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探究活动的探索尝试
2014-08-26孙业勋
孙业勋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0055-02
历史课中的活动探究,设计了一些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来完成的课内课外活动,蕴藏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在探索中走进历史,与历史亲切对话,感受历史的韵味,享受新型历史课特有的学习兴趣。
对于城市生活的学生来说,活动探究有许多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上网查资料、搜集事物照片、甚至实物,在审视历史,解读历史,从陈年往事中找到感兴趣的内容,竭力理解历史。但对于农村中学生来说,往往做不到,资料少的可怜、实物更是无从查找、能够上网的几乎没有。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农村中学的实际出发,寻找、创造适合于农村条件的,尽可能的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实践活动,让他们变的博学,让他们变的好学,让他们学的有滋有味。
尝试一:制作青铜器
学习青铜聚鼎部分内容时,学生学到的几个步骤:(一)塑成泥模(二)用泥模制作浇注用的陶范(三)在摄食1000度的烈火中将铜、锡、铅矿石融化成液体(四)将铜液注入范具(五)将冷却后的陶范打破,对器物的表面加工整理。
学生仅有了理论的知识,但对什么是“模”?什么是“范”?分不清楚,于是我课下布置了一个活动:用蜡烛作青铜溶液,制作一个“青铜器”粉笔盒。时间两周,分小组制作,可以课下讨论,也可以请教老师和有经验的师傅。看哪个小组制的最好,并写出制作的过程和感受。
这个活动,看来学生费了很大的努力,两周后,6个小组都交上了有模有样的“作品”。在讨论制作的过程和感受时,纷纷发表看法,说的头头是道。特别是对制作的困难都做了表述,在这个时候我提出了问题,在商周时代人们的劳动的艰辛我们如何体会?
学生们都默默的一会儿,才发表了看法,我知道这是真正发自内心的想法和体会,是任何思想教育活动都起不到的效果,因为他们用行动体会了啊。
通过这个活动,不但使学生动手、动脑,更懂得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青铜器在他们心里活了,他们懂得了“青铜器”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
尝试二:如何在生活中理解孔子的“义”
学到孔子和儒家思想时,讲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能全面体现“仁”和“礼”要求的,叫做“义”。“义”就是人的所为要符合当时的法律、法规和社会规范和社会道德。初一学生不易理解,我就用现实事例加强理解:假如你有朋友与别人有矛盾,你的劝解是“义”,帮人打架是“不义”,打架打伤了人出了事故是陷别人于“不义”。其实,“义”存在于古、今、中、外,存在于各个阶层,存在于任何人、任何事。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在“义”与“不义”之间,请你想一想今天做了那些事是“义”,请你想一想做了那些事是“不义”。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做的。
顿时,热闹的课堂沉寂下来,有的面面相觑,有的沉思不语。我知道已经触及到了学生的心灵。学生在沉思中学会了“慎独”。
尝试三:正确认识“地震与地动仪”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省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阿坝州汶川县。地震造成伤亡惨重,目前已有三万多人遇难,无数房屋垮塌。于是有的学生想起了地动仪,提出了疑问:东汉就发明了地动仪。到科学发达的今天,地震不可以预测吗?
于是我就布置了这样的任务,搜集资料:如何认识地震和地动仪?
学生在课外得到了这样的地震和地动仪的知识,我综合了一下内容: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地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对整个社会有着很大的影响。
地动仪是汉代科学家张衡的传世杰作。在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据《后汉书?五行志》记载,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间,共发生了二十六次大的地震。地震区有时大到几十个郡,引起地裂山崩、江河泛滥、房屋倒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张衡对地震有不少亲身体验。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
张衡地动仪能记录地震吗?
地动仪无法记录发震时刻,更无法记录震级。因此,从现代地震学的角度来看,候风地动仪并不能记录地震,不是地震仪。
记录一次地震必须有三个要素:发震时刻,震中位置和震级(地震强度)。候风地动仪只能记录震中方向。几台地动仪“联网”也可测出震中位置,但它却无法记录发震时刻,更无法记录震级。因此,从现代地震学的角度来看,候风地动仪并不能记录地震,不是地震仪,当然也就更不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了。也就是说地动仪可以指示地震的方向,但不能预测地震。
历史教学中的探究活动给我们历史教学带来了许多的学习乐趣、道德教育、科技思想教育,我们应合理利用这些机会,给我们历史课增添一点色彩!
(责任编辑 刘凌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