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综模式下的化学实验答题要求刍议

2014-08-26高海英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4年9期
关键词:理综小球答题

高海英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0053-02

理科综合是“3+X”高考模式下的一门考试科目,由于实验在理、化、生三门学科中的独特地位,理综考试对实验能力的考查具有很高的要求,足见答好实验题是获得理综好成绩的关键之一。所以,在高考复习中我们要尽快让学生熟悉理综模式下的实验答题要求,并有针对性地加强一些训练。本文以化学实验题为例,对其答题要求进行了初步阐述。

一、重操作,会整理,从规范表达上去答题

从近几年的高考理综试题看,对学生如何把实验原理、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用科学的语言系统、完整地表达出来有着较高的要求。如:2011年理综测试第28题,其中一小题考查学生对制取氢气的简易启普发生器的气密性检查就体现了高考对“独立完成实验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若不注意对化学实验亲手操作,而只凭老师在复习课上纸上谈兵,其所答述往往达不到命题者的设计要求。所以,复习中对一些平时想想会做,而实际不能正确做;平时想想能说清,而实际说起来漏洞百出的实验要加以有的放矢的训练。要让学生明白答实验题首先应满足真实、全面、简洁、规范的总要求,但又不能画蛇添足或张冠李戴。

若碰到全新的、中学阶段确实没有做过的实验题,我们要教会学生把回答实验题的过程当作自己做实验的过程来回答,不要觉得我是在答题,是用笔在纸上写实验题的答案,而应当把这个题看作是在考我动手做实验,我现在用笔只是把做实验的过程写下来。这种把解答实验题的过程当做动手做实验来对待是解决学生答实验题不规范、不全面的一种很好方法。

【例1】在实验室里,有一瓶浸在煤油里的钠块。要取用一小粒钠进行有关实验,取用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

[评析]学生一般能知道固体颗粒用镊子取、固体粉末用药匙取的常识。面对取用浸在煤油里的一小粒钠的新情景,能否考虑到“①用镊子取出钠块后要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②钠在煤油中保存过程中表面会部分被氧化,必须切去表面的氧化层;③钠具腐蚀性,应在玻片上用小刀切割;遇水反应放热易引起火灾,余下的钠应全部放回试剂瓶的煤油里。”若学生平时确实操作过,答这类题应该不会有问题;若学生没有真正体验过,且不能把这种操作进行归纳、组织,就较难完整地叙述出来。

二、抓实质,会联想,从合理发散上去答题

理综考试的《考试说明》指出“要根据要求灵活运用已学过的自然科学理论、实验方法以及使用过的仪器,没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处理相关的实验问题。”2010年理综测试第29题,要求学生在原来课本中产生喷泉实验的装置上,再进行发散,联想出产生喷泉的一些新的方法就体现了这一要求。所以,理综模式下的实验答题,学生不但要明原理、懂实质,而且还要学会合理联想、科学发散、大胆创新,养成重视课本但不惟课本、尊重传统但不惟传统的良好思维习惯,多进行像类似例2这类习题的训练。

【例2】某同学利用图l所示装置,进行有关实验(图中一惰性小球在开始实验前悬浮在水中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水吸收足量气体后,关闭活塞。最终小球的位置将处于:____________(填:水中、水面或水底)__________。

(2)若改变发生装置中的物质或反应,烧杯中重新换水后进行实验,小球的最终位置可处于烧杯底部,则分液漏斗内可盛放________溶液,圆底烧瓶内可盛放________固体。

(3)本实验中倒置三角漏斗的作用除可增大吸收面积外,还能有效防止水的倒吸。若只从防止倒吸这一作用来分析,不用倒置三角漏斗,是否能用其它仪器与装置来代替,请画出图示并加以简要说明。

【评析】要回答这类题型,必须从实质上掌握其内涵,然后展开适当的联想,不然,肯定在回答时会丢三拉四。如:要回答重新实验后,若小球位于烧杯底部,分液漏斗内、圆底烧瓶内各放什么物质,首先应掌握水吸收HCL后,其溶液密度将增大这一事实,在此基础上就可把重新实验后小球位于烧杯底部时,必产生了使溶液密度减小的气体这一新的本质揭示出来,这样我们就可自然联想到浓氨水滴在生石灰上、酒精溶液滴到生石灰上等多种答案。同理,对第(3)小题,也必须要掌握HCL极易溶于水是造成倒吸的实质,在此基础上就能联想到防倒吸的装置还可以有:肚容式(图2)、安全瓶式(图3)、隔离式(图4)等各种答案。

