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尿酸、高敏C反应蛋白及脂蛋白(a)的关系

2014-08-30张绍刚吴均超符秋宗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年7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脂蛋白尿酸

张绍刚, 吴均超, 符秋宗

(广西壮族自治区浦北县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广西 浦北, 535300)

颈动脉粥样硬化(AS)是全身动脉硬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1]表明,血清尿酸(SU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脂蛋白(LP)(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存在明显相关性。本研究旨在探讨SUA、hs-CRP、LP(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之间的关系,以更好地揭示三者对脑梗死发生的预示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3月—2012年9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4例,其中男38例,女26例,年龄60~86岁,平均(72.3士5.1)岁。入选患者均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脑梗死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心、肺、肝、肾功能异常,均排除急性脑出血、痛风、肿瘤、炎症免疫系统疾病。

1.2 分组

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将64例患者分为A、B、C组。A组: 17例, IMT正常,IMT<1.0 mm, 年龄61~85岁,平均(70.2±6.1)岁; B组: 20例, IMT增厚, IMT 1.0~1.2 mm, 年龄61~86岁,平均(70.5±6.1)岁; C组: 27例,斑块形成, IMT>1.2 mm, 年龄63~86岁,平均(69.5±5.9)岁。3组间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3 方法

所有患者空腹12 h后,次日清晨抽取肘静脉血6 mL,离心后分离血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SUA、hs-CRP、LP(a)水平。SUA测定采用尿酸酶比色法; hs-CRP测定采用免疫荧光定量测试技术(干化学层析法); LP(a)测定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颈动脉超声检查采用美国PHILIPS公司的iU-22彩色超声仪(探头频率为5-10MHz), 检查患者双侧颈动脉IMT, 在颈总动脉结构显示最清楚处测量管壁IMT, 测量3次,取平均值。

2 结 果

2.1 各组患者SUA、hs-CRP、LP(a)水平比较

各组患者SUA、hs-CRP、LP(a)水平检测结果显示: B、C组SUA、hs-CRP、LP(a)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组SUA、hs-CRP、LP(a)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5)。见表1。

表1 3组患者SUA、hs-CRP、LP(a)水平的比较

2.2 B、C组hs-CRP、LP(a)和SUA浓度的相关性分析

由表2可见,SUA与hs-CRP、LP(a)呈显著正相关(P<0.05); hs-CRP与LP(a)呈显著正相关(P<0.05)。

表2 B、C组hs-CRP、LP(a)和SUA浓度的相关性分析

3 讨 论

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理基础为动脉粥样硬化,在此过程中,颈动脉为最容易发生病变的大血管。动脉硬化的主要特征为斑块形成,其可以明确反映出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研究[2]表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最常见病因在颈动脉颅外段,而不在颅内。形成的颈动脉斑块可以凸入管腔。斑块内富含脂质,管壁压力增大容易导致粥样斑块发生破裂,脂质和胶原纤维暴露,进而激活血小板,启动凝血系统形成血栓。当斑块发生溃疡、出血、脱落时,也会导致脑梗死的发生[3]。粥样斑块的形成还会导致动脉管腔的狭窄,导致远端脑血流处于低灌注状态,进而引起血栓形成。研究[4]表明,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为70.9%。目前,比较常用的无创检测周围动脉动脉粥样硬化主要是通过超声测量颈动脉IMT和粥样斑块[5]。颈动脉IMT增厚的早发现及早预防对脑梗死病的预防有积极的意义。

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是高尿酸血症,主要发病机制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 高尿酸血症容易引起血尿酸结晶析出,析出的尿酸结晶沉积于血管壁上,直接损伤血管内膜[6]; ② 在尿酸的代谢过程中会生成氧自由基,氧自由基能通过损伤线粒体和溶酶体功能、促进粒细胞聚集于血管内皮等环节导致粥样硬化的发生[7]; ③ 尿酸水平升高,会导致血小板聚集,促进血小板血栓的形成; ④ 血尿酸水平的增加还可以促进脂质氧化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氧化,对内皮细胞有毒性作用,促进血管平滑肌凋亡,导致血管局部炎症的形成,粥样斑块不稳定性增加[8], 是脑梗死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环节。可见,通过测定尿酸水平可推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发生的风险。高尿酸水平有可能成为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采用超敏感检测技术检测的CRP称为hs-CRP,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hs-CRP水平升高的人群发生急性脑卒中的概率是正常健康人的2倍。肝脏是合成hs-CRP的主要器官,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也可以产生hs-CRP, 产生的hs-CRP与脂蛋白结合后,能进一步激活补体系统,导致大量炎症介质的产生,进而造成血管内膜损伤、不稳定斑块脱落;加重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管腔狭窄以及脑梗死的发生[9-10]。研究[11]表明,人血清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严重程度、预后密切相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反应是斑块破裂和不稳定的重要原因。有学者的研究结果[12-13]显示,在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中, hs-CRP水平升高患者的预后较差; hs-CRP与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密切相关,是脑梗死患者病变程度的指标之一。

