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保胎经历对产后抑郁产生的单因素调查研究
2014-08-27申素峰靳艳玲张爱萍彭华杰
申素峰 靳艳玲 张爱萍 彭华杰
孕期保胎经历对产后抑郁产生的单因素调查研究
申素峰 靳艳玲 张爱萍 彭华杰
产后抑郁症;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孕期保胎经历
产后抑郁(postpartum depression, PPD)是指产褥期发生的抑郁, 其临床表现与一般的抑郁(抑郁、悲伤、沮丧、哭泣、易激惹、烦躁、甚至自杀倾向等一系列症状为特征的心理障碍)相同[1]。近年来, PPD的发病率在不断上升, 本研究主要调查PPD的发病情况, 探讨孕期保胎对PPD的发病影响,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 抽取郑州市中医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进行产后复查的1000例产妇进行问卷调查。排除孕前精神病史, 无人格及智力障碍,均为自愿合作者。
1.2 调查方法
1.2.1 应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对产妇进行自评 此表共10项, 每项分0、1、2、3四个等级, 总分在0~30分, 总分≥13分提示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抑郁障碍, 为筛查阳性。分数越高, 反映抑郁程度越重。
1.2.2 自编产科调查问卷进一步调查 此调查问卷包括产妇的一般资料(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工作性质), 产科因素(孕产次、孕期围产保健次数、孕期有无保胎及保胎方式、产时有无异常及具体异常情况、产后有无异常及异常情况)。
1.3 研究方法 筛选出孕期有保胎经历产妇及无保胎经历产同产时及产后无异常情况产妇并将其调查文卷进行分组研究。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在调查的1000例产后复查的产妇, 完成调查的为872例, 872例产妇中爱丁堡抑郁量表评分PPD的发病率在该调查中≥13分的为153例, 发生率为17.5%。
2.2 在完成的872例问卷中, 有孕期保胎经历的产妇为234例, 有保胎经历且抑郁调查为阳性的45例, 发生率为19.2%。孕期无保胎经历且无产时及产后异常情况的产妇为212例, 孕期无保胎经历且无产时及产后异常情况的产妇中抑郁调查为阳性的10例, 发生率为4.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将234例有孕期保胎经历的产妇自编为组1,将212例孕期无保胎经历且无产时及产后异常情况的产妇自编为组2。
3 讨论
PPD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广泛而深远。产妇本人抑郁会导致对物质的滥用(酒、烟、药物、大麻)、个人卫生障碍、饮食不足等, 最严重的为自杀倾向及自杀行为, 国内偶有个例报道[2]。亦可对婴儿造成影响, 妨碍婴儿的正常发育, 如母亲不愿抱婴儿、不能给婴儿有效喂养、不注意婴儿的啼哭、忽视婴儿的交往信号、害怕接触婴儿、甚至厌恶婴儿或伤害婴儿。这些行为均可导致婴儿发育不良, 甚至影响婴儿日后的认知能力, 还会给婚姻家庭关系带来不利影响[3]。PPD的发病率, 目前国际上为10%~15%[4], 国内为15%~20%[5]。本调查其发病率为17.5%, 与国内外研究结果相似。
关于PPD的病因研究较多, 现代医学综合模式认为:产后抑郁是在遗传易感性的基础上, 产后激素剧烈快速变化,重大生活事件刺激及社会支持不足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心理社会因素对产后抑郁的发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6]。社会人口学资料研究显示PPD的发生与产妇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态、经济收入等有关[7,8]。此外围生期产科研究显示非计划怀孕、流产、妊娠并发症、手术产等是PPD的风险因子或危险因素汇[9]。根据目前文献报道母亲的年龄、胎次与产后抑郁发生的关系各文献报道不一致, 需要进一步证明。
本研究结果显示, 孕期保胎经历与PPD的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本研究认为对PPD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对PPD的预防和干预应开始于孕前而不仅仅是在产后。注重育龄期及围生期女性的生理、生长发育变化, 关注女性的个体特征及分娩前后的心理变化, 运用专业知识, 采用不同的干预措施,解除致病的心理因素, 减轻心理负担和躯体症状, 争取社会和家庭支持, 提高对PPD高危人群的识别能力, 并对高危人群实施监测和尽早开展积极的心理卫生服务, 可有效降低PPD的发生率。实践证明进行婚前体检、优生讲座在提高优生的同时可降低先兆流产及妊娠并发症发生的几率, 孕期进行准妈妈讲座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孕妇心理压力, 继而降低产后抑郁的发生。同时作者也建议将孕产妇抑郁情绪的筛查和心理保健纳入常规的产前检查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产后访视的工作范畴。
需要强调的是本研究仅为单因素调查研究, 尚有许多影响因素未涉及, 建议在本研究的基础上扩大调查内容, 进而获得全面而丰富的研究结论。
[1] 美国精神卫生学会.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第4版.1994:2.
[2] 艾拉地力.乌拉斯汉.产后抑郁症自杀1例.刑事技术, 2004, 6(2):58.
[3] Josefsson A.Prevalence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 late pregnaney and postpartum.Aetaobstet Gyneeo I scand, 2001, 80:251.
[4] 赵璐.瑜伽训练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现代临床护理杂志, 2009, 8(8):51.
[5] Ameriean Psychiatrie Assoeiation.Praetice Guidel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revision).Am J Psychiatry, 2000, 154(4suppl):l-45.
[6] Josefsson A, Angelsiöö L, Berg G, et al.Obstetric, somatic, and demographic risk factors for postpartum depressive symptoms.Obstetrics & Gynecology, 2002, 99(2): 223-228.
[7] Beck CT.Predictors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an update.Nursing research, 2001, 50(5):275-285.
[8] Lee DT, Yip AS, Leung TY, et al.I dentifying women at risk of postnatal depression: prospective longitudinal study.Hong Kong Med J, 2000, 6(4):349-354.
[9] Chee CY I, Lee DT S, C hong YS, et al.Confinement and other psychosocial factors in perinatal depression: a transcultural study in Singapore.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05, 89(1):157-166.
2014-04-05]
450000 郑州市中医院妇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