三、联实际,会应用,从注重运用上去答题

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掌握实验原理,会控制实验条件和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和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数据,并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也是理综《考试说明》对实验能力的一种要求。2009年理综测试第8题,对小白鼠的实验,就是把NaOH与CO2的反应与小白鼠的生命活动、装置内的压强变化联系起来,对化学实验能力结合科学实验、联系实际进行考查的一类题型。这类题型取材广泛,学生在解答时,不但要正确把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理论知识与题目所给的实际生产、生活情景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从中去突破答题障碍、理清答题的要点。

【例3】SO2是大气污染物之一,为粗略地测定周围环境中SO2的含量,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如图5所示的实验装置:

(1)向试管中加入0. 0005mo1·L-1的碘水1. 0mL,用适量水稀释后再加入2-3滴淀粉溶液,配制成A溶液。测定指定地点的空气中SO2的含量时,推拉注射器的活塞反复抽气,A溶液由_______色变为______色时反应恰好完全进行,此时停止抽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2)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对每次空气质量测定中SO2的最高浓度限值如下表:

该课外活动小组分成第一和第二小组,使用相同的实验装置和溶液A,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内测量空气SO2的含量。当反应恰好完全进行,记录抽气次数如下(假设每次抽气500mL)。请将下表填写完整(保留2位有效数字):

判断该地点的空气中的SO2含量属于 级标准,第_____小组的测定结果正确,另一小组实验结果产生较大偏差的原因是(装置和药品无问题)_______。

【评析】SO2与I2能发生SO2+I2+2H20=H2S04+2HI的反应,淀粉遇单质碘能变蓝色,而I不能使淀粉显蓝色,这是回答该题的理论基础,但要把整题答完整,还必须把这些理论知识与以下实际联系起来:①正确理解最高浓度限值的含义是确定空气质量标准的依据;②使用相同的实验装置和溶液A,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内测量空气中SO2的含量,抽拉次数相差20次,说明二组的抽拉速度肯定不同;抽拉速度合理是保证空气中的SO2与碘水充分反应的前提。这样当计算得到第一小组测定结果为0. 53mg·m-3,第二小组测定结果为0. 46mg·m3时,就能正确判断该地点空气中的SO2含量属于三级标准;第一小组的测定结果正确;另一小组实验结果产生较大偏差的原因是(装置和药品无问题)抽拉的速度太快,造成空气中的SO2不能充分与碘水反应。

(责任编辑 刘凌芝)endprint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0053-02

理科综合是“3+X”高考模式下的一门考试科目,由于实验在理、化、生三门学科中的独特地位,理综考试对实验能力的考查具有很高的要求,足见答好实验题是获得理综好成绩的关键之一。所以,在高考复习中我们要尽快让学生熟悉理综模式下的实验答题要求,并有针对性地加强一些训练。本文以化学实验题为例,对其答题要求进行了初步阐述。

一、重操作,会整理,从规范表达上去答题

从近几年的高考理综试题看,对学生如何把实验原理、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用科学的语言系统、完整地表达出来有着较高的要求。如:2011年理综测试第28题,其中一小题考查学生对制取氢气的简易启普发生器的气密性检查就体现了高考对“独立完成实验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若不注意对化学实验亲手操作,而只凭老师在复习课上纸上谈兵,其所答述往往达不到命题者的设计要求。所以,复习中对一些平时想想会做,而实际不能正确做;平时想想能说清,而实际说起来漏洞百出的实验要加以有的放矢的训练。要让学生明白答实验题首先应满足真实、全面、简洁、规范的总要求,但又不能画蛇添足或张冠李戴。

若碰到全新的、中学阶段确实没有做过的实验题,我们要教会学生把回答实验题的过程当作自己做实验的过程来回答,不要觉得我是在答题,是用笔在纸上写实验题的答案,而应当把这个题看作是在考我动手做实验,我现在用笔只是把做实验的过程写下来。这种把解答实验题的过程当做动手做实验来对待是解决学生答实验题不规范、不全面的一种很好方法。

