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虽多娇,需文人泼墨
2014-08-27刘宝文
刘宝文
摘 要: 文言文教学有其内在规律,初中语文教师应在文言文教学中积极探索实践:在打好学生文言文常识的基础上,树立生活意识,融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实现生活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统一起来,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章、课堂思索,逐步学会发现生活、热爱生活,并能将自己的生活感受诉诸笔端,加以记录。本文以《小石潭记》为例,介绍中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及写作策略。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生活化教学 写作策略
《小石潭记》是一篇写景抒怀、文质兼美、情真意切的性情之文,字里行间全然渗透着中国文人对于美好自然景致的挚爱及自己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下内心那份文人的寂寥凄楚。教师在讲授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细读文章,借鉴作者写景叙事的写作技巧,另一方面要注意启发学生体味作者的心境。唯有这样,才能真正领悟《小石潭记》寓情于景的浓厚情感,也才能真正走进柳宗元的内心世界。因此,笔者建议:
一、精读文本,字斟句酌,发现自然之美
文言文学习对于部分初中生而言是最薄弱的环节,因此,教师要注意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不断强化他们的基础知识。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结合课下注释,结合已学的文言常识,结合讨论等方式,缕清《小石潭记》中作者的写作思路、思想感情等。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文章适时引导学生学习柳宗元在文中描写小石潭时所表现的遣词造句的功力。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寥寥14字,竟不着一个水字,便将潭水的清澈见底描绘到极致,给人以置身画面般的动态美感,回味无穷。自然,这种细腻的文笔还体现在作者对小石潭的逐次发现之旅的每一个细节中。其次,教师要在此基础上,融入生活化的气息,以调节文言课堂的相对沉闷气氛,如:巧设问题实现过渡。生活之美重在发现,同学们有什么生活感悟或生活记录呢?古人对于自然的热爱近乎偏执,所以往往能于极细微之处发现奇妙动人之态,那么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又是一幅怎样动人的山水画面呢?总之,文言文的教学不能脱离教材,泛泛而谈。教师必须首先引领学生吃透教材,才能保证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的结构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更深的体会,进而促使学生将思索的过程逐步转化为自己对生活的向往、对文字的追求。
二、对比教学,强调选材,强化自然之美
在文体和风格上,和《小石潭记》相似的篇章不在少数,如:欧阳修《醉翁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陶渊明《桃花源记》等,均是写景状物、借景抒怀的佳作。而究其细节,则又各有不同,《小石潭记》里,作者的描写侧重客观记录,而鲜有主观情感表露,但是作者的感情实则是一条暗线,贯穿始终,随所见的景致一路更迁,从侧面体现的是自己内心复杂芜乱(掺杂了惊奇、喜悦、忧愁、凄清等)的情绪。因此,教师在讲授时,要注意利用对比凸显柳宗元这篇文章的独特之处。其自然之美取材虽小,但小而精致,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给人留下纯净安详的静谧之感。自然,这样的选材也体现了作者的不拘一格、匠心独运。语文教师在授课时就可以适时牵引学生在回归日常写作时,注意借鉴作者的思路,最好能“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就像柳宗元一样,用真情描写自然,渗透自己独特的感受。除了与名家大作的横向对比,教师也可以将本文与柳宗元不同时期的其他写景状物的作品做纵向比对,在不同类别的对比中让学生学会发现变化的旨趣,进而加深对于此类文体的印象及对于柳宗元其人其事的了解。
三、个性化、多元化教学,分享生活之美
教师组织教学,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是课堂的基石。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应更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注意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给予学生更大的发挥和发展空间,扩充课堂容量,活跃课堂气氛。比如:组织小组合作,由小组成员阐述和分享自己内心那份常驻的或偶见的生活之美,在交换讨论中不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讨论和表达来分享和扩充彼此的生活之美。
四、课后作文,升华要旨,记录生活之美
生活之美如果单纯停留在学生彼此的记忆和课堂的讨论中,便可能只是一抹终归会消散的云烟。生活之美如果能依靠学生的思维成功转换,演变成走心的文字,就有可能成为一则永不磨灭的故事,与思想起飞,与现世同在,与心灵为友,就是文字的不俗魅力,也体现了江山虽多娇,需文人点墨的原理。再好的风景,都需要我们用心用笔去记录和传承,因此,在《小石潭记》一文的讲授结束之后,语文教师务必给学生留下开放性的作文题目,让他们趁热打铁,学以致用,在借鉴柳宗元对待文字的精细态度和对待描写的诚挚情感的基础上,写出能感动自己的小短文。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教学和写作策略源自生活、高于生活;教学双方都应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应揣摩文意、雕琢自我;应立足教材取经;应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组织课堂讨论,分享生活;应遵循教学规律,不忘课后作文练习,升华生活教学的意义。唯有这样,才能让沉睡在古代的小石潭重焕生机,发散更大能量,启发更多的人亲近生活、感悟生活、记录生活,进而兴趣创作,创作出千千万万个小石潭。
参考文献:
[1]陈连玉.文言文教学的生活化策略[J].文学教育,2009.
[2]许金炎.语文教学生活化实施策略初探[J].教学时空,2012.
[3]林顺.文言文教学的生活化策略[J].文学教育,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