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现状的高校教育职能转变分析
2014-08-30赵秀兰
赵秀兰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市场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以致高校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与推进时期,教育教学逐步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模式,高等教育职能的定位也正在发生转变。本文拟就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结合高等教育教学相关理论,探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职能转变的方向与对策。
关键词:就业现状;高校教育;职能转变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由于我国宏观就业形势面临经济放缓、就业总量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矛盾突出的三重压力,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用人需求呈下降趋势。据统计,2013年全国有近700万的高校应届毕业生,而2月初统计的近500家用人单位显示:2013年的计划招聘岗位较2012年招聘岗位数量下降约为15%。截至9月底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校园招聘岗位、招聘企业仅为2012年的80%[1]。校园招聘需求明显缩水,传统行业的人才已接近饱和,而新兴产业第三产业的人才需求最为迫切。然而,许多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存在挑剔心理,对服务、销售行业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受主客观原因的影响,造成就业率下降。
1999年开始,我国开始实施大规模的高校扩招政策[2],这也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逐渐困难的诱因之一。扩招以来,高校教育也逐渐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首先,由于名额的增加,高校录取学生的标准有所下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的质量;其次,高校的师资力量有限,师生比小于国家规定标准,导致学生受教育的水平下降,教学质量下滑;最后,部分高校教育脱离社会实际,对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课程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方案滞后,教学内容传统老旧,缺乏新元素。这些问题的存在,客观上导致了毕业生就业困难和就业率的下降。
二、高校教育职能转变与就业定位当前社会充满竞争与变化,“信息化”作为当今时代的代名词,表明了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是时代特色,要顺应社会发展,就必须摈弃陈旧的观念,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熏陶,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而学生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最直接的来源就是高校教育,高校教育职能也应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培养更加适应当前知识经济时代激烈竞争的人才。
随着20世纪90年代“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3],高校教育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提高,逐步衍生出高校教育的三大职能,即:“培养人才、发展科技以及服务社会[4]”。首先是人才培养方向的转变,即由简单的传授书面知识转变为培养具有认知能力、勤于做事、有团体意识和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复合型人才;其次是科研目的与科研用途的转变,科研目的由以传统的纯学术研究为目的转变为以获取新知识取得新成果为目的的应用型研究,科研用途由学术研究转变为直接生产力;最后是社会服务职能的转变,社会服务由以间接服务为主转变为直接与间接服务并重的服务职能。高校教育在发挥其职能作用的同时,也要辩证地看待三大职能之间的关系。
当今社会不仅注重全面发展,也注重发展教育的独特性和创新性。高校学生应该明确自身的职能发展目标,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估,正确看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同时,高校教师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怎样做到合理定位,怎样让学生在学习中做到合理定位,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在后期的职业生涯中选择适合的职业道路,这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传授知识的源泉。”可见教师是教育力量中最活跃的因素,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习惯。所以,高校教育机构对教师的要求不仅是专业知识精湛,对教学技巧、人品素质、思想觉悟的要求也要达到一定程度。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同,合理的角色转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应从授业者转变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引导、指导、疏导的学习指导者,从知识的传声筒成为学生创造性潜能的开发者,不断学习进步,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大学生就业难已不再是个人问题,而逐渐上升为社会问题。是先就业还是先择业?这是当前毕业生面临的一个较难的选择。大部分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先就业,先解决生存问题,并且积累一定
的社会经验,有相对的人脉关系和技能后,再选择喜欢的职业。大学生是社会大众成员之一,想要体现自己的价值,就得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社会中的各种竞争力。自身综合实力是决定竞争力的关键,而教育则是培养综合能力的直接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技巧、教育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应对策略第一,在高等教育定位方面,需探索从“大众化教育”中寻求“精英教育”。从“精英教育”到“高等教育”也就意味着教育界整体定位发生转变[5]。大众化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标志之一,大众化教育实现了办学主体多样化,教育渠道多样化,构筑了高校自主办学、公平竞争的格局。但随着“大众化”教育的普及,由此产生的种种弊端也一一呈现出来。大众教育对高等教育的入学限制放松,致使高校学生的整体能力下降,思想意志不够坚定,大批大学生被大学生活的“糖衣炮弹”所腐蚀,沉迷于网络游戏等享乐生活中而荒废学业。对此,高校应多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完善学校管理制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二,高校教育要转变教育模式。“学校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形成的能够充分发挥人作用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方法、人才规格和质量标准的形式,是可以作为人们参照物的标准模式[6]。”中国高校的教育模式正在逐渐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时代已逐渐被以学生为主导,自主学习的模式取代。20世纪中期我国一直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授课方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参与,也抹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评判标准也较为片面,仅仅以考试分数作为评判学生优劣的依据。但是随着“知识经济”“信息革命”“数字化”“网络化”等一系列时代标签术语的出现,传统的依靠学习旧有的经验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高校教育要学会去旧纳新,在学习教师教授的知识的同时,也要学会举一反三,高校学生的考核标准要将考试与考核相结合。应试教育只能作为基础知识考核的一个标准,综合指标才能正确评判学生的优劣。
第三,应提倡社会实践。高校学生应该提早接触社会,才能了解自身的实力和需求,以及社会的发展需求,并且运用所学的知识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白靖利.2013年就业形势严峻,700万大军如何突出重围.新闻晨报,2013-05-21.
李艳.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效应分析.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梁立明.借鉴科学计量学研究成果,丰富科学技术观教学内容.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S1).
冯华.试论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学术论坛,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