【例1】在实验室里,有一瓶浸在煤油里的钠块。要取用一小粒钠进行有关实验,取用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

[评析]学生一般能知道固体颗粒用镊子取、固体粉末用药匙取的常识。面对取用浸在煤油里的一小粒钠的新情景,能否考虑到“①用镊子取出钠块后要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②钠在煤油中保存过程中表面会部分被氧化,必须切去表面的氧化层;③钠具腐蚀性,应在玻片上用小刀切割;遇水反应放热易引起火灾,余下的钠应全部放回试剂瓶的煤油里。”若学生平时确实操作过,答这类题应该不会有问题;若学生没有真正体验过,且不能把这种操作进行归纳、组织,就较难完整地叙述出来。

二、抓实质,会联想,从合理发散上去答题

理综考试的《考试说明》指出“要根据要求灵活运用已学过的自然科学理论、实验方法以及使用过的仪器,没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处理相关的实验问题。”2010年理综测试第29题,要求学生在原来课本中产生喷泉实验的装置上,再进行发散,联想出产生喷泉的一些新的方法就体现了这一要求。所以,理综模式下的实验答题,学生不但要明原理、懂实质,而且还要学会合理联想、科学发散、大胆创新,养成重视课本但不惟课本、尊重传统但不惟传统的良好思维习惯,多进行像类似例2这类习题的训练。

【例2】某同学利用图l所示装置,进行有关实验(图中一惰性小球在开始实验前悬浮在水中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水吸收足量气体后,关闭活塞。最终小球的位置将处于:____________(填:水中、水面或水底)__________。

(2)若改变发生装置中的物质或反应,烧杯中重新换水后进行实验,小球的最终位置可处于烧杯底部,则分液漏斗内可盛放________溶液,圆底烧瓶内可盛放________固体。

(3)本实验中倒置三角漏斗的作用除可增大吸收面积外,还能有效防止水的倒吸。若只从防止倒吸这一作用来分析,不用倒置三角漏斗,是否能用其它仪器与装置来代替,请画出图示并加以简要说明。

【评析】要回答这类题型,必须从实质上掌握其内涵,然后展开适当的联想,不然,肯定在回答时会丢三拉四。如:要回答重新实验后,若小球位于烧杯底部,分液漏斗内、圆底烧瓶内各放什么物质,首先应掌握水吸收HCL后,其溶液密度将增大这一事实,在此基础上就可把重新实验后小球位于烧杯底部时,必产生了使溶液密度减小的气体这一新的本质揭示出来,这样我们就可自然联想到浓氨水滴在生石灰上、酒精溶液滴到生石灰上等多种答案。同理,对第(3)小题,也必须要掌握HCL极易溶于水是造成倒吸的实质,在此基础上就能联想到防倒吸的装置还可以有:肚容式(图2)、安全瓶式(图3)、隔离式(图4)等各种答案。

三、联实际,会应用,从注重运用上去答题

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掌握实验原理,会控制实验条件和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和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数据,并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也是理综《考试说明》对实验能力的一种要求。2009年理综测试第8题,对小白鼠的实验,就是把NaOH与CO2的反应与小白鼠的生命活动、装置内的压强变化联系起来,对化学实验能力结合科学实验、联系实际进行考查的一类题型。这类题型取材广泛,学生在解答时,不但要正确把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理论知识与题目所给的实际生产、生活情景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从中去突破答题障碍、理清答题的要点。

【例3】SO2是大气污染物之一,为粗略地测定周围环境中SO2的含量,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如图5所示的实验装置:

(1)向试管中加入0. 0005mo1·L-1的碘水1. 0mL,用适量水稀释后再加入2-3滴淀粉溶液,配制成A溶液。测定指定地点的空气中SO2的含量时,推拉注射器的活塞反复抽气,A溶液由_______色变为______色时反应恰好完全进行,此时停止抽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2)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对每次空气质量测定中SO2的最高浓度限值如下表:

该课外活动小组分成第一和第二小组,使用相同的实验装置和溶液A,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内测量空气SO2的含量。当反应恰好完全进行,记录抽气次数如下(假设每次抽气500mL)。请将下表填写完整(保留2位有效数字):

