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堂子胡同与沈从文

2014-08-28祁建

北京档案 2014年6期
关键词:故居胡同沈从文

祁建

位于东单北大街和朝阳门南小街之间的东堂子胡同51号,曾是著名学者沈从文先生的故居。从1953年至1980年,沈从文先生在这个院子生活了27个年头。几年前,东堂子胡同西段部分院落拆迁,沈从文故居随之消逝。眼下,在东堂子胡同东口又张贴出一张告示:路北的5号到15号拟拆迁。

东堂子胡同是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一条有着近800年历史的古老胡同,它东起朝阳门内南小街,西至东单北大街,与南侧的外交部街和北侧的红星胡同(原名无量大人胡同)平行。它是北京城中历史最悠久的胡同之一,也曾经是保存最完好的胡同之一。清朝时期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坐落于东堂子胡同49号,原为清大学士赛尚阿的宅邸,蔡元培故居位于东堂子胡同西口的75号和77号。

1953年,沈从文先生一家搬入东堂子胡同51号。黄永玉记录下了东堂子胡同51号最好的一段时光:从文表叔满屋满床的画册书本,并以大字报的形式把参考用的纸条条和画页都粘在墙上。他容忍世界上最最啰唆的客人的马拉松式的访问,仿佛生怕他们告辞。在从文表叔家,他常常碰到一些老人:金岳霖先生、巴金先生、李健吾先生、朱光潜先生、曹禺先生和卞之琳先生。他们相互间的关系温存得很,亲切地谈着话,吃着客人带来的糖食。印象较深的是有一次巴老伯(家里总那么称呼巴金先生)带了一包鸡蛋糕来,两个老人一边面对面坐着吃这些东西,缺了牙的腮帮动得很滑稽,一边低声地品评这东西不如另一家的好。巴先生住在上海,好些时候才能来北京一次,看这位在文学上早已敛羽的老朋友。

1972年沈从文先生从干校回到北京,原来的三间房被强占去两间,几十年收藏的心爱的书、家具,堆在院子里任人践踏,日晒雨淋。沈先生说:“硬木家具放在外面就毁了,你们要用就用吧。”书和家具都送人,朋友们谁需要就来拿走。剩下的由黄永玉的夫人帮忙张罗着7分钱一斤处理掉。

沈从文因病获准从干校返京后,就蛰居在剩下的一间只有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里。那时,他已经是一个近七十岁的老人了。作为文学家的前半生,他曾为后人留下了《边城》、《湘行散记》、《萧萧》等一笔让后人受用不尽的文学财富;他的后半生则因历史的误会而割舍了与文学的因缘,却又坚忍不拔地向着另一条寂寞之路跋涉,从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文物史学成就,而这间小屋就见证了这位了不起的作家、文物史学家一段充满磨难艰辛的生命历程。

有人曾这样描述他生活工作的情景:小屋的墙壁和窗棂上挂满了描摹的始于殷商迄至明清中国各朝各代的文物图样和大小不一的说明字条,地上、桌子上堆摞摊摆着各种书刊图册,就连床上也有一大半地方放了许多随手应用的图书。在小屋所剩无几的空间里,他趴在床上或伏案桌前,抄录着,思考着……他工作起来常常是顾不上别的,热的饭总是煳锅,甚至有时饭馊了,也不在乎。他就这样,凭着“耐烦”两个字,以惊人的毅力默默地做着自己认为是有意义的事情。有谁能够想到,那部装帧格外气派华美且被誉为是“中国社科界百年来最杰出的三大经典学术成果”之一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就是在这样一个窘境中完成的呢?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以及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作者系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史地民俗学会会员)

猜你喜欢

故居胡同沈从文
卫立煌故居
丁玲 沈从文 从挚友到绝交
光阴,在胡同中流逝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节选)
Preserving and Honoring Beijing’s Hutongs
胡同凶案
魂兮归来返故居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微博评书:沈从文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