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暑温风汗珠融,立秋时节话养脾

2014-08-27云初晴南溪

科学生活 2014年8期
关键词:长夏运化脾胃

云初晴 南溪

《科学生活》:又到立秋时分,上海变得酷暑难耐,即使活动量小依旧汗水盈盈。这个节气我们该如何保养身体,又该怎样养生呢?

蔡骏主任:今年立秋是8月7日。从理论上,立秋之后,天高气爽,气温由热逐渐下降,但实际上近几年气候变暖,即便立秋了,仍旧酷热难耐。在立秋时节,既有秋老虎发威又频繁降雨,以致湿气过重。湿为阴邪,容易伤人阳气,又是导致人体生病的六邪之一。湿气通于脾,会使脾脏的功能下降。

在我国传统的五行养生理论中,把立秋后的一段时节称之为“长夏”(包括立秋、处暑、秋分节气),长夏对应于五行当中的“土”和五脏中的“脾”。在此期间养生要点是如何顾护脾胃。

长夏时期养护好脾胃很重要,所以必须从生活的细节入手。养护脾胃的良好前提是要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遇事冷静。想不开或想不通的事就要学会暂时放下,转移注意力以求心静,切不可纠结其中。

长夏时节的饮食要多样化,要多摄入健脾利湿、升清降浊的食物,如小米、薏米、绿豆、豆腐、萝卜、冬瓜、丝瓜、海带、芹菜等。同时还要注意饮食卫生,少饮酒,因为酒也主湿。

因为长夏的气候特点,湿、潮又冷暖多变,湿寒很易隐藏在身体内而诱发感冒,同时也是一些皮肤病、关节炎、胃肠道疾病的高发期,所以要做好预防,配合适宜的中医养生,在饮食中根据具体情况加入茯苓、白术、藿香、百合、麦冬、沙参等。

长夏时节的起居养生也不能忽视。居住环境要保持通风良好、防潮防湿、温度适宜。另外,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我们应晚睡早起,虽然睡眠时间有所减少,但人不会在白天感到困倦,此时可午睡1~2小时,午睡“充电”可以减少长夏里心脏病的发生。另外,生活起居须“三适度”,即洗澡、开空调、吹电扇均要注意适度。

《科学生活》:长夏这个季节有其特殊性,和我们往常所认识到的一年四季不一样,这是为什么?这样的划分在中医养生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蔡骏主任:《素问·六节藏象论》云:“长夏者,六月也。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旺,故云长夏也。”王冰次注《素问·藏气法时论》云:“长夏,谓六月也。夏为土母,土长干中,以长而治,故云长夏。”此处的六月为农历,转换成公历即为每年的7月至8月之间。此时气候最为潮湿,乃因多阴雨而潮湿,空气中湿度大,大气压偏低,由脾所主。

中医认为,“脾主长夏”,而长夏又多湿热,湿易困脾,进而伤胃。人体五脏与自然界四时阴阳相通应,其中脾正好与长夏相应。长夏是一年气温最高、雨水也最足的时节,人体消耗较大,需要从食物中吸收足够的营养,满足身体的需要。但由于雨水足、湿气重,而脾“喜燥恶湿”,湿重困脾自然影响到其功能的正常发挥,脾胃密切相关,进而影响到胃的吸收能力。因此,根据顺应四时的养生原则及长夏的特点,这个时节应重视健脾

除湿。

《科学生活》:中医里“脾”是指我们所知人体解剖学中的脾脏吗?我们常说“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好了,人才有活力。这是怎样的原理呢?

蔡骏主任:脾在中西医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医里“脾”与我们所知的人体解剖学中的脾脏是有一定区别的。

脾的位置认识差别不大。中医认为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即脾位于上腹部、横隔之下,左季肋深部、胃的左方。西医则认为,脾位于左季肋区后外方肋弓深处,与9~11肋相对,长轴与第10肋一致。前方为胃,后方与左肾、肾上腺毗邻,下端与结肠,脾沟相邻,脾门与胰尾相邻。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中西医对脾位置的认识差别不大,只不过中医比较粗略,西医对其位置的描述更加详尽。

脾的生理功能差别较大。在传统医学中,脾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在西医学中,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占全身淋巴组织总量的25%,是淋巴细胞定居的地方,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脾脏的功能主要是造血、滤血及免疫应答。

