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信息化施工中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技术
2014-08-28王仁其
王仁其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工程建设方面也借助先进的科技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推动了我国工程建设的发展。尤其是在隧道信息化的施工过程中,需要对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良和应用,继而提高其在施工作业中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使预报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社会带来更高的经济和安全效益。
关键词:隧道;信息化施工;超前地质;预报
中图分类号:U45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35(2014)12-0079-02
在隧道施工中,合理、科学地进行隧道信息化施工,能够推动我国工程建设的健康发展。在特殊的地质段采用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技术,使管理水平和技术相统一,将其在技术上的优势真正展示出来,并推动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在我国的发展。
1 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技术的发展现状
就我国现阶段而言,特殊地质段的预报方法有多种,例如地面地质调查法、TSP法和地质雷达法等。由于我国地质复杂,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地质问题选择不同的预报方法。
1.1 地面地质调查法
地面地质调查法是长期超前地质预报方法,是依托地下地表构造的相关性原理,对隧道附近的地段进行初步预报,得出不良地段的外廓。它能够预报的范围将近200 m,在实际的施工作业中具很强的应用性,且生产成本较低。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由于可预报范围相对狭小,所以,不能对地质的深层次进行预报,尤其是地层的岩性变化更是难以预测,外加岩层结构本身复杂多变,这都增加了隧道综合超前地质预报的难度。
1.2 TSP法
在隧道信息化施工的过程中,TSP法是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技术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它能通过地震波反射的特性,对隧道施工150 m内的特殊地质条件和岩石属性进行准确的预报。TSP法还能为隧道信息化施工提供所需的参量,例如,杨氏模量、泊松比等岩石力学的参数,推动施工建设的稳健开展。该方法能通过准确的预报技术,对围岩级别和属性予以信息反馈,方便施工作业的开展。目前,TSP法已被国内外大多数隧道信息化施工建设采用,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准确地对不良地段予以信息反馈,提高施工效率。而在探测的成果图中,断层、节理、软弱岩层界面都以相近的异常带形式出现,差别甚小,在经验不足或解释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很难区分,这就阻碍了工程的进度。
1.3 地质雷达法
地质雷达法不同于以上两种方法,它主要是短期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地质雷达法具有分辨高、无损伤、探测和数据处理快、机动灵活的特征。在地质雷达技术中,最大的缺点是可预报范畴较小,只能控制在30 m内。在使用该方法进行预报时,很难克服施工隧道内的干扰性因素,影响探测成果的准确性,其所能保证的信息准确度只在10 m内。
为了规避以上三种方法中的问题,就需要利用现代化的新技术对其进行改良和完善。而综合预报手段则兼顾了这三种方法的优点,能够利用科学的方法减小干扰,能够更加科学地将数据应用于隧道施工建设中,并对信息进行综合对比和分析,使之更好地服务大型隧道工程的建设和施工。
2 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技术的实现途径
2.1 科学理论指导
在隧道信息化施工过程中,通常情况下,将隧道及其周边的地质情况视为一个系统,隧道、断层和其他不良地质体是系统内的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统一的整体。
在对这一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时,要遵循以下原则:①整体性原则。要从整体出发,明确整体性原则,即从整体出发,认清要素之间的非加和性关系。②动态原则。将系统活化,明白系统中的每个构成要素都是灵活的,都是可变动的。总之,说明这个大环境具有动态性的特征。③合理优化原则。这就要求在施工的过程中,能够统筹看待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使收益最大化。例如,经过新技术的探测可知,在隧道的围岩中存在恶劣的地质,类似于高应力的软岩问题,如果对其进行施工和挖掘,则会影响隧道的建设,甚至导致形变;这时不对隧道进行支护是合情合理的,顺其自然变化,直到其形变的程度有所缓解为止。
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相结合,避免重大的地质灾害发生,保证施工和支护安全。
2.2 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需要通过地质地面调查法,对隧道建设的范围进行总体预报。再根据具体情况,对问题比较大的地段,通过掌子面的编录和素描方法,对其进行系统、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2.3 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是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隧道施工过程中劣质地质段的范畴和特征,通过一定的公式对其进行精确的计算和定位。另外,还可采用一定的仪器设备对重要地段的参数进行合理的收集和限定,做好隧道监控作业,结合具体情况对隧道的施工建设提供一定的科学数据。
3 工程实例
以广仁岭上行隧道为例,对隧道信息化施工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进行分析。主要采用地面地质调查法与TSP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分水岭隧道进行科学、准确的预测。由于该隧道特殊的地质条件,不适合应用地质雷达方法。
通过科学地考察地质条件,不难发现该隧道有自己的形迹特征,这种特殊性能够作为判断艰险地段地质特性的依据。在分水岭隧道的周围有许多条冲沟,这些冲沟之间的落差有将近200 m的距离,冲沟的存在对地下水的流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隧道出口处有严重的断层问题,断层的表面明显不平整,且有明显的下滑迹象。
在隧道信息化施工过程中,运用TSP技术能够对具体位置和地质特性进行精确预报。由新华夏系本身的特点,能够明确最主要的信息特征,比如,分水岭隧道的压性面有NNE18~25的特征,由于受到一定地质构造运动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对断层和形迹固有的属性予以一定的数据表示。与此同时,对分水岭隧道中有可能出现新情况予以新探测,充分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技术。
4 结束语
由于地质构造本身较复杂,在对其进行施工时,需要考虑
其特殊的地质条件,尤其是隧道信息化施工,更需要在第一时间掌握其建设和发展所需的各种参量和系数。本文主要对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进行合理、科学的分析,并通过工程实例对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希望能为我国隧道信息化施工提供有意义的参考和借鉴,为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奠定一定的发展基础,推动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俊,毛海和,应松,等.地质雷达在公路隧道短期地质超前预报中的应用[J].岩土力学,2013(S1).
[2]刘志刚,刘秀峰.TSP(隧道地震勘探)在隧道隧洞超前预报中的应用与发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08).
〔编辑:李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