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企业家“活跃起来”
2014-08-30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高级政策分析师
雷 辉(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高级政策分析师)
让企业家“活跃起来”
雷 辉(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高级政策分析师)
前不久到粤西吴川市调研,我遇到了黄坡镇牛路头村村委会主任李木轩。让我吃惊的是,这位欠发达地区的村官竟然开着价值400多万的宾利上下班。原来,李木轩本是在深圳经商的大老板,10多年来,他为村里公益事业投入资金上千万元。去年村“两委”换届,他被村民选为“当家人”。一上任,他就捐资200多万为村里建设了乡村公路。
从吴川离开以后,我又来到邻县电白。该县政协开展政协委员联系基层工作,规定每位委员必须固定联系5户群众,了解民情,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建筑企业老板、电白县政协委员杨宝隆告诉我,他当了多年政协委员,也想时常去了解一下民情,但如果贸然去老百姓家里走访显得很唐突。而“政协委员联系基层制度”,则让杨宝隆名正言顺地走访老百姓:“村民有纠纷喜欢找我调解,我这个政协委员当得有滋有味。”
杨宝隆的一席话让我理解了李木轩的心思。穷了想富,富了想贵,人之常情,古来皆然。今天的企业家赚了钱以后,总想获得更多的尊重,当村官也好,当政协委员也罢,都是赢得老百姓尊重的方式。
既然如此,就可以因势利导,设计出一种有效载体,充分挖掘老板的热情与资源,让他们活跃起来,成为社会协同共治的一个重要主体。
纵观我们国家的社会建设历程,经历了从“组织起来”到“活跃起来”的重大转变。“组织起来”,实施这一方略的主体是党委政府,广大人民群众是被组织的对象。“活跃起来”的主体则是群众本身,党委政府搭台,人民群众唱戏。从“组织起来”到“活跃起来”,意味着社会建设主体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建设领域的确活跃起来了。相比之下,社会建设领域活跃度还不够,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熟人社会变成陌生人社会后,社会走向“原子化”,人际关系疏松,社会纽带松弛,个人与公共世界疏离,道德滑坡、治安恶化、社会救济乏力、弱势群体边缘化等社会问题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
解决这些问题,不同国家选择了不同的社会政策。欧洲一些国家构建完善的福利体系,通过高福利提升国民幸福感,消解不满情绪,减少社会抗争。但老龄化、生育率下降以及提早退休使福利体系不堪重负,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相当一部分国家被逼到了财政悬崖。东亚经济体则采取了投资导向型社会政策,比如加强教育,促进就业,培育NGO开展社会救济,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促进阶层流动等,更加强调个人和私营机构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对于大多数中国城市而言,东亚经济体的社会政策和社会治理理念更值得借鉴,要想方设法调动个人和私营机构的积极性,让社会主体“活跃起来”。这方面,作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的广东省云浮市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在农村社会治理中,云浮实施乡贤反哺工程,创造性地培育发展自然村乡贤理事会,协助党委政府推进公益事业建设、村民自治和化解矛盾纠纷,有效地凝聚了社会力量和资源,发动群众参与幸福家园建设,实现了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比如云浮下辖的罗定市,以自然村乡贤理事会为载体,培育一大批主动服务社群的优秀企业,充分发挥乡贤在公益事业、经济发展、文化引领中的示范作用。仅2013年,罗定市乡贤投资的项目就有54个,总投资达82.3亿元,分别占年度引进项目和投资额的38.6%和52%。
可见,在社会治理过程中,让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企业界阶层“活跃起来”是多么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