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同型半胱胺酸水平检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临床诊断价值
2014-08-30宋丽艳唐甲凡翟万庆
宋丽艳, 唐甲凡, 周 亦, 翟万庆
(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江苏 太仓, 215400)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具有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等特点,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其发病突然,若不及时进行治疗,梗死区可迅速扩大,同时并发许多并发症,预后往往较差。血浆同型半胱胺酸(Hcy)通过损伤内皮细胞,促使脂质过氧化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增高血液凝固性,以引发脑血管疾病并使之加重[1]。此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被认为是血栓性疾病及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2]。郑悦等[3]研究发现,即使进行积极的治疗,仍有很多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且血浆Hcy水平可能与后遗症的严重程度具有一定关联。本研究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Hcy水平进行检测,以期进一步明确Hcy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78例,所有患者均经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确诊,其中男45例,女33例,年龄48~75岁,平均(62.4±6.6)岁。根据入院时的Hcy水平中位数值,将患者分为高Hcy组和低Hcy组,其中高Hcy组38例,男24例,女14例,年龄48~73岁,平均(63.3±7.8)岁;低Hcy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51~75岁,平均(61.0±6.2)岁。同时选取本院同期收治的35例急性脑梗死伴Hcy水平正常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49~74岁,平均(61.8±7.5)岁。3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比性良好。
1.2 方法
3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高、低Hcy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维生素B12, 500 g/d。
入院后第1天及治疗第21天,分别采集3组3 mL空腹静脉血,并置于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抗凝血管中进行血浆分离。采用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对3组Hcy水平进行检测,具体操作根据试剂盒(德国IBL公司)相应说明书进行,且每份标本测量3次,最终结果以3次测量平均值为准。
1.3 观察指标
入院第1天及治疗第21天,记录3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观察Hcy水平的变化;治疗21 d后,比较高Hcy组与低Hcy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1.4 疗效评定
根据第五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中制定的相关标准[4],进行脑梗死预后评定:生活能力0~Ⅰ级,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为基本痊愈;生活能力Ⅰ~Ⅲ级,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为显著好转,减少18%~45%为好转,增加或减少1%~17%为无变化,增加>18%为恶化或死亡。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著好转+好转)/例数]×100%。
根据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分越高,表明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5]。根据巴氏量表(BI)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评分越高,表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越强。
2 结 果
2.1 血浆Hcy水平变化情况
治疗第21天,高、低Hcy组Hcy水平较第1天明显降低(P<0.01);入院第1天及治疗第21天,高、低Hcy组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高Hcy组亦明显高于低Hcy组(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3组患者血浆Hcy水平变化情况 mol/L
2.2 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
治疗第21天,3组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而BI评分明显升高(P<0.01); 入院第1天及治疗第21天,高、低Hcy组NI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B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高Hcy组入院第1天及治疗第21天NIHSS评分显著高于低Hcy组,而BI评分显著低于低Hcy组(P<0.01)。见表2。
2.3 临床疗效
治疗21 d后,低Hcy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高Hcy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2 3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 分
表3 高、低Hcy组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 论
近年来,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极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其中约80%为脑梗死。脑梗死是由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局部脑组织缺血性软化或坏死,主要由血液成分、血管壁病变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发病急、头晕、头痛、耳鸣、半身不遂等[6]。其诊治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因、发病时间、临床分型等综合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尤其在急性及超急性期。除常规治疗外,若能有效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致病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也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有研究[7]已经证实, 40%左右的脑血管疾病与Hcy有关。Hcy在蛋氨酸代谢过程中产生,是一种含硫氨基酸,其代谢途径主要包括重甲基化和转硫2条途径。前者Hcy通过VitB12蛋氨酸合成酶的催化,与5-甲基四氢叶酸的甲基结合为蛋氨酸,同时也可通过甜菜碱-Hcy甲基转移酶的作用,与甜菜碱的甲基结合为蛋氨酸;后者合成半胱氨酸则需借助VitB12中的胱硫醚酶与胱硫醚-B-合成酶。在此过程中,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与胱硫醚-B-合成酶的基因突变可降低酶活性,是诱发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主要原因之一[8]。