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刻篆印一样办教育
2014-08-27雷杰能袁长新
雷杰能+++袁长新
南昌市北京路学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也是西湖区政府指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学校。这本是一所默默无闻的普通学校,近年来却因篆刻艺术教育而声名鹊起。校长陈天景说:“我们学校的校训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办学理念是‘像刻篆印一样办教育,倾情打造篆刻教学特色。近年来我校师生参加各级篆刻大赛有上千人次获奖,多次获得团体一等奖。”篆刻,虽然“冷门”,但因为“人无我有”,北京路学校走出了一条特色兴校之路。
漫步在这个不大的校园里,记者眼前看到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篆刻天地,墙壁上的标语和每一间办公室、教室的名字都是篆体字,不过篆体字的下面还印有一行印刷体字,有文字的地方都有篆体字。在陈天景校长的陪同下,记者参观了该校的篆刻教室、书法教室和该校师生创作的篆刻、书画作品。篆刻教室里的每一张桌子上,都摆放着刻刀和印石,以及学生的篆刻写作。篆刻教室里还陈列着师生参加各级各类篆刻比赛的获奖证书及优秀的学生篆刻作品,可谓“满园书香关不住”。
■
在一般人眼里,金石篆刻书画艺术是阳春白雪,是少数人的专利,但在北京路学校却已经“堂而皇之”地走进了课堂,正式列入了学校日常课程表,成为学校的一个特色,现任校党支部书记方维应是“播火者”。
曾担任北京路学校校长的方维应,是美术专业教师,年轻时候也是一名篆刻“发烧友”。“当时的国家教委(现为国家教育部)要求各学校开设劳动技术课。在城区学校开劳动技术课要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因而有的学校组织学生种花种草,有的学校办缝纫机班,而我们学校决定搞篆刻教育,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动体力,又能够让学生动脑子,一举两得。”方维应书记说。从20多年前开始,篆刻教学在北京路学校就开始起步,点燃了星星之火,现在已成燎原之势。
北京路学校规模不大,学生只有400余人,但篆刻艺术教育全面铺开,基本形成了“人人一把篆刻刀,个个一方中国印”的特色。学校把篆刻列为校本课程,每周一节课,并设计了一套独特的篆刻艺术教学系列课程:在小学低年级,篆刻教学主要是在美术课上识篆字、写篆字;在小学高年级,则是在美术课上,学生利用肥皂、萝卜、蜡块等材料刻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和文字,拓展弘扬学生的自由想象思维和精神;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受到的篆刻训练非常规范、严格,教师指导学生用毛笔写篆字、练习刻石印,指导学生鉴赏吴昌硕、齐白石等名家名作,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篆刻比赛。
学校以篆刻作为立校品牌,营造学生人人学篆刻、教师作表率的浓厚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校建立了由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和在校学生组成的篆刻队伍,成立了北京路学校金石篆刻艺术社团,制订了学生篆刻8年整体规划,并独立完成整个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编写。
金石传情,古风悠悠显个性,北京路学校的篆刻艺术教育如山花烂漫,又如“一枝红杏出墙来”,成为学校的一张文化名片。
■
在方维应书记执教的初二年级的一堂篆刻课上,这样一个细节深深地留在记者的脑海里:学生人人手握一把刻刀,聚精会神地刻着石印。教室里非常安静,只有刻刀雕刻石印发出的声音。方维应书记在教室里巡回指导。
看着学生沉醉在石印世界里的情景,记者不禁感慨万千。在当今网络时代,青少年学生能够有如此高雅的情趣,实在是件令人高兴的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兴趣的培养,需要有大环境的营造,也需要教师的引导。经过多年的努力,北京路学校已经营造了浓郁的篆刻氛围,教师对学生篆刻兴趣的培养也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课堂故事化是该校教师的一个“秘密武器”。为了让学生了解寿山石,方维应书记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据说过去北峰的寿山不叫作“寿山”。山下住着个樵夫叫陈长寿,十分喜欢下棋,而且棋艺很高。有一天,陈长寿上山,看见两位老人在一块大岩石上下棋,心里发痒,就站在旁边看得入了迷。两位老人觉得有趣,便说:“先生,难道你也懂得下棋?”陈长寿点点头笑着说:“颇懂得一些。”老人都高兴起来:“那好,我们同先生下几盘棋。”想不到,下了几盘棋,陈长寿都赢了。老人说:“想不到人间有这么高的棋艺。今天我们都输给你了,没有什么好送,这一盘棋子就给你吧!今后你不必去砍柴了,自有好日子过。”说罢化作一阵风走了……
听着方维应老师讲故事,学生个个兴趣盎然。很多学生说,方老师经常在课堂上讲篆刻故事,而且故事非常好玩,所以非常期盼上每周一节的篆刻课。方维应书记不仅给学生讲历史上的篆刻故事,而且讲学校里学生练习篆刻的故事。近年来,学校学生中涌现了许多篆刻高手,在全国大赛中获奖或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的人比比皆是。教师们就向各班学生宣传学校的篆刻艺术教育在全市、全省所处的位置,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为学校荣誉而战的豪迈之情;介绍校园内篆刻佼佼者刻苦学印的真实故事,激发学生学印治印的兴趣。因为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学生爱听,教育效果更好。