判断该地点的空气中的SO2含量属于 级标准,第_____小组的测定结果正确,另一小组实验结果产生较大偏差的原因是(装置和药品无问题)_______。

【评析】SO2与I2能发生SO2+I2+2H20=H2S04+2HI的反应,淀粉遇单质碘能变蓝色,而I不能使淀粉显蓝色,这是回答该题的理论基础,但要把整题答完整,还必须把这些理论知识与以下实际联系起来:①正确理解最高浓度限值的含义是确定空气质量标准的依据;②使用相同的实验装置和溶液A,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内测量空气中SO2的含量,抽拉次数相差20次,说明二组的抽拉速度肯定不同;抽拉速度合理是保证空气中的SO2与碘水充分反应的前提。这样当计算得到第一小组测定结果为0. 53mg·m-3,第二小组测定结果为0. 46mg·m3时,就能正确判断该地点空气中的SO2含量属于三级标准;第一小组的测定结果正确;另一小组实验结果产生较大偏差的原因是(装置和药品无问题)抽拉的速度太快,造成空气中的SO2不能充分与碘水反应。

(责任编辑 刘凌芝)endprint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0053-02

理科综合是“3+X”高考模式下的一门考试科目,由于实验在理、化、生三门学科中的独特地位,理综考试对实验能力的考查具有很高的要求,足见答好实验题是获得理综好成绩的关键之一。所以,在高考复习中我们要尽快让学生熟悉理综模式下的实验答题要求,并有针对性地加强一些训练。本文以化学实验题为例,对其答题要求进行了初步阐述。

一、重操作,会整理,从规范表达上去答题

从近几年的高考理综试题看,对学生如何把实验原理、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用科学的语言系统、完整地表达出来有着较高的要求。如:2011年理综测试第28题,其中一小题考查学生对制取氢气的简易启普发生器的气密性检查就体现了高考对“独立完成实验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若不注意对化学实验亲手操作,而只凭老师在复习课上纸上谈兵,其所答述往往达不到命题者的设计要求。所以,复习中对一些平时想想会做,而实际不能正确做;平时想想能说清,而实际说起来漏洞百出的实验要加以有的放矢的训练。要让学生明白答实验题首先应满足真实、全面、简洁、规范的总要求,但又不能画蛇添足或张冠李戴。

若碰到全新的、中学阶段确实没有做过的实验题,我们要教会学生把回答实验题的过程当作自己做实验的过程来回答,不要觉得我是在答题,是用笔在纸上写实验题的答案,而应当把这个题看作是在考我动手做实验,我现在用笔只是把做实验的过程写下来。这种把解答实验题的过程当做动手做实验来对待是解决学生答实验题不规范、不全面的一种很好方法。

【例1】在实验室里,有一瓶浸在煤油里的钠块。要取用一小粒钠进行有关实验,取用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

[评析]学生一般能知道固体颗粒用镊子取、固体粉末用药匙取的常识。面对取用浸在煤油里的一小粒钠的新情景,能否考虑到“①用镊子取出钠块后要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②钠在煤油中保存过程中表面会部分被氧化,必须切去表面的氧化层;③钠具腐蚀性,应在玻片上用小刀切割;遇水反应放热易引起火灾,余下的钠应全部放回试剂瓶的煤油里。”若学生平时确实操作过,答这类题应该不会有问题;若学生没有真正体验过,且不能把这种操作进行归纳、组织,就较难完整地叙述出来。

二、抓实质,会联想,从合理发散上去答题

理综考试的《考试说明》指出“要根据要求灵活运用已学过的自然科学理论、实验方法以及使用过的仪器,没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处理相关的实验问题。”2010年理综测试第29题,要求学生在原来课本中产生喷泉实验的装置上,再进行发散,联想出产生喷泉的一些新的方法就体现了这一要求。所以,理综模式下的实验答题,学生不但要明原理、懂实质,而且还要学会合理联想、科学发散、大胆创新,养成重视课本但不惟课本、尊重传统但不惟传统的良好思维习惯,多进行像类似例2这类习题的训练。

