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人需要做减法

2014-08-26山下英子著王珊译

中外书摘 2014年8期
关键词:断舍灾区冰箱

[日]+山下英子+著+王珊+译

从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出,物品的数量与物主的不安程度是成正比的。坐拥成堆的物品,我们才能感到踏实,才能放心,而这只能是招来更多的东西……

日本发生地震的时候,很多人都一头扎进抢购囤积的漩涡里。抢购囤积的原始动机是不安,一大群人冲进超市,把大量的食品塞到购物篮里,排起长队等着结账……这是突发紧急状况时才会看到的,犹如现代社会的缩影。

尽管新闻报道中不停地重复“灾区以外地区的食物供应绝对充足”,但人们还是因为不安而囤积了超过三天食量的食物……有足够支持三天的食物就能放心了吗?结果是又冲进去买回五天分量的食物,甚至是一星期的。不安只会变本加厉地呈现出来,永无止境。

只要把焦点放在不足与不安上,不管拥有多少,永远都无法安心。

“断舍离”的机制是,通过不断地“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与“舍”(舍弃多余的物品)的训练,最终达到“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的状态。而一旦到了“离”的状态,人就会自然而然地拥有更深刻的洞察、更高远的观点、更广阔的视野,抵达一个更高的境界,也就是俯瞰的境界。而所谓断舍离的心灵指引,其实正是俯瞰的观点。

断舍离的观点教给人们的是运用减法哲学处理个人与物品的关系,俯瞰的观点则是教给人们如何认识更深层次的自我,瞬间掌握当下的“需要、合适、舒服”,有意识地、自在地、果敢地度过人生。

一旦开始实践断舍离,就能慢慢感受到储备与囤积的不同。储备是为了预想到的状况所做出的危机管理,而囤积则是状况发生了之后,为了消除不安而进行的毫无计划、不加节制的购买。

相对而言,灾区是什么情形呢?灾区的人们谨慎地吃着面包和饼干等好不容易存下来的食物,生怕浪费,就等着分到一个微热的饭团。这情景令人动容。每个人都怀着无限的感激,津津有味地吃着来之不易的食物。

这个饭团,你是把它当作“才只有这么一个”,还是“无可取代的一个”呢?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新闻,说是在地震时,有位80岁的老奶奶和她16岁的孙子,在灾后第九天被搜救人员成功救了出来。

虽然海啸正在摧残着他们的家,但所幸两人所在的二楼还没被殃及。厨房在二楼,冰箱倾倒,形成了一个狭小的空间,让他们躲在里面幸免于难,没被压死。他们就靠着冰箱里的食物和水来维持生命,直到被救出。他们的幸运生还可以说是诸多偶然带来的结果。

顺便一说,我家的冰箱是空荡荡的,里面的食物别说九天了,恐怕连两天都撑不过去。我这么说着,婆婆就说“那我们也把冰箱塞满好了”。我非常理解婆婆的心情,可我们无法预料倘若地震真的发生时,我们会不会正好就在冰箱附近,也不知道会不会也碰上这么多的偶然。当然,即便我们真的就在冰箱附近,那么也很有可能被塞满了食物的冰箱一下子压死。

再说,把焦点放在突然发生的意外,为突发状况而准备,不关注日常生活的所需,结果也只能是把食物放坏。

不光是食物。本来要断舍离,打算处理掉的老收音机在地震时也有可能派上用场;但也有可能在犹豫着该不该断舍离丢掉时刚好遇上地震,打开开关一看,才发现早就坏掉了,毫无用处。这两种状况都有可能会发生。

无论如何,我们都会忍不住想抓住过去的成功经验不放,同时也会在不知不觉间被失败经验给牵绊住。不过,归根到底,求生时最重要的,难道就只有物品而已吗?

能够随机应变的精神、体力,还有能够收集、判断有用信息的能力,这些要比物品重要得多。因此我认为,只要让储备物品达到一个自己日常能够管理的最低限度,这样其实就足够了。

物品的数量与物主的不安程度成正比,而越是不停地囤积,不安感就越深。相反,很多断舍离实践者都能感受到,东西越少,就越能够带来信任(当然,这要在自己主动做选择、做决定、做出筛选的前提下)。从“如果没有这样东西就糟了”的不安转移到“没有这东西也无妨”,让内在不断得到强化。通过这种对物品不断加以精挑细选的过程来完成的训练,就是断舍离。

我想,现在人们正渐渐地体会到,“增加就是幸福、多就是幸福”不过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幻觉罢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断舍灾区冰箱
旧物,可以不是断舍离
冰箱里的那些“食”
50万升汽柴油保供河南灾区
安庆石化:驰援灾区显担当
断舍离 给你的人生做减法
冰箱里的夺命派对
肩上冰箱
灾区笑脸
赴灾区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