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不妨先回到常识
2014-08-28骆正位
骆正位
我斗胆建言,我们能不能先不急于谈种种时尚的新理念,能不能先从我们耳熟能详的教育箴言去反观我们的教学——也许,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正途就藏在人人共知的常识之中。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刚听说这句话的时候,我便觉得这是典型的夸张句,是在刻意突出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然而,随着生活阅历的加深和对语文教学的实践思考,我越来越觉得这一句平实的描述,道出了语文的内涵,没有丝毫的夸张和做作。那么,语文教学该如何与生活对接呢?笔者以为重点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文课要直面来自生活并终将回归生活的学生们。忘记了学生当下的生活和他们即将走入的生活,教育便不成其为教育;语文教学如果不关注学生当下和未来生活的幸福,那它就是失败的教学。通过语文学习,我们要努力让同学们爱上方块字,爱上阅读,爱上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让他们做有“根”的人;通过语文学习,我们还要让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自然,什么是艺术,什么是友爱亲情,什么是民主平等,让他们做有品位的人;通过语文学习,我们更要让他们会听说,会读写,会交际表达,会观察生活,让他们做有能力的人。一个个来自生活的可爱的儿童,经由我们的语文课堂,要千方百计地将他们培养成有根、有魂魄、有品位、有智慧、有能力、有才干的少年,这是我们教育尤其是我们的语文课堂应有的责任。
2. 语文课要学会利用生活中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大街上的路牌商标,生活社区里的所见所闻,邻里亲朋间的日常交往,举目可及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以及身边的故事、身边的人,没有不能成为语文学习资源的。我们要鼓励学生们到生活中去认字,去发现,去交往,去记录,跟生活亲密接触。生活中的一切不仅仅能丰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更能灵敏他们的感官和心灵,从而极大地提升他们对文字的理解感悟能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表现力。凡此种种,特别需要语文教学有开放的视野,教师要主动为学生打开生活的窗子,引导他们走进生活,体验生活,表达生活,最终服务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3. 语文课要充分彰显生活的情趣和诗意。语文是一种特殊的生存空间,它有着母语的馨香,也有着文化的厚重,更重要的是它有着给人当下的生活以温暖启迪和幸福观照的独特优势。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要努力地对接生活彰显生活,服务学生们成长的需要。其一,在活动中感受生活的情趣。用“玩”的方式上课,将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课堂,寓教于乐,这是他们需要的;坚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带学生们走出教室走进生活,让他们在实践中学语文,这是他们需要的;不搞题海,不只有作业,为他们腾出时间去观察生活,享受生活,这也是他们需要的。这样宽松的有情有趣的教学,才能让学生有机会感受到“生活处处皆语文”。其二,在文本中读出生活的诗意。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令人迷醉的人文特质,其源头就是生活。我们在教学中要引领学生们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文本中的生活,用文本中的生活启迪学生们现实的生活。在教师、学生、文本、编者的多维对话中,细细体味生活的五彩斑斓,感受生活的五味杂陈,使他们渐渐都能有一颗诗意的幸福的心去读懂语文,爱上语文,读懂生活,爱上生活。把学生培养成为感性的丰富的人,语文有着天然的优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了,我们还争辩什么呢?如果你不反对这句话的成立,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先要让自己成为学生们的“兴趣”,同时更要努力让“兴趣”成为他们的老师。
什么叫让老师成为学生们的“兴趣”?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亲其师”——对老师的举手投足感兴趣,对老师的学识修养能佩服,愿意上这位老师的语文课,愿意在这个老师面前展示自己。因为他喜欢你,在乎你的评价,哪怕是一个眼神。怎么做到?需要你全心想着学生的发展,呵护他们稚嫩的童心,了解他们的需要,和他们交朋友。你要把自己的兴趣点放在学生身上。比如,我们要去认真研究儿童心理,明白儿童是完全的生命体,有着完整的特定的心理过程,但又是在不断变化,容易受到影响,需要格外呵护的一群人;去专心研究教学理论,知道语文教学的前沿理念,知道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善于运用,善于反思,使自己的教学渐趋精彩……当学生们发现你真诚,你有趣,你本领大,你懂他们,你爱他们,你不就成了他们的偶像、他们最愿意“亲”的“师”?