【例2】某同学利用图l所示装置,进行有关实验(图中一惰性小球在开始实验前悬浮在水中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水吸收足量气体后,关闭活塞。最终小球的位置将处于:____________(填:水中、水面或水底)__________。

(2)若改变发生装置中的物质或反应,烧杯中重新换水后进行实验,小球的最终位置可处于烧杯底部,则分液漏斗内可盛放________溶液,圆底烧瓶内可盛放________固体。

(3)本实验中倒置三角漏斗的作用除可增大吸收面积外,还能有效防止水的倒吸。若只从防止倒吸这一作用来分析,不用倒置三角漏斗,是否能用其它仪器与装置来代替,请画出图示并加以简要说明。

【评析】要回答这类题型,必须从实质上掌握其内涵,然后展开适当的联想,不然,肯定在回答时会丢三拉四。如:要回答重新实验后,若小球位于烧杯底部,分液漏斗内、圆底烧瓶内各放什么物质,首先应掌握水吸收HCL后,其溶液密度将增大这一事实,在此基础上就可把重新实验后小球位于烧杯底部时,必产生了使溶液密度减小的气体这一新的本质揭示出来,这样我们就可自然联想到浓氨水滴在生石灰上、酒精溶液滴到生石灰上等多种答案。同理,对第(3)小题,也必须要掌握HCL极易溶于水是造成倒吸的实质,在此基础上就能联想到防倒吸的装置还可以有:肚容式(图2)、安全瓶式(图3)、隔离式(图4)等各种答案。

三、联实际,会应用,从注重运用上去答题

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掌握实验原理,会控制实验条件和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和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数据,并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也是理综《考试说明》对实验能力的一种要求。2009年理综测试第8题,对小白鼠的实验,就是把NaOH与CO2的反应与小白鼠的生命活动、装置内的压强变化联系起来,对化学实验能力结合科学实验、联系实际进行考查的一类题型。这类题型取材广泛,学生在解答时,不但要正确把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理论知识与题目所给的实际生产、生活情景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从中去突破答题障碍、理清答题的要点。

【例3】SO2是大气污染物之一,为粗略地测定周围环境中SO2的含量,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如图5所示的实验装置:

(1)向试管中加入0. 0005mo1·L-1的碘水1. 0mL,用适量水稀释后再加入2-3滴淀粉溶液,配制成A溶液。测定指定地点的空气中SO2的含量时,推拉注射器的活塞反复抽气,A溶液由_______色变为______色时反应恰好完全进行,此时停止抽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2)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对每次空气质量测定中SO2的最高浓度限值如下表:

该课外活动小组分成第一和第二小组,使用相同的实验装置和溶液A,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内测量空气SO2的含量。当反应恰好完全进行,记录抽气次数如下(假设每次抽气500mL)。请将下表填写完整(保留2位有效数字):

判断该地点的空气中的SO2含量属于 级标准,第_____小组的测定结果正确,另一小组实验结果产生较大偏差的原因是(装置和药品无问题)_______。

【评析】SO2与I2能发生SO2+I2+2H20=H2S04+2HI的反应,淀粉遇单质碘能变蓝色,而I不能使淀粉显蓝色,这是回答该题的理论基础,但要把整题答完整,还必须把这些理论知识与以下实际联系起来:①正确理解最高浓度限值的含义是确定空气质量标准的依据;②使用相同的实验装置和溶液A,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内测量空气中SO2的含量,抽拉次数相差20次,说明二组的抽拉速度肯定不同;抽拉速度合理是保证空气中的SO2与碘水充分反应的前提。这样当计算得到第一小组测定结果为0. 53mg·m-3,第二小组测定结果为0. 46mg·m3时,就能正确判断该地点空气中的SO2含量属于三级标准;第一小组的测定结果正确;另一小组实验结果产生较大偏差的原因是(装置和药品无问题)抽拉的速度太快,造成空气中的SO2不能充分与碘水反应。

(责任编辑 刘凌芝)endprint

猜你喜欢

理综小球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2022年高考理综化学模拟试题B卷
2022年高考理综化学模拟试题A卷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2021年高考理综化学模拟试题A卷
联想等效,拓展建模——以“带电小球在等效场中做圆周运动”为例
小球进洞了
小球别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