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脉图的临床观察*
2014-08-29刘雪梅谢月敏陆小左
★ 刘雪梅 谢月敏 陆小左
(1.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 300073; 2.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工程学院 天津 300193)
冠心病属于中医的“胸痹”、“心痛”等范畴[1]。脉诊是中医诊病的重要手段,而脉诊客观化以脉象的脉图为基础,脉象可直接反映心血管的功能状况,通过分析脉图变化可了解心血管系统的相关生理病理情况,更能促进现代中医学信息的发展及提高中医临床的诊疗水平。冠心病(CHD)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而引发的心脏病,目前属于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它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近些年来对本病的理论和临床研究日益增多,本研究是在中医脉诊理论的指导下,利用中医脉象客观化脉图参数对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方面进行了初探,使脉图作为冠心病临床诊断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今后中医诊疗的客观化做好奠基展。
1 脉象采集与分析
1.1 病例选择 病例主要来源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2010年10月~2012年12月住院患者,采集冠心病病例116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2]和2000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
1.3 纳入标准 (1)符合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2)每周发作心绞痛2次以上的患者;(3) 知情同意者;(4) 年龄30~80岁,性别不限。
1.4 排除标准 (1)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2)并发心衰患者;(3)伴有内分泌、肺、血液、肾、代谢及胃肠道原发病或精神病患者;(4)孕妇或哺乳期妇女;(5)过敏体质或多种药过敏的患者;(6)不配合者。
1.5 脉象采集系统 脉象仪选用天津中医药大学与天津大学联合研制的YM-III型智能脉象信息检测仪器YM-III型脉象检测仪
2 方法
患者入院时或者治疗前要全面进行检查评估1次,包括脉图检验指标,出院时或者治疗结束后(须与第一次的检查要相隔14天或以上为准)全面进行检查评估1次,至少2次。经验丰富或资历深的医师现场指导,同时(经过培训的)3名研究人员要进行临床的采样并记录病例资料[3],让患者仰卧或坐位,用天津中医药大学与天津大学共同研制的YM-III型智能脉象信息检测仪器YM-III型脉象检测仪采集患者双手的脉象,连续记录30 秒以上脉图波形,从中选取最佳的脉图参数来分析数据[4],用得到的数据建立冠心病脉象量化指标组成的数据库。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对脉象指标治疗前后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获得相应结果。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采集病例116例,其中完整病例90例;最小年龄36岁,最大年龄89岁,平均年龄62.06±9.31岁。其中,女,66例,40~79岁,平均年龄62.06 ±8.38岁;男74例,36~89岁,平均年龄62.07 ±10.13 岁。
3.2 冠心病患者脉图指标治疗前后的t检验 统计结果发现有显著性检验(P<0.05)的变量为press,h1,t1,t5,U角,这五个变量在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有显著性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press增大,h1值增大,t1减小,t5减小, U增大并趋于正常值。详见表1。
表1 脉图指标治疗前后的t检验(n=90)
4 结论
冠心病患者在治疗前后脉象参数press、h1、t1、t5、U角都存在显著性差异,根据脉图参数的意义[5],press代表取脉压力,用来反映脉位的浮沉特性。治疗后press值增大,说明脉位偏沉则肾气增强;h1代表主波高度(主波峰顶到脉搏波图基线的高度),反映左心室的射血功能及大动脉的顺应性。h1值在治疗后增大,说明左心室射血功能和大动脉顺应性向好的方向发展,气血流通好;t1代表脉搏波图起始点到主波峰点的时值(左心室的快速射血期),t5代表降中峡到脉图终止点之间的时值(左心室的舒张期)。治疗后t1、t5均缩小,说明患者治疗后心脏气血充盈,心脏自身功能趋于好转;U角代表主波升支与基线夹角,正常值是80°~87°,反映血管弹性与血液粘性指标。U角增大趋向于正常值,说明治疗后患者血管弹性及血液粘性有不同程度的改善。h1、t1、t5、U角不同程度的改变,进一步说明心脏自身功能和耐受性逐渐增强,外周阻力逐渐减小,即患者的正气在逐渐恢复,而体内的寒瘀气滞痰淤等有形和无形的病理因素逐渐褪去。可看出脉图指标能够反映冠心病病变的情况,并可作为冠心病疗效评价的参考指标。
5 小结
本文利用脉诊仪对冠心病患者中医脉图的客观化疗效进行评价, 并得出该指标在临床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从中反映出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状态及疗效,进一步用脉诊客观指标验证了中医治疗冠心病辨证的准确性,使中医脉诊的结果更具有客观性,并为冠心病中医客观化临床疗效的评价建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也为今后中医诊疗的客观化研究及中医疗效评价系统的研究奠定基础。但冠心病患者脉象变化复杂,涉及多种脉象,影响脉图的分析,而且脉诊的客观化和中医疗效评价系统的建立是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因此需要众多的学科合作研究, 揭示其脉图的变化规律,使脉诊客观化体系进一步完善,使中医疗效评价系统的研究更进一个新的台阶。
[1]方药中,邓铁涛,李克光,等.实用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333.
[2]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S].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1, 9(1): 75-76.
[3]于志峰,陆小左,张玉环,等. 慢性湿疹患者脉象客观化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4):678-680.
[4]燕海霞,王忆勤,李福凤. 中医脉象传感器的研究进展[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19(1):62-64.
[5]费兆馥.现代中医脉诊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3-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