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生为本 构建精彩阔读教学课堂

2014-08-28叶素媚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笔者课文文本

叶素媚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能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主导和促进作用,但教师必须确定学生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即为“最近发展区”。语文教学亦然。故,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应将阅读目标预设在略高于学生已有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的地方,让学生的阅读思维活动始终处于“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更上一层楼”。而学生已有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更上一层楼”之间的高度差,即为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断点处,需要教师为之铺设温故知新的桥梁。

一、了解学情:以生为本之基础

《论语》云:“温故而知新。”可见,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在语文阅读活动中“更上一层楼”的重要基石。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语文阅读活动前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首先,整体了解。其法是接任新的班级时,应全方位了解整个班级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比如,接任八年级新班的教学工作时,应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七年级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两套试卷考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其中A卷为综合性试卷,其内容必须囊括七年级上下册的生字生词等语文基础知识、口语综合运用、经典美文阅读、古代诗文鉴赏、作文等内容。B卷纯粹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因为,文言文一直是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B卷必须囊括七年级学过的所有文言文中要求掌握的重点字词的注释、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文言文特殊句法、重要语句的翻译、背诵与默写等内容。如此,则可以比较具体地掌握整个班级学生语文阅读水平的基本情况,为接下来引领学生温故知新做好充分准备。

其次,局部了解。比如,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笔者曾采用精心设计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探究价值的预习题的方式火力侦察学生与这篇课文相关的储备知识。教学时,对于作者和写作背景只是稍微一提,而对于学生容易产生误解的“妖娆”一词在这首诗歌中的用法意义和诗中蕴涵的远大抱负和豪情壮志等重点难点,则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反复体味、小组讨论、生本对话等途径来加深理解。

二、巧探文脉,以生为本之方法

1.在知识把握断点处延伸

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鲁迅用诗画般的语言和舒卷自如的笔触为读者描绘了一个美丽多姿、妙趣横生的儿童极乐世界。初读此文,,后半部分则是揭露和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的束缚和损害的。这显然是学生没有读懂文章的第二部内容所致。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细读、深品作者在文章第二部分中对“先生”的评价和“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同学们在课内外进行的有趣活动的描写等,引导学生明白,课文所表达的主旨是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即便是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描写,字里行间也流露出无限的新奇和快乐。

2.在先前所学相似处延伸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尽管阅读的文本各异,但是在新的文本中常常会遇到熟悉的“老朋友”。这时,教师应该恰到好处地启发学生温故知新。

比如,教学《陈涉世家》,讲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这一句时,笔者要求学生先不看注释猜猜“次”的含义。不少学生都认为这句话中的“次”是“编次”之意,因为前文中“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中的“次”即为“编次”之意,再者放在句子中翻译可以勉强说通。然而“次”在这个句子中却是“驻扎”的意思。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次”的不同含义的理解和记忆,笔者联系学生学过的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停泊”之意类推出这句话中的“次”应该是部队“驻扎”之意。

3.在先前所学相异处延伸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冲的5~12自然段运用了插叙的写作手法,交代于勒被打发去美洲的前因后果,目的在于突出菲利普一家急切盼望于勒归来的原因,为故事情节的继续发展做好铺垫。笔者在引导学生深度品析作品如此巧妙构思布局的意图时,将学生学过的朱自清的《背影》巧妙引进课堂进行比较阅读。因为朱自清在《背影》中也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插叙的手法,将自己对父亲无比思念的情感作了细腻深刻的描写,其插叙部分就是充分体现课文主旨的主体部分。就这样,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很快就体会到了虽然同是插叙,但是在不同文章中,插叙的表达功能却不尽相同。

三、巧设桥梁,实现生本对话之目标

1.巧妙打破文本和生活的界限

学生的语文阅读活动是一种全身心体验文本美学意蕴的审美活动,故此,阅读教材中的经典美文时,教师应该善于启发学生将已有的生活体验与文本中所蕴涵的思想情感、美学特质等紧密联系起来,多维度、多视角地鉴赏文本。

比如,魏明伦的戏剧《变脸》(节选)是一部表现主人公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的话剧。学生对于话剧中表现出来的“变脸”绝活传男不传女的传统观念很难理解,由此,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在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了这么多年后的今天,在农村,很多家庭如果第一胎是男孩,那么,这个家庭可能不会再生第二胎或者第三胎。但是,如果第一胎是个女孩,那么,其后必然会有第二胎甚至第三胎出生。请问,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就这样,笔者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引入课堂,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等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为学生搭建了理解课文《变脸》的桥梁。

2.唤起相似的情感体验

阅读是一种全方位的情感体验。“读得好”,不仅“可以深切地传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叶圣陶语),还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李森祥的《台阶》写的是作者的父亲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文章的主旨虽然具体明确,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尚欠丰富,要引导学生真正了解作者对父亲的热爱、敬仰、同情等复杂感情并非易事。所以,教学这篇课文时,笔者引导学生回忆爷爷奶奶在烈日下或者在冰天雪地里佝偻着身子在田间劳作、在路边设摊小卖的情景,回忆父亲母亲为了养家糊口离乡背井外出打工挣钱的情景,结果,很多学生在回忆上述情境时神情凝重、思绪万千,有的甚至泪流满面。笔者明白:学生的相似情感已经被唤醒,并将这种感情迁移到了对《台阶》的体验中。而这,正是笔者所预期的阅读效果。

总之,精彩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是永不凋谢的生命之树,是流光溢彩的生命之花,是动人心弦的生命之歌。而要构建上述精彩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我们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与情感体验,并在此基础上,架设学生温故知新的桥梁,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刻认知,唤起学生对文本的审美体验。

猜你喜欢

笔者课文文本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老师,别走……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