在教学过程中,学校注重适当“瘦身”,使篆刻教学更精彩。篆刻教师主动改变策略,对教学内容做适度的“瘦身”,降低篆刻学科本身的难度,使学生不至于谈“刻”色变,觉得无从下手。适度的“瘦身”也使教学内容主次更加分明,难易更加适合学习发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习篆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们细心指导,经常在课外义务辅导学生。北京路学校还将篆刻艺术与博文国学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各班选择一些适合学生吟诵的古诗文,用篆文和楷书两种形式书写在黑板的固定位置上,两周更换一次内容,学生利用早读、语文课、班队会等时间进行吟诵,既积累了古诗文,又认识了更多的篆字,更洗礼了精神。同时,学校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把技艺培训和才艺展示结合起来,不定期举办全校性的篆刻展览。校领导还到班上去为获奖者颁奖。
北京路学校以篆刻引领师生唱响学校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并将“自强不息,止于至美”的精神渗透到学校的每一项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陶醉在这一方方气象万千的篆印中,也从中领悟到了篆刻艺术的深邃内涵和精神实质:它所追求的是和谐和自然的美,体现了“自强不息,止于至美”的精神,并提升精神的高度。endprint
■
2012年12月26日,《南昌日报》刊发了一条新闻:南昌市北京路学校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篆刻这一教学特色,对全校师生、教职人员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该校将文化篆刻有机地融入到学校的廉政教育中,让师生及教职人员从一点一滴入手,从一时一事做起,时刻提醒大家做一个廉洁自律的人,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在北京路学校,篆刻艺术教育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载体,丰富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形式和内容,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陈天景校长说:“我校80%的学生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因为家庭环境的影响,很多学生缺乏自信。学校通过篆刻教育,让学生找回了自信。事实上,很多学生因为在篆刻上获得成功,带动了其他学科成绩提高,他们对未来的发展也信心满满。”
篆刻教学是一门“泛学科性”的综合艺术。它是美术学科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涵盖了中国画、书法、构图、雕刻等美术知识,在操作上又与版画制作、藏书票制作、浮雕制作、拓片制作相近。刻印要识篆、习篆。这又涉及古汉字及书体演变发展历史。所以,篆刻教学要与美术、文学、历史、政治等其他学科相结合,通过篆刻教学,拓宽了学生的人文知识面,而且对其他学科的教学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北京路学校通过学生参与治印的实践,培养学生做事有始有终、耐心细致的良好品质。全校每个班级开设篆刻特色校本课程的“第一课堂”,使篆刻特色课程在学校得到普及。在此基础上,让学有余力的学生组成课外兴趣班,进行提高型的课外进修,开设了课外特色教学的“第二课堂”。为此,学校建立了与此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使评价的主体多元化,即对学生的篆刻作品教学参与过程等实行教师评价、同学评价、自我评价并行的制度,甚至利用网络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同时,评价方式也实现了多元化,即定性与定量结合,口头与书面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等。通过多元的评价机制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促使学生提高篆刻方面的技能与素养。
初二(2)班的袁子彦同学高兴地对记者说:“学习篆刻以后,我的课余生活比以前更加丰富了,课外生活成为一种享受、一种娱乐,同时还能够学习到很多传统文化知识。”余心仪同学也谈道:“在刻的时候很放松,简直是休闲活动,而且能够在轻松中学到历史知识。比如历史书上插图中的篆字,以前不认识,现在能够认得出,对提高学习效果有帮助。”胡源芮同学说,她非常喜欢篆刻,寒暑假里主要是学习刻篆字,爸爸妈妈也非常支持,主动跑到新华书店去为她选购了很多篆刻的书籍,让她兴奋不已。
发掘特长,形成特色,缔造成功。如今,北京路学校学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礼貌待人、乐观向上成为他们的精神面貌。教师积极进取,不断走出一条教研结合的专业化道路。校园文化浓郁,学校正朝着强化特色打造、深化品牌创建的方向不断发展。
□责任编辑 许雅健
E-mail:xuyajian@126.co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