首先要说明的是中医的脾胃不是现代医学解剖学上的脾与胃,就生理和病理而言,中医所讲的脾胃的生理功能包括了整个消化系统,远远超出解剖学意义上的脾和胃的范畴。中医理论素有“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之说,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有赖于后天脾胃摄入的营养物质。先天不足的,可以通过后天调养补足,同样可以延年益寿;先天非常好,如不重视后天脾胃的调养,久之就会多病减寿。

中医学中脾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主运化,脾之运化“水谷精微”,“水谷精微”就是我们吃下去的食物,功能旺盛,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原料,才能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反之,若脾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减退,则机体的消化吸收机能亦因此而失常,故说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在五行中,脾属土,土位居中央,四方兼顾,土能生化万物。中医古典名著的《黄帝内经》讲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也就是说将脾胃的受纳运化功能比作仓廪,可以摄入食物,并输出精微营养物质以供全身之用。人以水谷为本,胃主受纳水谷,脾主运化精微营养物质,可见脾胃在人体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脾胃与其他脏腑关系密切,脾胃有病很容易影响其他脏腑,出现相生相克的疾病传变现象。所以又有“脾胃一伤,四脏皆无生气”的说法。

《科学生活》:《素问·五藏生成》所说:“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主肉……在窍为口,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这可以看出脾的重要性。蔡医生可以具体说说脾与这些部位之间如何关联吗?

蔡骏主任:“脾在体合肉,主四肢肉”,这里的“肢肉”包括肌肉、脂肪和皮下组织,有保护内脏、抗御外邪和进行运动的功能。“脾在体合肉”,是指脾具有运化水谷精微、充养肌肉和四肢的功能。四肢又称“四末”。人体的四肢,同样需要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及津液的营养和滋润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故称“脾主四肢”。正如张志聪注释《素问·五藏生成》所说:“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主肉。”脾气健运,则四肢的营养充足,活动轻劲有力;若脾失健运,传输无力,则四肢的营养缺乏,倦怠无力。endprint

“脾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脾开窍于口”是指人的食欲、口味与脾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口腔咀嚼食物,食物经咀嚼后,便于胃的受纳。中医认为脾的经脉“连舌本,散舌下”,所以,食欲和口味都可反映脾的运化功能是否正常。脾气健旺,则食欲旺盛,口味正常。“脾之华在唇”是指口唇的厚度、色泽可以反映脾气功能的盛衰。脾气健旺,气血充足,则口唇厚实、红润光泽;脾失健运,气血衰少,则口唇较薄、口唇淡白不泽。

“脾在志为思”是指脾的生理功能与思相关。思即思虑,属人体的情志活动或心理活动。正常思虑,人人皆有,对机体有益,并无不良影响。但思虑过度,或所思不遂,则会影响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思虑过度而出现不思饮食、脘腹胀闷、头目眩晕等症,即所谓“思伤脾”。

“脾在液为涎”,涎在中医所指为口津,即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由脾精、脾气化生并传输布散。涎具有保护口腔黏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旺盛,以助谷食的咀嚼和消化,故有“涎出于脾而溢于胃”之说。在正常情况下,脾精、脾气充足,涎液化生适量。若脾胃不和,则导致涎液化生异常增多,可见口涎自出,也就是流口水的现象。若脾精不足,津液不充,则涎液分泌量少,口干舌燥。

《科学生活》:脾虚有怎样的表现?请蔡医生具体说一说,养脾有哪些具体的方式、方法?

蔡骏主任:脾在五行中属土,在五脏阴阳中属阴中之至阴。人自出生后,各脏腑组织器官皆依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养,故称脾为“后天之本”。其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脾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几乎所有的胃肠道疾病都可出现或伴有脾虚。脾虚证包括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以及脾不统血。主要表现有呕吐、泄泻(腹泻)、水肿、出血、经闭(闭经)、四肢逆冷、小儿多涎等。

调养脾胃的根本是合理饮食。脾相当于是五腑六脏的后勤部长,胃是气血原料的制造者,脾胃合起来就是气血的来源。《黄帝内经》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膳食配伍原则。日常饮食坚持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和四气五味的合理搭配,且不偏食、不暴饮暴食。对于平常健康人来说,总以食补为先,但对于老年人、病人或体虚的人可食用一些中草药,如党参、太子参、人参、黄芪、白术、茯苓、怀山药、芡实、莲子肉等。此外还有按摩护脾、艾灸健脾等都是不错的养脾方法。

《科学生活》:网上有信息说“生长在水中和生在土里的食物多有补气的作用,因为这些食物吸收的地气最多”是这样吗?

