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常态课下渗透审美意识教育的思考

2014-08-30张年红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39期
关键词:思考

张年红

摘要:本文简要阐述了审美教育的含义、对学生进行审美意识教育的意义,着重阐述高中历史常态课下渗透审美意识教育的思考。

关键词:历史常态课;审美意识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272-02

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培养使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1]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也说得很清楚:“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不仅如此,审美教育也是优化非智力因素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高尚的学习动机、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高尚的情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2]中学历史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审美教育的素材。若“汉魏之文苑、晋之清谈、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都雅之人物、事迹,无不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元素。”[3]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审美教育的大宝库。因此,我们中学历史教师有必要而且也有可能在常态课教学中渗透审美意识教育。笔者在常态课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渗透审美意识教育。

一、常态课中注意渲染气氛,引发学生审美期待,激发学生审美兴趣

美的事物往往能引起审美主体强烈的审美愉悦,而历史教师精彩的导语设计、语言描述、历史教材中丰富多彩的文学、美术等素材的欣赏都能激发学生获得审美愉悦的心理期待。这种审美的心理期待正是教师实施教学激发、培养审美情趣的最佳时机。笔者在常态课中尝试着用生动感人的语言创设一种审美情境,这种情境会使审美主体处于情感感染之中,以情动情,引起共鸣,又使他们在和谐愉悦中得到陶冶,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如:我在介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聆听2004年CCTV《感动中国》的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再与学生一起观察“袁隆平在田间从事水稻研究工作”的照片,这样既可以使学生领略到语言的无限魅力,让学生细细品味,感受语言美,同时袁隆平乐于奉献、献身科学的美好形象也就深深地映入学生的脑海之中。

二、常态课中借助历史教材中的素材探寻审美基点,注意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想象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人们在外在对象和事物的刺激下,在头脑中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精神活动过程。[4]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审美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又跨越时空的思维活动。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知识离学生相对遥远,他们缺乏体验和感受,这就更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力,而发挥想象力需要一定的基点。我们现行的中学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文物、人物、场景、古迹等插图,而且附有一定的说明和注释。这些就是我们历史教师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基点。如我在介绍中国元明清时期的文人画的时候,我与学生一起欣赏教材中王冕的《墨梅图》,我们感受到的不是笔墨,不是色彩,更不是技巧,而是一种韵致,是一种无法用文字语言表述的韵致。只要我们在常态课教学中有目的、有侧重点地引导学生去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启发学生联想和跨越时空限制进行想象,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去认识、理解历史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培养美感,长此以往,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将水到渠成。

三、常态课中借助多媒体技术,拓宽审美意识教育的途径,多渠道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

历史教材中的各种插图素材固然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重要桥梁,但我们历史教师提升学生审美意识的途径不仅仅局限于此。我们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拓宽审美意识教育的途径,充分利用音乐资料、影视资料等渠道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我们在常态课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丰富的影视资料创设情境,为学生再创历史画卷,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尽量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音乐可以通过人的审美感知,调节情感,引起共鸣。我们在常态课中适当地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让学生的情感随着音乐的情感而起伏变化。如我在介绍浪漫主义音乐时,尝试着播放一首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在学生欣赏完音乐后,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更多地感受了贝多芬与厄运进行搏斗的非凡勇气,学生在这种审美愉悦中得到情感的共鸣甚至人格的升华。不仅如此,我在常态课教学过程中还借助于丰富多彩的影视素材为学生营造一个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景,再现历史场面,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如我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时,就播放了电影《甲午风云》中邓世昌等官兵奋勇杀敌,壮烈殉国的镜头。这样学生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从而提升审美意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的源泉,美育的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人们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挚,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自己的美的品质。”[5]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在于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于“服务人生”,我们历史教师如果在常态课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我想这也算是实现“服务人生”的目标吧。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元培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95-196.

[2]蒋孔阳,朱立元.美学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37.

[3]湖南教育编辑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概述[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38.

猜你喜欢

思考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对于少儿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