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认识论观点的转化医学分析

2014-08-27嵇承栋张小丽于德华

医学与社会 2014年6期
关键词:基础医学认识论基础

嵇承栋 徐 健 张小丽 范 洁 许 畅 于德华

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上海,200090

转化医学从出现至今已有十余年,其致力于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作用于患者,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领域。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它从物质第一性的理论出发,提出认识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产生。为了能更好地进行转化医学实践,有必要对其所包含的哲学原理进行探讨,本文从认识论的角度对转化医学进行阐述。

1 转化医学的内涵及产生的背景

1.1 转化医学的内涵

转化医学是一个新兴的医学研究领域,至今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定义。转化医学致力于打破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运用之间的壁垒,将各学科基础医学研究的成果更快速、高效地运用到疾病的预防、诊疗、药物研制及预后评估等工作中去,使患者更及时地感受到科学发展给疾病治疗带来的便利,同时也使实验室能在第一时间了解临床工作中的难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从而实现病床和实验室之间的双向交流。因此,转化医学的内涵包含两个方向,即从实验室到病床以及从病床到实验室[1]。

1.2 转化医学产生的背景

1.2.1 医学分工导致基础研究与临床分离。随着时代的发展,医疗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某一学科或者疾病进行研究。这样一来医学研究的分工越来越明确,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临床工作与基础研究便开始分离,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各自为政[2]。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间形成了一条鸿沟,如何打破这条鸿沟成为医学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2.2 疾病谱发生转变。经济、科学等的快速发展,使得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人类疾病谱也随之产生了巨大的改变。疾病防治的重点从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等逐渐转移到慢性病、多因素所导致的疾病,如糖尿病、肿瘤、心血管疾病等。单因素的研究和治疗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目前的疾病治疗需求,多学科的综合运用在现代医学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3]。

1.2.3 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率低。现代医学建立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但实验室得出的统计数据和结果并不能很好地运用到临床中去。我国现阶段的医学相关的文献数量高居全球第二[4],但医药成果转换率却不足8%[5],基础科研投入量与问题解决量难成正比。

为了解决医学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上述问题,打破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的鸿沟,实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转化医学的出现成为必然。

2 转化医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1992年Science杂志提出“实验室到病床”的研究模式[6],1996年The lancet杂志首次描述了转化医学的概念[7],2003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在The NIH Roadmap 中对转化医学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阐述,提出转化医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应用之间的纽带,是实验室与病床之间双向交流、工作的过程[8]。自此,转化医学的概念进入大众的视野,并不断发展。

2006年5月初,苏格兰与惠氏制药公司合作,在苏格兰启动了世界上第一个转化医学合作研究中心。 2008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立了第一个亚洲转化医学中心。美国和英国成为现阶段转化医学研究的主要国家。2009年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AAAS)创办了《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成为目前最权威的转化医学期刊之一[1]。为了进一步建设转化医学中心,英国政府在5年内投入了4.5亿英镑的资金。2007年欧盟准备实施的第7个框架研究计划中,60亿欧元的预算将应用于转化医学[3]。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转化医学起步较晚,但在政府的支持下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辅导读本中提出,以转化医学为核心,大力提升医学科技水平,强化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建设[9]。2008年5月,“出生缺陷研究中心”在复旦大学附属医院成立,2010年9月协和转化医学中心也在北京协和医院成立,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京军区总医院等也相继成立了转化医学中心。目前国内已成立20余家较有影响力的转化医学中心。

3 从认识论角度分析转化医学

3.1 认识论的观点

行是知之始,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又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坚持“从物到感觉到思想”的路线,强调认识是人对客观实在的反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转化医学是人类发现了医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思考而产生的一种理念或者方法,属于认识的范畴,是对临床实践工作中的困难的认识的总和,是科学的哲学认识论和实践观在医学实践中的集中体现。

3.2 实践认识的辩证发展

认识的过程包括两次飞跃,即由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所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然后,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即用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完成了实践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转化医学的发展证明了认识论的这一观点,见图1。

图1转化医学发展的两次飞跃

3.2.1 第一次飞跃——从基础研究到科研成果。 转化医学是从医学实践开始,对医学实践中的某一问题进行基本资料的收集和调查,如流行病学调查、病因学调查等,进而获得所研究疾病的致病因素、发病率等相关信息,形成对该疾病的感性认识。紧接着对所收集的数据信息进行进一步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发觉其内在规律,形成相应的理论,取得科研成果,获得对该疾病的理性认识。这便完成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通过基础研究获得科研成果。

