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
2014-08-30陆艺
陆艺
摘要:人的主体性研究正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我国教育工作者也明确提出了教育要着眼于学生主体性培养的目标。由于传统教学观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挥存在一些障碍:教师过分主导;教师忽视必要的引导;部分学生主体性膨胀,部分学生主体性被边缘化。因此,要通过加强教学方式改革,构建主体性课堂;引导学生学习,鼓励积极主动参与;因材施教针对性地进行引导等方式综合提高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主体性;发挥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211-02
人的主体性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需要多方面的人才,学习化社会已经到来,“人的主体性”研究正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我国教育工作者日益重视“学生主体性”的研究,并明确提出“教育要着眼于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当下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和核心内容,也是衡量课程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价值标准。现代教育应该培养有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并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人类主动建构自身的行为,它通过知识对学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1]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课堂中教师往往是灌输式的教学,常常忽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因此,现代教育更需要在课堂中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一、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挥的障碍
1.教师过分主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失去主体性。新课改的推行,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运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与活动。每节课都有其固定的教学目标,部分教师对于如何驾驭课堂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还缺乏经验与方法,结果往往会是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表面上看学生动脑、动口又动手,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但实际上学生仍然是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没有真正意义上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教师忽视必要的引导,学生在无所适从中迷失主体性。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地思考问题、与同伴讨论交流、积极主动发言表达观点、勤于动手练习,从各个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有些教师对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理解有失偏颇,认为在课堂中教师讲得越少越好,甚至放弃了话语权,对学生的发言不指导、不纠正、不总结,一节课下来学生没有掌握该掌握的知识点,感到无所适从,课堂效率低下,这种“放养式”的教学模式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走向,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3.部分学生主体性膨胀,部分学生主体性被边缘化。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由于知识的积累、接受、掌握程度等因素的不同,学业较优秀学生在课堂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实践,在课堂中找准自己的角色和位置,表现出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但也有部分学生,因为成绩不够好或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等因素,加之得不到教师较多的关注,缺乏自信,在课堂中没有足够的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身在课堂中,但实际上是课堂的局外人,自主性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策略
针对课堂中存在的阻碍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因素,提出以下对应的策略。
1.加强教学方式改革,构建主体性课堂。(1)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亲其师,信其道”,主体性课堂的构建需要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改变过去满堂灌、满堂问、教师一人说了算的课堂局面,师生地位平等。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仔细观察,了解学生的心态和需要,课后多与学生交流,征求学生的意见,不断改进教学。(2)营造激励性教学环境。激励性教学环境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在这样的学习环境里,学生不会担心自己提的问题因幼稚被嘲笑或者训斥,从心理上更加敢于表达自己,有安全感;课堂中教学内容和活动根据学生实际设置,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中心,有主体感;鼓励小组合作,在互助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提高学习效率,有兴奋感;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观点被肯定、接受和表扬,有成就感。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3)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活动,培养创造性品质。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性品质,首先要设计好课前导语,善于把学生的兴趣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变换出形式多样的导语,如启迪式导语、生活情境导语、悬念式导语等,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此外,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心理发展特点设计好活动的内容、形式等,并根据认知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巧妙设置学习障碍,给学生表达自己、展示自己的舞台,培养创造性品质。
2.引导学生学习,鼓励积极主动参与。(1)增强主动性,做时间的主人。每节课都有其教学目标,教师要在45分钟的课堂中完成目标,达到教学效果。学生要在45分钟的课堂中掌握知识,达到学习效果。在学校里很多孩子都是被动地接受学校、教师的安排和任务,很少有学生能够自主地运用时间。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成功人士都是那些主体能力较强,能够高效地运用时间的人,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教导学生学会做时间的主人,学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全方面地发展能力与素养。(2)学会合作,积极参与。《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困难,如果有同伴的帮助、一起克服就会愉快很多。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互助合作、交流分享的机会,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各组组内成员不仅要自己掌握好课堂知识,而且要关注和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获得成功,以小组成绩作为比较的标准消除了个人与个人竞争的恐惧感,更多地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实践中来,丰富了教学活动,也为主体性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动力。
3.因材施教,培养主体能力。(1)创造平等的氛围,平等、良好的学校氛围,有助于学生归属感、认同感的养成。在学校里学生受到的待遇、在班级中得到表扬的次数、在课堂中获得的发言机会等对于孩子的内心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关注性格开朗、学业成绩较好学生的同时,也要关注主体能力不强、主体性没有很好发挥的学生,帮助他们找到原因、解决问题,多给他们一些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找到自信,不断提高能力。(2)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性引导,培养学生主体能力的重要前提是发挥学生主体性。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培养其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对于主体性膨胀的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在课堂中热爱发言也要善于倾听,敢于表现自我也要给其他同学表现的机会。那些主体性被边缘化的孩子常常表现为胆子小、反应慢、不善于表达,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鼓励,鼓励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学着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要害怕说错,大家都会帮你,让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教师还要善于发现他们的进步,哪怕很小也要点名表扬,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有助于其主体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余欣欣,李山.论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
[2]王瑞峰.课程实施中的学生主体性及其发展研究——生命实践教育学视角[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