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民工子女在英语学习中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
2014-08-26李春怡
李春怡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0035-02
英语学习中学生学习环境适应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效率,所以,我们要重视刚入校的农民工子女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下面就英语学习中学习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谈一些笔者的做法。
一、学生学习环境适应能力培养的实践
为了促进英语教学中农民工子女在学习环境适应能力的提高,我着手从情感、激励、榜样等方面开展实践活动。
1.师生情感是学生学习环境适应能力培养的基础
师生关系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英语教师要重视情感的作用,正确对待这些民工子弟学校来的孩子,尊重他们、设法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发挥他们的潜能,为学生学习环境的适应创造条件。
①重视“首因效应”,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人与人在第一次交往的过程中,给人留下的印象会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的地位,这种效应就是首因效应。作为教学过程中人际关系主体之一的教师能够恰当地把握好与学生相关的每一个“第一次”,如:第一次见面、第一次上课、第一次批作业、第一次谈心等等,让学生对教师有好的印象,良好的师生关系为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奠定了基础。
②沟通是搭建师生关系的桥梁,促进学生适应学习环境的手段
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在进入公办学校以后,他们会发现学习环境与原来的学校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教材的要求高了,教师对学习的要求也不同了,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变了。他们的心理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而在发生改变。在预初这个特殊时期,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我们英语教师要适时地调整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以适应学习基础薄弱学生的需求。沟通是帮助我们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最有效的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制定出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能够让我们去帮助孩子战胜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恐惧,以便能够顺利地展开英语教学活动,在活动中促进师生的环境适应能力的提高。
2.激励是学生学习环境适应能力培养的催化剂
从心理的角度来讲,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鼓励,尤其是这些来自农民工的孩子,他们期待着得到他人的认可。英语是语言的教学,教学的过程中也是心与心的交流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去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每当学生顺利完成了一个学习任务,无论简单还是难,“Well done”“Excellent!”“Good job”这些表扬性的话语常挂在嘴边,适时地传递给这些孩子,他们在激励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每当他们在学习的过程有了一点点的进步,我就在他们的作业本上留下一两句诸如“祝贺你取得了进步!继续努力哦。”“你每天的进步让老师感到很欣慰!”这样的话语,让这些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注。即使是我为他们设置的一颗小星星和随身携带的小糖果,也能成为这些孩子活跃课堂的动力。总之,激励是提高学生适应环境能力的一个有力措施。
3.榜样是促进学生学习环境适应能力提高的动力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教师无论是在学识上,还是道德品质上都应该成为学生的典范。面对这些有强烈自卑感的孩子,我们的言行举止会在他们的心里烙下深深的印记。比如,我们尊重他们,善待他们,鼓励他们,他们也会用相应的方式来反馈。我们认真及时地批改作业,他们也会按时上交作业;我耐心地辅导他们,他们也就会像乌龟赛跑一样坚持不懈地向前爬;我们鼓励他们多读,细心地教他们把音读准确,他们慢慢地就能够大声地朗读单词、句子或者课文了……我平时所作的点点滴滴,这些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潜移默化中,他们会因老师的态度和行为而改变他们自己,我们教师的榜样就是最好的示范。
二、学生学习环境适应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个培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遵循以下要求。
1.平等性
教学活动是一种双向性的活动,只有我们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建立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师生之间要相互理解,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需要改变师道尊严的旧思想,能够弯下腰来与这些农民工子女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不歧视他们,尊重、热爱他们,对他们持肯定、接纳的态度,对他们有爱心、耐心和信心,立足于全体。
2.双向性
英语教学往往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需要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加强彼此的沟通。而孩子喜欢老师的和蔼可亲,期待老师的关注,所以,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能有效促进教学活动正常开展。教师需要给学生搭建起交流的平台,通过情感的沟通、学生优势的发掘以及真诚、平等对待学生的态度等等方式激发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学生在教师的感召下,能与教师一起并发出充满激情的火花,取得教学的成效,使学生更好的适应学习环境。
3.情感性
学生能否适应学习环境的根本是师生关系,尤其是在预备年级,师生关系的好与坏取决于对彼此的情感。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架起心灵沟通的彩桥,扮演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更多的时候还要像慈爱的父母、知心的朋友……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不应只是在课堂,而是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走近学生的生活,熟悉、掌握他们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及社会、家庭对他们的影响,在日常的教学中开展符合他们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的多种多样的活动,让课堂真正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感受到课堂是一方乐土。让学生能真切的感受到教师的爱,眼中的老师就是“自己人”,教学是我们共同的活动。
在英语教学中,只要教师安排符合他们认知能力的教学活动,用真心去耕耘农民工子女的心田,用发展的眼光期待他们,就能做到“亲其师,信其道”,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为学生终生学习打好良好的基础。
(责任编辑 刘凌芝)endprint