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被认为是引发血栓性疾病及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亦是脑梗死的独立致病因素[9]。郑兵等[10]认为,血浆Hcy水平的升高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加剧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与破裂,从而导致缺血组织的氧化应激程度及炎性反应大大增强。Gorgone等[11]指出,血浆Hcy水平的高低与外周血管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且当血浆Hcy水平升高时,外周血管和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也相应增加。年龄、性别、营养、遗传、药物等因素均可影响血浆Hcy的水平,其中营养因素主要与维生素B12、叶酸等与蛋氨酸代谢密切相关的辅助因子缺乏有关[12]。若食物中缺少维生素B12、叶酸等营养因素,则会干扰Hcy代谢,阻止胱氨酸或甲硫氨酸的形成,从而导致Hcy水平升高,而及时补充上述维生素可有效降低Hcy水平[13]。
本研究通过采用NIHSS及BI评分量表来评估Hcy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入院第1天及治疗第21天,高、低Hcy组NI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B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急性脑梗死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比正常Hcy水平者明显严重,且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更差。治疗第21天, 3组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而BI评分明显升高;高Hcy组入院第1天及治疗第21天NIHSS评分显著高于低Hcy组,而BI评分显著低于低Hcy组,表明采用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及降低Hcy水平治疗可有效缓解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预后,且改善程度依次为: Hcy水平正常者>低Hcy水平者>高Hcy水平者。此外,经过21 d治疗后,高、低Hcy组均未发现死亡病例,且低Hcy组总有效率优于高Hcy组,可见低Hcy水平者的预后情况优于高Hcy水平者。
综上所述,血浆Hcy水平越高,患者预后越差[14],而检测Hcy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患者的预后。因此,及时采用补充维生素等降低Hcy水平的治疗可有效缓解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
能缺损,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预后。
[1]Men X, Li J, Zhang B, et al. Homocysteine and C-reactive protein associated with progression and prognosis of intracranial 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J]. PLoS One, 2013, 8(9): e73030.
[2]Park S Y, An S A, Lee H B, et al. Different impact of hyperhomocysteinemia on cerebral small vessel ischemia and cervico-cerebral atherosclerosisin non-stroke individuals[J]. Thromb Res, 2013, 131(1): e12.
[3]郑悦, 尹琳, 殷卓琳, 等. 青年脑卒中268例病因分析[J].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 2011, 5(2): 116.
[4]陈伟群, 王新德. 全国第五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纪要[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0, 33(4): 252.
[5]André C. The NIH Stroke Scale is unreliable in untrained hands[J]. J Stroke Cerebrovasc Dis, 2002, 11(1): 43.
[6]Bembenek J P, Czonkowska A. Venous thromboembolism prophylactic methods in acute stroke patients-current state of knowledge[J]. Neurol Neurochir Pol, 2013, 47(6): 564.
[7]Martí-Carvajal A J, Solà I, Lathyris D, et al. Homocysteine-lowering interventions for preventing cardiovascular events[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3, 1: CD006612.
[8]杨萍华, 孙镒, 朱立菁, 等.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其干预治疗探讨[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9, 26(3): 303.
[9]Banecka-Majkutewicz Z, Sawua W, Kadziński L, et al. Homocysteine, heat shock proteins, genistein and vitamins in ischemic stroke-pathogenic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J]. Acta Biochim Pol, 2012, 59(4): 495.
[10]郑兵. 同型半胱氨酸与短暂脑缺血发作的关系研究[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0, 31(8): 867.
[11]Gorgone G, Ursini F, Altamura C, et al. Hyperhomocysteinemia,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C677T MTHFR gene polymorphism: a correlation study in patients with cognitive impairment[J]. Atherosclerosis, 2009, 206(1): 309.
[12]Ji Y, Tan S, Xu Y, et al. Vitamin B supplementation, homocysteine levels, and the risk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 meta-analysis[J]. Neurology, 2013, 81(15): 1298.
[13]Vitatops Trial study Group. B vitamins in patients with recent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or stroke in the VITAmins TO Prevent Stroke (VITATOPS) trial: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arallel, placebocontrolledtrial[J]. Lancet Neurol, 2010, 9(9): 855.
[14]颜京瑞.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意义[J]. 中国临床研究, 2011, 24(9): 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