名画名帖多是纵情山野之作,一些原本才华横溢的大家一旦醉心权术,其艺术的灵性也就殆尽了。特别a是在“跃进”、“文革”这样特殊的历史时期中,红色题材的作品多如牛毛,但难以产生传世的艺术。而最终艺术没有“断代”,这要感谢在癫狂年代中坚持为艺术而艺术的大家们,中国美院的吕洪仁教授就是其一。
吕洪仁出生在浙江嵊县。1947年考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国美术学院),那时候的国立艺专师资阵容十分雄厚,油画有林风眠、吴大羽、方干民、关良、倪贻德等教授,国画有潘天寿、顾坤伯、庞薰琴、高冠华等教授,后来还有从解放区来的莫朴、彦涵、金浪等教授。吕霞光、周碧初当初教1947年进校班级的素描,关良教油画,创作指导是彦涵、张怀仁。名师出高徒,吕洪仁就成了班里的业务尖子,当时学校大报墙上经常有他的作品。在校期间的学习经历,对他一生的艺术都产生了深远影响。1952年7月,吕洪仁从绘画系毕业,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艺术院校培养的第一批艺术创作人才。毕业后留校从事艺术教育工作,长时间活跃在油画专业、学术的前沿。
在吕洪仁身处的特殊的时代里,政治是不可逃避的主题,脱离政治就意味着放弃艺术。在政治和艺术的交集里,有的人狂热了,作品便失去了灵魂。吕洪仁如同一个隐士,始终以旁观者的心境记录着生活和革命,政治在他面前只是一种存在的形式,艺术才使他保持着感性和睿智,于是他的画活了,感人了,传世了。
翻开他的当时的一些作品,尽管红色题材也是最常见的场面,但在彩旗飘飘的宏大背后,还能品味出革命忠诚之外的人性——喜、怒、哀、乐……而这正是平常红色题材作品所欠缺的。在吕洪仁的画里,有热心革命的人物画像,但他似乎更愿意体现这些人背后熟悉的人性,在狂热社会和本初人性相交汇中,体验人性化的元素杂糅在内心深处的审美。
他的代表作之一《欢迎铁军》,在一片大气背后,能惊喜地发现画中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渴望、期盼、景仰、寄托、虔诚、焦急等等。吕洪仁总是故意一般在鸿篇的背后积蓄着一些耐人寻味的情感。这种表达既在主流思潮的脉动之中,又始终恪守着艺术传达本初人性的准则,他用这种手法巧妙地避免了政治题材的假、大、空。此作品与同期黎冰鸿院长《南昌起义》一同被八一南昌纪念馆收藏。
中西结合的油画技巧
解放后的50年代,向前苏联学习的热情高涨,文艺界也不例外。无论是戏剧、音乐、芭蕾还是油画,都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一面请前苏联专家来华指导,一面派留学生出去学习。1952年刘开渠院长访苏回来,带回莫斯科美术中学的学生素描习作,掀起美院师生对前苏联美术教学的兴趣。接着又有许多前苏联美术展和报刊书籍介绍俄罗斯的美术,前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来华办油画训练班,这些都对中国油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吕洪仁的画风也因此发生了改变。
油画本始于西方,要使东方人领悟西方油画的技巧,其实并不简单。“解放初期中国的油画教学基本上是用色彩画素描,老师让学生用土红、朱红、白、群青、赭石五种颜色画人的肤色、背景与衣服,头发就基本上没有分色相,用色也仅仅用一种色画出浓淡而已,而不是用色彩来塑造对象。”吕洪仁说。因此有人称那时的油画为“土油画”。善于思考的吕洪仁刻苦钻研,将从前苏联学到的理论和实践将结合,很快就掌握西方油画的运用技巧。到了50年代后期,他的油画已经从“土”变“洋”,开始重视油画中的色彩,以色造型。
除此之外,他还将自己的生活经历融入到油画中,深入农村,深入渔区,深入少数民族生活,表现地道的“陕北老汉”、“黎族姑娘”等朴素的中国劳动人民的形象,使他的作品彰显出东方情调,以使“洋油画”又再次过渡到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情调的油画作品。
1958年他画的《美院养猪场》,以果断的色彩,肯定的笔触,寥寥几块色彩把阴天下的茅草屋及环境气氛表现得十分出色。60年代后他的绘画功力更加炉火纯青,《图书馆一角》、《镇江码头》、《小街》等作品,更以浓郁的色彩,流动的笔触,使画面明快而又沉着,多变而又和谐,充分发挥油画材质的美和色彩语言的表达。
沿着现实主义道路,吕洪仁重视自然,重视生活,善于从自然生活中发现美和创造美。通过对真实生活的体验,眼、手和心灵相配合,创造出一批批有特色的作品。他参加创作的连环画《祝福》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他对鲁迅小说中祥林嫂生活的熟悉和了解,而他的家乡嵊县也与绍兴相邻,对鲁迅小说中所描写的生活和自然环境十分熟悉,因此他在《祝福》创作中可谓得心应手,《祝福》连环画也多次再版,一直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反差美的海景画
吕洪仁在绘画生涯里,绘画风格独数一帜,既有苏派的写实,又有国画的意境。他的绘画艺术有三个特点:第一点是坚持面向生活,深入生活。在他眼中,生活不是一笔草草和游戏娱乐的,而是时代的大生活,是艺术创作的过度。他的创作从生活中获得滋养,有着强烈的时代激情。第二点是重视造型规律,重视基本功,现已87岁高龄的他仍坚持创作。第三点是创作坚持朴实,不造作、不强求,自然而不雕琢,平淡而生气别出。
晚年的吕洪仁已经不必再为了政治而艺术,他可以更加自由的描绘心中所想。近年来,他选择了以海景写生为主的风景画,形成了中西方融合的风格。从透视上看,西画注重聚点透视,一物一景构成一个整体。而国画注重散点透视,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在他的作品中,海洋是一个整体,远处的山峦,浮动的云彩,近处的礁石,停泊的船只也构建一个独立的世界,从而具有聚点和散点两种透视效果。形体上,他画得栩栩如生,天是天,海是海,远帆是远帆,船只是船只,几乎都是真实再现,细腻婉转。然而,天在云海的衬托下却多了虚无缥缈,海水在色泽深浅之中却多了虚无灵幻,更有远帆的迷离,船只的荡漾,浸染了一层神秘的韵味。
“怀远以开神道之想,感寂以照灵明之应”,吕洪仁笔下的海景空廓遥远,千帆远去,鸿雁南飞,有着一种时间的苍茫,一种人世的苍茫。而船只的远行,归来的停泊均在千浪拍岸之中,犹如生活在层层境遇中,不知不觉地浸染了心灵的归遁,对安然的渴望。吕洪仁如同是个解甲归田的大师,逃脱了过往的束缚,作山川大泽、落日长河的自由之画。境界之外,色彩自如,他打破了油画中所谓的明亮、反光、对比等诸多要素,形成了一种不和谐的美,而这种不和谐的美在大的和谐之中,具有反差的艺术美。
从红色题材的独树一帜到让西洋油画的色彩纷呈,吕洪仁都表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隐士之心。他的作品中,我们领略到了逍遥观沧海的洒脱和随意。
除了油画,他还善于水彩、水粉、连环画、漫画、插图等等。这些作品中都体现出他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并把这些理念贯彻在教学中和他撰写的技法书中。作为美院的教授,他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为美术教学作出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