3.2.2 第二次飞跃——从科研成果到临床运用。转化医学的最终目的是研究成果为临床所用,患者得到真正便利。2008年3T转化医学研究模式在JAMA杂志中提出。该模式通过干预设计最大程度地模拟患者的状态进行临床设计,确定哪些措施有效、哪些人能够从中获益,最终推广使用,改善健康质量[4]。从科研成果到临床运用的过程完成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第一次飞跃是认识问题,对问题进行思考得出结果;第二次飞跃则是解决改造世界、实现思想的问题,同时也是对认识的延续和完成。转化医学的第二次飞跃建立在第一次飞跃的基础上,在医学的发展、人类健康的提高、疾病的控制中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

3.3 认识的循环上升性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并在实践中得以检验,认识的发展是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转化医学不仅包括从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工作,从病床回到实验室也是转化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0]。随着转化医学的发展,对转化医学只是“实验室到病床”的片面性认识逐渐被纠正,双向转化得到正视,人们认识到通过对来源于临床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的结果才更经得起临床实践的检验[11]。医生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运用到临床医疗中,同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新问题,不断推动基础学科的研究,进而将结果运用到临床,解决目标问题。因此,转化医学也是循环发展的[12]。

3.4 认识的无限发展性

随着转化医学的发展,转化医学方面的研究论文不断增多,增设了转化医学的专业杂志,许多科学杂志还开辟出了转化医学专栏,转化医学研究所和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在国内外的数量不断增长[13],转化医学被应用到更多的疾病治疗工作中。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作为医学实践过程中的产物,转化医学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医学实践中认识和发展,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研究成果。

3.5 物质世界的交互联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时贯穿着辩证法思想。它把物质世界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充满着矛盾的统一整体和无限发展的过程。转化医学发展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哲学思想,在基础研究阶段需要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等学科的交流合作,在基础医学向临床转化阶段需要预防医学、药理学、护理学、信息计算学等的辅助,在学科推广阶段还需要研究所、社会机构、政府等领域的共同协作。转化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多层次、多学科、多领域的相互合作和交叉融合。

4 结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理论贯穿转化医学发展的始终,运用其基本原理对转化医学进行剖析,进一步认清转化医学的产生、发展、工作流程及特点,对解决转化医学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在转化医学发展过程中,通过转变人才教育的模式,培养综合性人才,增强各个学科之间的互动,缩短两次飞跃的过程,可促使转化医学的工作流程加速循环;转换基础医学工作者的观念,有针对性地研究临床反馈的问题,有利于增加医学实用性成果的产出;增加国家政府的投入,促进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才能为转化医学稳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转化医学在我国刚刚起步,需要我们抓住机会,认清其本质,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加速其发展,最终达到提升人民健康水平的目标。

[1]田玲,张宏梁,马凌飞.国内外转化医学发展现状与展望[J].医学研究杂志,2011, 40(1):17-20.

[2]高峰,赵明杰.转化医学应用现状及其困境分析[J]. 医学与哲学(A),2013(6):3.

[3]刘小荣,张笠.转化医学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 32(18):2093-2096.

[4]王敏,刘妮波,张燕舞,等.从文献分析角度聚焦国际转化医学研究发展及现状[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1,31(10):1168-1175.

[5]殷学平,顾洪,罗蓉.医药科研成果转让定价方法简介[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3, 10(4):389-390.

[6]Choi D W. Bench to bedside: the glutamate connection[J].Science,1992, 258(5080): 241-243.

[7]Geraghty J. 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J]. Lancet,1996,348(9025):422-431.

[8]Zerhouni E. The NIH roadmap[J]. Science, 2003, 302(5642): 63-72.

[9]易应萍,江锦良,郭菲.论转化医学发展的机制与平台[J].医学与哲学(A),2013,34(6):9-11.

[10]Mankoff S P, Brander C, Ferrone S, et al. Lost in translation: obstacles to translational medicine[J]. J Trans Med, 2004, 2(1): 14-23.

[11]刘杰,吕有勇.解析转化医学:医学科研选题应源于临床[J].中华医学杂志,2008, 88(38):2665-2666.

[12]焦飞,王娟,谢书阳,等.转化医学——医学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间的桥梁[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0(9):1-2.

[13]陈发明,金岩,施松涛,等.转化医学:十年回顾与展望[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1(1):5-11.

猜你喜欢

基础医学认识论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阐释的认识论困境及其终结
基于信息技术哲学的当代认识论研究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藏传佛教认识论评析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