蔡骏主任:可以这么说。中医看待食物的方式与西医不一样。西医分析食物的成分,中医根据食物的生长环境、生长时间和形状来判定其功能。比如蚯蚓,蚯蚓生活在泥土中,它能在泥土中自由穿行,中医便将蚯蚓做成了一味药,叫地龙。它在人体内就一定会有通络化淤的作用。这就是中医治病的“同气相求”原理。同理,生长在水中和生在土里的食物,多有补气作用,为什么呢?比如土豆、山药、红薯等这类植物生长时全埋在地下,更多地吸收和凝结了地气,吃下去以后很容易在肠道里形成气体,尤其是吃得稍微多些以后,就会比平时多产生许多气体。这也是此类食物能够生气、补气的原因。不过,补气的食物不宜过量,否则很容易出现胸闷、腹胀等问题。

《科学生活》:黄色入脾,中医认为哪些食物属于黄色食物?“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长夏是否应该多吃点甜食补脾?怎么吃比较得当?

蔡骏主任:黄色食品是高蛋白、低脂肪食品中的佳品,最适宜高脂血症的中老年人食用。黄色源于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二者功效广泛而强大,在抗氧化、提高免疫力、维护皮肤健康等方面更有协同作用。维生素C是最好的抗氧化剂,具有延缓皮肤衰老的功能。

南瓜,含有较丰富的无机盐和微量元素,对维持肌体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南瓜作为高钙、高锌、高铁、低钠食品,特别适合中老年人和高血压患者食用,有利于预防骨质疏松症和防治高血压。

老玉米,含大量天然维生素E,有促进细胞分裂,延缓细胞衰老,降低血清胆固醇,防止皮肤病变的功能,还能减轻动脉硬化和脑功能衰退出现的症状。鲜玉米中的维生素A,对防治中老年常见的干眼症、气管炎、皮肤干燥及神经麻痹等也有一定的辅助疗效。

黄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与钙质,加上饱和脂肪含量较肉类少,没有胆固醇,适量食用对老年人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帮助。

香蕉,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和铁质,有通便补血的作用。多吃香蕉,可降低血压,预防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

梨富含维生素A、B、C、D和E。同苹果一样,它还含有能使人体细胞和组织保持健康状态的抗氧化剂。可以帮助人体净化器官、储存钙质,同时还能软化血管,能促使血液将更多的钙质送到骨骼。

柚子含有非常丰富的蛋白质、有机酸、维生素以及钙、磷、镁、钠等人体必需的元素,还具有健胃、润肺、补血、清肠、利便等功效,可促进伤口愈合,对败血病等有良好的辅助疗效。

中医认为花生的功效是调和脾胃,补血止血,降压降脂。花生含有维生素E和一定量的锌,能增强记忆,抗老化,延缓脑功能衰退,滋润皮肤。

中医五行理论认为,长夏季节的“湿”,与人体五脏中的“脾”相对应。长夏季节适宜养脾除湿。因此,除湿就能起到养脾的作用。长夏主脾土,湿热是当令之时,由于天气炎热,出汗比较多,体能消耗自然也增加;而且许多人在此时喜欢吃冷饮,虚寒体质的人易造成脾胃不和,运化失常,也就容易乏力、食欲不振等。因此,防病要提防“湿邪”入侵,养生要注重除湿健脾。饮食要清淡,容易消化;不要过多食用肥腻、味重食物,甜食要少吃;冬瓜、薏米、鲫鱼、红小豆等有利于化解体内湿热,可适当多吃;淋雨或趟了水,可喝些红糖姜水,帮助驱除体内湿寒之气;过多食西瓜、苦瓜等寒凉食物会令脾胃受伤,影响其运化功能,助长内湿,不利健康。endprint

猜你喜欢

长夏运化脾胃
脾不好的人不能多喝水吗
长夏护脾胃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长夏宜养脾
脾胃升降平衡才健康
长夏需防暑湿侵
你的长夏永远不会凋谢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