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病40例
2014-08-29董秋芬梁君昭王华
★ 董秋芬 梁君昭 王华
(1.陕西中医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 陕西 咸阳 712046;2.西安市中医医院 陕西 西安 710001)
高血压病是心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王氏[1]曾对十年内高血压病患者中医症候学动态演变做了系统研究,发现痰、湿在高血压病的发病中占据重要地位。梁君昭主任医师从事心内科诊疗与科研近30年,自拟半夏葛根通脉汤,用于治疗痰湿壅盛型2级原发性高血压病。笔者在采用降压药的基础上加用半夏葛根通脉汤治疗痰湿壅盛型2级原发性高血压病取得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2],2级高血压定义为160mmHg≤SBP≤179mmHg,100mmHg≤DBP≤109mmHg。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3]制定。痰湿壅盛证的诊断标准:主症:(1)眩晕,(2)头痛;次症:(1)头如裹,(2)胸闷,(3)呕吐痰涎,(4)心悸,(5)失眠,(6)口淡,(7)食少,(8)舌胖,(9)苔腻,(10)脉滑。凡具有以上主症1项,次症2项即可诊断。
1.2 纳入标准 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年龄18~65岁;原发性高血压,一周内不同日3次测压,血压达到诊断标准。
1.3 排除标准 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继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合并心脑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精神病患者;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
1.4 一般资料 共80例,为2012年9月~2014年1月陕西中医学院附属西安市中医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44~64岁,平均(56.76±9.29)岁;对照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龄42~65岁,平均(58.55±9.68)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与观察
2.1 试验方法 所有纳入病例在分组试验前,须先经14天的观察期。在此期间,对所有患者进行高血压病健康教育,低盐低脂饮食;所有患者均晨起口服雷米普利片[北赛诺菲安万特(北京)制药有限公司提供,国药准字H20060766],2.5mg/次,1次/日;非洛地平缓释片(北京协和药厂提供,国药准字H19980034),2.5mg/次,1次/日,控制血压。观察期结束后进入试验期。期间,对照组继续规律服用雷米普利片和非洛地平缓释片;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半夏葛根通脉汤(颗粒剂)(广东一方制药厂提供。药物组成:清半夏颗粒9g,葛根颗粒15g,川芎颗粒12g,炒白术颗粒10g,白芷颗粒12g,石菖蒲颗粒12g,杜仲颗粒20g,桑寄生颗粒15g,怀牛膝颗粒10g,茯神颗粒20g,益母草颗粒15g,泽兰颗粒20g),1剂/日,150mL/次,2次/日。两组皆以28天为一疗程,试验期间禁止使用其他对血压有影响的药物。一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
2.2 观察指标与方法 ①疗效性观测:包括血压监测和临床相关症状。从试验开始至结束时,以试验前1周和试验最后1周非同日3次血压的平均值作为疗效评定血压,以坐位右上臂血压为准,采用水银柱式血压计,取平均值。按《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关于高血压疗效观测的主要相关症状、体征,观察试验者头痛、眩晕、腰酸、膝软、胸闷、心悸、失眠、呕吐痰涎、畏寒肢冷、耳鸣、健忘、夜尿频等临床症状,每周记录1次。②安全性观测:包括一般体检项目,血、尿、便常规化验,肝功能、肾功能检查,试验前后各查1次。出现不良反应随时记录,根据病情决定是否终止观察,处理经过及结果做详细记录。
3 疗效标准与统计
3.1 血压疗效评定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评定。(1)显效:舒张压下降10mmHg以上,并达到正常范围,收缩压虽未降至正常但已下降20mmHg或以上。(2)有效: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10~19mmHg,但未达到正常范围,或收缩压较治疗前下降30mmHg以上。(3)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
3.2 临床症状疗效评定 采用计分法评定症状轻重程度。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的症状分级量化标准,轻度计2分,中度计4分,重度计6分,无或症状消失计0分。根据症状积分变化,以疗效指数为依据进行评定。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4 观察结果
4.1 血压疗效评定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血压疗效显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血压疗效比较 例
4.2 临床疗效评定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临床症状疗效指数差异性比较,t≈6.638,查t界值表,◇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症状疗效评定结果比较
4.3 不良反应 所有试验对象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5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病在中医属“眩晕”、“头痛”、“心悸”、“不寐”等范畴,多因情志、饮食、体虚年高等引起。痰湿壅盛型患者,患病日久易损伤脾肾;脾为心之子,子病及母,易导致心主血脉功能异常而形成血瘀,故治疗上化湿祛痰的同时当兼顾补益脾肾,防血瘀之变[4]。梁君昭自拟的半夏葛根通脉汤有祛瘀化痰,健脾补肾之效。方中清半夏宽胸化浊、降逆行气,为君药;葛根、川芎活血通窍,石菖蒲、白芷化痰降浊,并为臣药;杜仲、桑寄生补肾固本,白术、茯苓健脾补气,益母草、泽兰活血行水,共为佐药;怀牛膝补血活血、引血下行,为使药。全方突出行气活血、祛痰化瘀兼补脾益肾,以冀治病求因、标本兼顾。临床应用还可在此方基础上随证加减:如兼有肝郁气滞,证见烦躁易怒,胁肋游走性胀痛者加白芍、佛手舒肝柔肝;久病损伤肾精,身热不扬、盗汗、腰膝酸软、脉细数者,属肾阴虚,加生地、麦冬以滋补肾阴,兼除虚热;面色无华、形寒肢冷、舌淡者,属肾阳虚,加肉苁蓉、淫羊藿以滋补肾阳等,效果尤为明显。
现代医学对于原发性高血压主张长期规律服用降压药。然这种治疗方式经过多年的临床推广后出现一些新问题[5]:如由于长期服药引起的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首剂反应、过敏反应等各种不良反应,经过联合、加量后血压依然无法控制的难治性高血压等。中西医结合作为新生学科,在高血压病的治疗上,旨在利用西药能够快速、稳定的控制血压这一优势,结合中医学从气、血整体调理心血管功能,以期使患者在控制血压的基础上,尽量避免各种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疾病预后、控制难治性高血压等。笔者此次临床观察表明,半夏葛根通脉汤配合西医常规方法治疗痰湿壅盛型2级原发性高血压病,确能显著提高患者显效率和临床症状疗效,显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的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1]王丽颖,李元,李娜,等.1508例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调查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2):1 960-1 963.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4]梁君昭.藏象学说结合络病理论诊治心血管疾病的探析[J].陕西中医,2011,32(2):184-185.
[5]唐小燕.药物治疗高血压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J].哈尔滨医药,2011,31(4):24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