研究证实,脂质代谢紊乱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是高脂血症。LP(a)为一种特殊类型的低密度脂蛋白,遗传因素是影响其血浆水平的重要因素。目前,LP(a)与脑血管病的关系为临床研究的热点,有学者[4]的研究表明, LP(a)是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其他血脂水平无相关性,其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 LP(a)的促进血栓形成作用[14]: LP(a)具有与纤溶酶原相似的遗传基因,能与纤溶酶原竞争性地结合纤维蛋白,还可以竞争性地与纤溶酶原受体结合于内皮细胞表面,促进纤溶酶原激活体抑制物l的合成,从而抑制纤溶系统激活,促进血栓形成; ② LP(a)的至动脉硬化作用[15]: LP(a)能与低密度脂蛋白竞争结合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还可以进入内皮细胞,与介质形成复合物并与巨噬细胞膜上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结合,经巨噬细胞吞噬后,转化为泡沫细胞,导致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LP(a)还可以通过促进动脉平滑肌细胞的生长,沉积在动脉壁构成粥样斑块,该过程与颈内、外大中动脉及其大分支粥样损害有关[16]。

本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颈动脉IMT增厚,hs-CRP、LP(a)和SUA水平相应增加,提示hs-CRP、LP(a)和SUA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三者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任意两者呈正相关关系,提示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参与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

[1]卫华, 王拥军, 颜振瀛, 等. 脑血管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01, 4: 107.

[2]欧志红, 郑丽, 梁颖, 等. 颈部粥样斑块硬化的彩超探查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探讨[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4, 20: 146.

[3]Suwanwela N C, Chutinetr A. Risk factors for atherosclerosis of cervicocerebral arteries; intracranial versus extracraninl[J]. neuroepidemiology, 2003, 22: 37.

[4]谢旭芳, 王卫真, 张坤南, 等. 血清脂蛋白(a)和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J].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 2010, 4(4): 16.

[5]Rosa E M Kramer C. Castrol association between coronary artery artery atherosclerosis and the intimar media thickeness of the common carotid artery measured on ultrasonography[J]. Arq Bras Cardiol, 2003, 80: 589.

[6]Kanellis J, Watanabe S, Li J H, et al. Uric acid stimulates 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l produation in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via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nd cyclooxygenase-2 [J]. Hypertension, 2003, 41: 1287.

[7]Leyva F, Anlcer S, Swan J W, et al. Serum uric acid as an index of impaired oxidative metabolism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 [J]. Eur Heart J, 1997, 18: 858.

[8]廖成标, 吴伦宽, 蒋爱忠, 等. 血尿酸与急性冠综合征367例的相关性研究[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 8(6): 77.

[9]Cerrato, Imperiale. Higher Lipoprotein(a) lever in atheothrombotic than lacunar ischemic cerebrovascluar disease[J]. Neurology, 2002, 58: 653.

[10]Scanu A W, Lawn R M, Bergk. Lippoprotein(a) and datherosclerosis[J]. Ann Inter Med, 1991, 115: 209.

[11]李晨阳, 贾建平. 血清脂蛋白(a)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含量的变化[J]. 卒中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9: 79.

[12]Mitra B, Panja M. 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a novel biochemical markers and its role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J]. J Assoc Physicians India, 2005, 53(6):25.

[13]Makita S, Nakamura M, Hiramori K. The association of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with carotid intima-media complex thickness and plaque formation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J]. Stroke, 2005, 36(10): 2138.

[14]DiNapoli M, Papa F. Clinical use of C-reactive protein for prognostic stratification in ischemic stroke: has the time come for including it in the patient risk profile[J]. Stroke, 2003, 34(2): 375.

[15]Pence S, Yilmaz G, Yilmaz N, et al. Determination of plasma fibronectin and serum C-reactive protein in patients with cerebrovascular events[J]. Int J Clin Pract, 2003, 57(2): 91.

[16]Sakurai S, Kitamura A, Cui R, et al. Relationships of soluble E-selectin and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with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Japanese men[J]. J Atheroscler Thromb, 2009, 16(4): 339.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脂蛋白尿酸
喝茶能降尿酸吗?
芒果苷元对尿酸性肾病大鼠尿酸排泄指标的影响
尿酸真的能杀死泰国足疗小鱼吗
降尿酸——我是不是吃了假药?
非配套脂蛋白试剂的使用性能验证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超声扫描心脑血管治疗仪治疗急性脑血管病50例
高密度脂蛋白与2型糖尿病发生的研究进展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对泡沫细胞形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