怎样让“兴趣”成为学生们的老师?教师要去了解他们的兴趣所在。他们喜欢听故事,你为什么不讲给他们听或让他们讲给你听?他们喜爱玩游戏,你为什么不把游戏带进你的语文课堂寓教于乐?他们向往大自然,你为什么不削减枯燥的作业,给他们亲近大自然多多实践的时间?他们热爱阅读,你为什么不腾出教学课文的时间,让他们痛痛快快地多读点儿课外书?兴趣就是他们无邪的童心,带有普遍性的一种天赋的动力。可以说,他们的那颗童心是他们最好的老师,但我更要说,那颗童心也应是我们为师者最好的老师。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教师的“教”如何达成不用教,学生也愿意学、也会学语文的目标呢?
首先,要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上达到“不需要教”,就要努力引领学生喜欢上语文学科。怎样让原本就会听、会说、会读、会写一点儿的学生继续喜欢听、说、读、写,语文老师是关键。教学中要顺应学生的需要,设置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控制适当的训练强度等等,让学生们更多地体会到语文课的轻松愉悦,体会到教师的宽容期待,体会到自己每天都在进步。
其次,要在方法能力上帮助学生达到“不需要教”。以“写”(写字和习作)为例,会写字会表达的学生当然有自信,当然会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毋庸置疑。那怎么帮助学生去掌握“写”的方法,提升“写”的能力呢?如果我们把技能的东西当知识教,那三言两语就说完了,但这样的灌输与能力的提升无关。方法和技能的获得要侧重于提供训练的机会,要让学生自主地“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笔一画地写字,一句话一个标点地运用,要让学生们在不断的实践中自我实现,自我完成。学生会在教师的点拨中和自己的实践中掌握“横平竖直”该怎样表现,知道“撇低捺高”该怎样处理,渐渐地,写字你便不必多讲了;学生会在一篇篇一段段的写作实践中悟得方法,习得方法,会用语言表达情感,会把生活写在文字中,此时,写作还用教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会读书、会写作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标志。我们的教学,应该从这两者的关系着手,切切实实地帮助学生“破万卷”。
语文教师先要“破万卷”,方可教学生“破万卷”,言传不如身教。一个不读书或少读书的教师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够或不完全能够将学生引到“破万卷”的道路上的。教师要读专业的书籍,这是在研究学问,修炼好专业才能掌握好方向;教师要读经典的书籍,“腹有诗书气自华”,饱读诗书的教师才知道引导学生读什么,怎么读;教师还要读同学们爱读的书,那里边藏着儿童的天性,藏着学生的秘密,走进儿童文学的老师会离儿童更近、离真教育更近。语文教师首先要是读书人,才知道“破万卷”的艰苦和幸福,也才有引领学生“破万卷”的能力和魅力。
我们更要竭尽全力为学生争取“破万卷”的时间和空间。为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学会取舍,学会甄别,打造高效的课堂,把时间留给学生“海量”阅读;我们的语文课堂要为课外阅读保驾护航,一方面要指导读书方法,另一方面要为同学们推荐好书,有条件的还应该为班级建立图书架、图书角,营造浓浓的读书氛围;尤其需要提出商讨的是,阅读不要过于功利,在学生读书时总“善意”地给他们提出这样那样的条件,布置这样那样的读书任务,我想这是会给一部分尚未建立浓厚读书兴趣的学生带去消极影响的,其直接后果可能就是他们不愿意再去读书。这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结果,不是有违我们的初衷吗?
常识,常识!还有很多我们常常说在嘴里,写在论文中的教育箴言,都是教育教学的常识。那里边蕴含着最朴素的教育真理,它们往往与新理念一脉相承,殊途同归。为了成全学生,成全自己,成全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不妨先回到这些众所周知的常识。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